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鴻
【摘 ?要】 新高考模式選科走班對學生的適應能力、學習習慣、自我管理能力等提出挑戰,良好的學習習慣又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新高考選科走班背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了高中教學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 學習力 ?學習習慣 ? 新高考 ?選科走班
學習力也就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包含了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創造力。其中學習動機代表學習力的強度,學習興趣決定學習力的方向,學習方法是提升學習力的重要手段,學習習慣是學習力的重要保障,學習創造力是學習力的最高境界。學習力的幾個方面不是孤立存在或簡單相加的,而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學習習慣更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力的重要保障。2021年福建省新高考模式確定為“3+1+2”。“3”: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1”:從物理、歷史中任選一門作為選考科目;“2”:從生物、化學、地理、政治中選擇兩門作為選考科目,一共有12種組合。面對學生的選擇,顯然不能再像現行的文科、理科分兩類編班,但也不可能按照12種情況分別編班,只能實施選科走班制。選科走班制體現了我省高考改革宗旨,也滿足了學生學習需求。 選科走班制度既充分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和解放,也有助于學生未來職業的選擇和人生規劃。但選科走班對學生的適應能力、學習習慣、自我管理能力等也提出極大的挑戰,走班教學與傳統的行政班教學相比組織相對松散,對學生的適應能力、學習習慣、自我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學習習慣的好壞又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力的形成。下面結合新高考帶來的變化談談幾個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途徑:
1. 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態度就是個人對環境的某一對象的看法,是喜歡還是厭惡,是接近還是疏遠,以及由此所激發的反應傾向。新高考選科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選擇度,所選的學科是自已比較感興趣、重視和愛好的學科。學生對所選的學科有著良好的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習情感態度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探尋多種方式,結合高中生情感發展特點,加強學生對學習目的、意義的認識,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創設情境以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并不斷完善。
2.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的情感體驗。新高考選科走班后,學生在不同時間段在不同的教學班里學習,接觸的教師比傳統教學模式時相比,教師的變化多,接觸時間短,和任課教師的交流時間變少,師生之間的陌生感增加,因此,教師在有限的與學生交流的時間里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客觀、公正、科學地認識和評價學生,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其次,教師在走班教學中應經常與學生交往,既要有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正式交往,又要有在此之外的非正式交往,兩者結合,互相補充,可以加速、深化師生關系。
3. 鍛煉學生意志,調控情感
意志是有意識地確立目的,調節和支配行為,并通過克服困難和挫折,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越堅強,就越能使積極情感持續下去,越能克服消極情感。新高考選科走班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走班過程中不同的班級、全新的同學關系、教師不同的教學方式,都會給學生帶來不適應,學習過程都會比以前的傳統教學更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更要求學生要有堅強的毅力和耐心等優良意志品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加強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出發,發揮教師和班集體的影響,啟發學生進行意志的自我鍛煉等多方面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優良意志品質。
4. 倡導形式與效果統一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全面的、多樣化的主體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良好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在選科走班的前提下,合作學習既可以通過合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而且使學生快速融入不同教學班班集體中,在不同的教學班中合作學習的學生個體不同也便于從不同學生身上學習到不同的優點,使自已的各方面能力和品質都得到提升。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經過長時間堅持逐漸養成的,不是立竿見影和一蹴而就的。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特別是新高考選科走班背景下如何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結合在一起,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峰.教育就是習慣培養,好習慣好人生[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1):20
[2] 馮海英.對高中生學習習慣現狀的調查分析[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3] 鹿星南.走班制:問題、困難與改進[J].教育導刊,2015(1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