胡敏燕
【摘 要】 新課程改革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為此將拋錨式教學方法引入到地理教學課堂中,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探究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基于此,本文將以《地理環境差異性》教學為例,討論拋錨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策略,從而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拋錨式 ?高中地理 ?課堂教學
拋錨式教學也就是“基于問題的教學”。目前,很多地理教師依舊在課堂教學中單方面地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中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地理知識,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也十分有限,從而導致學生對地理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因此,有必要采用拋錨式教學方式,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成效。
1. 拋錨式教學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在拋錨式地理課堂中,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探究能力。拋錨式地理教學方法,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并以提問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讓學生圍繞教師拋出的“錨”展開探究學習,使得學生投入到對地理知識的深入探究中,從而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問題分析能力起到有效的培養作用。拋錨式教學可以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直觀清晰,引導學生對地理問題進行追根溯源的探究,進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與問題解決辦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嘗試對地理問題進行分析,使得學生能夠對身邊的地理知識產生探究欲望,并不斷提升自身的地理素養。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拓展學生地理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從而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 拋錨式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2.1創設情境為拋錨做準備
通常情況下,教師都會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配以拋錨式教學,將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情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創設更為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等教學輔助方式,為學生呈現地理現象、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對地理知識探索的欲望,這便是錨。例如,教師在講授《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呈現中國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讓學生在圖上找到自己的家鄉,并創設情境:我知道大家喜歡旅游,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旅游,假設我們今天去哈爾濱,沿途能見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觀?假如到新疆的烏魯木齊,沿途又會看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觀?由此一來,學生的積極性就很快被調動起來,學生就能夠迅速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從而提升地理課堂的學習效率。
2.2將問題的錨拋給學生
創設地理學習情境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教師可以借此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地理問題,為學生提供地理探究的機會,此過程是拋錨的主要環節,也是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并以此作為向學生拋出的錨,這樣在幫助學生對地理知識深入理解的同時,又為教師的后面教學做了鋪墊。如在《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一課教學中,教師創設教學情境以后,接下來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呈現出中國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并在東經110度上選出不同的位置,讓學生分析在相同經線不同位置處,自然帶都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并試圖找到變化的原因,并探尋自然帶的變化是否存在規律,并分析產生規律的原因。接著教師在北緯40度線上選出不同的位置,讓學生找出不同的自然帶,并以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找出規律并探究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老師在為學生提出錨后,可以引發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思考,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具有引導性的問題:但教師提出的問題難度要適中,適合學生進行分析理解。
2.3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拋出的錨
拋錨式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突顯出學生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的主體探究意識,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可以實現素質教育提出的要求。由于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與成長環境各不相同,學生的認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差異,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探究的方式,對地理問題進行交流與探究,從而進行深入的理解與分析,促進整個合作小組中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在講授《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一課時,教師為學生拋出問題的錨以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非洲的陸地自然帶圖、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讓學生以小組探究的方式思考并分析,既然我國南北方自然景觀及東西方向自然景觀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將范圍擴大,從亞洲、歐洲乃至全球來看,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差異?在小組合作的模式下,嘗試分析并總結其中的規律。最終可以得出結論: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無處不在,不同的空間尺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但是地域分異是有一定的規律的,表現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從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整個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2.4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多元評價
拋錨式教學模式中,主要是培養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對地理知識的了解、運用及掌握情況。為此,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多元評價,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回顧與評價,也可進行小組組員之間的相互評價,最后由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與總結,在地理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教師要留出一部分時間,對學生的地理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具體的了解,并做出評價。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向教師提出合理的建議,從而形成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提升拋錨式地理教學的效果。
綜上所述,拋錨式教學方法的重點在于教師為學生拋出的錨,教師要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為學生創設學習環境并提出相關的問題,使得學生能夠對地理知識進行深入的合作探究學習。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使得學生在獲取地理知識的同時,自主學習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 劉標發.“拋錨式”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J].開心素質教育, 2016(2).
[2] 胡曉立.拋錨式教學策略在旅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高中《地理》(人教版·選修3)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8(14).
[3] 顧虹.拋錨式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 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