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真
【摘 要】 音樂是調劑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加入體態律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音樂,提高自己的樂感,對學生個性塑造、個性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意義及如何在課堂中加入體態律動兩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 小學音樂 ?體態律動 ?應用
前言: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精神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小學教學中,音樂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課程,為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加入提來律動具有必要性,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意義
1.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學生在學習哪一門學科,都必須保持高度的興趣,才能使學生自己享受課堂。對于小學生來講,愛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將體態律動帶入課堂,讓學生在聽音樂學習歌曲的同時加入身體的擺動,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狀態下進行學習,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渴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1.2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節奏
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節奏是幫助我們快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在學習《蝸牛與黃鸝》時,可以讓學生在唱歌的過程中跟隨節奏輕輕擺動,模仿蝸牛與黃鸝的動作等,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進行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掌握這首歌的節奏。
在學生進行體態律動的過程中,教師不要將學生的律動模式固定化,讓學生跟隨自己的感覺隨意擺動,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加放松。
1.3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身體的擺動不要做任何形式上的規定,讓學生跟隨自己內心的感覺,隨意擺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提示,幫助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如在學習《歌唱二小放牛郎》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想象放牛郎在放牛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是一種什么樣的神態,如何才能將放牛郎的狀態表現出來,提示學生可以夸張地表現,也可以含蓄地表現,總之,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三年級的學生,正處于一個天馬行空,有充分想象力的年紀,這個時候,如果家長、教師壓抑學生的天性,容易使學生形成一種固定思維模式,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相反,如果教師充分培養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將自己的想象力充分表達出來,會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2.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加入體態律動
2.1制定規則
在課堂上加入體態律動,不是無目的地、隨機地加入,而是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選取恰當的時機加入。如在學習《種太陽》這一課時,如果教師在一開始就加入體態律動的話,極容易完全釋放學生的天性,學生會滿教室亂跑,隨處種太陽,這樣,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會難以管教學生,使整個課堂都變得亂糟糟的,從而影響教師的課堂效率。
在這一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一個要種太陽的地方,然后固定在那一個地方,不要做大范圍的走動。其次,在課堂開始的時候,教師要給學生制定規則,讓學生建立遵守規則意識,例如,學生自己規定要種幾個太陽,分別種在哪里,一旦學生給自己定下規則之后,教師和其他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要時刻監督學生,大家共同來維護課堂秩序。
2.2創設教學環境
愛玩,是學生共同的特點,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的世界很簡單,同時他們的適應能力也很強,因此,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設定教學環境。如在學習《星空》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班級處于一個較為黑暗的環境中,教師使用多媒體播放星空的照片,或者采用投影儀,在天花板上展示星空的照片,圖景,使學生仿佛處于一片星空之下,這時,再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使同學展開想象,想象自己在星空下的狀態和動作,并在不打擾其他同學的情況下輕輕擺動自己的身體,使自己完全融入到這個環境中,進行享受。
3. 總結
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教學課程中,尤其是音樂教學中,我們常常是教師教學生學,學生的參與度很小,因此,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也不大。在教學過程中加入體態律動,可以讓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融入到課堂中來,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授課中,不必再去遵守一些條條框框的內容,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但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是以一種接受者的心態進行學習,很難充分地了解到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做到,在音樂課上亦是如此,即使教師告訴學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根據自己的心情,進行隨意擺動,但仍有一部分學生難以做到,這時,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所有同學都參與到課堂中,如何使學生完全融入課堂,除了我們上文中所提到的方法,教師還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調整,爭取使所有學生都愛上音樂課。
參考文獻
[1] 張婕.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16,(2).
[2] 魏妮.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北方音樂,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