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敏
【摘要】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以讀促寫已經成為了廣大教師普遍運用的方法,可實現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同步提升,并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成效。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從文本教材的深入挖掘、以創新思路進行文本改寫、聯系生活加強學生想象力、通過修辭手法歸納寫作經驗等方面,探討了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開展以讀促寫的訓練,希望通過相應的分析,能夠為有關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實現學生讀寫能力的優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以讀促寫
在小學這一階段中,學生會對文化與文學有初步的接觸和認知,而閱讀和寫作便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需要重點把握的內容。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采用以讀促寫的方法,加強學生在該方面的訓練,在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確保學生能在閱讀過程中學到更多實用的寫作技巧,并將其應用于實踐。
一、通過對文本教材的深入挖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小學語文的文本教材是結合具體的課程計劃與標準制定出來的,全面考慮到了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和邏輯思維特征,是能夠長期運用的教學范本,充分體現了科學性、實用性、基礎性和準確性的優勢。所以,教材可以說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化知識的重要工具,教師應當把文本教材合理利用起來,深入挖掘其中潛在的知識價值,并對其展開細致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提供更多思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學會從多個角度出發來看待問題。通過對文本教材的深度開發,教師能讓學生學會自我探索與反思,不斷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從而真正達到以讀促寫的效果。
例如,教師講到《匆匆》一課的時候,文中“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以及“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等語句,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帶著感情來朗讀這些重點語句,之后對其進行概括和總結,從中感悟到作者對于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之情。同時,教師還需讓學生學習作者所運用的比喻、擬人等手法,再將真實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通過學生的自主凝練與概括,就能對學生的寫作水平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
二、以多角度的創新思路進行文本的改寫
實現寫作能力的強化,應當針對原本較完善的文學作品展開進一步的思考,作出創新性的定位,嘗試著進行再創作,如此方能獲得理想的效果。當學生閱讀完文本教材后,可能會對作品內容產生自己獨有的領悟與看法,此時教師就應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習慣,并著重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和創新精神。
比如在教學《石灰吟》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可一邊講解詩歌主旨,一邊讓學生自主領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從個性化的視角來展開分析,了解詩歌表現手法,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將自己獨到的看法表達出來,與其他同學溝通交流。接下來,教師再讓學生練習讀后感的寫作,說出自己從詩歌中領悟到了什么。也可讓學生憑借自身的理解,采用各種不同的手法將該首詩歌改寫為一篇小作文,呈現出另類的表達方式。在學生表述出不一樣的意見時,教師應予以鼓勵和肯定,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被充分激發出來,做到敢于質疑,勇于改變,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文本改寫有助于放飛學生的想象,使他們能突破傳統思想和定式思維的約束,以新穎的視角來闡述自己的獨特想法,并對文本知識進行合理選擇、提煉與內化。
三、結合生活中的題材培養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
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材經歷了反復完善之后已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但課本容量畢竟相對有限,單憑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還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以讀促寫的訓練,就應當深入研究并切實把握教材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對教材知識進行拓展與擴充,將其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樣才能不斷豐富學生的體驗,深化學生的認知,促使學生開辟出全新的寫作路徑,尋找到和生活相貼近的靈感。
例如,教師給學生講解《臘八粥》這篇課文時,就可先提問學生:“大家吃過臘八粥嗎?這種粥是在什么節日吃的呢?有誰知道臘八粥的來歷嗎?”先讓學生展開思考,踴躍回答,把課文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結合起來,談談自己的實際經歷,這樣就能讓學生做到有話可說,在寫作時便不會碰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此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聯想,說說我國還有哪些傳統節日,以及在這些節日中人們會吃什么食物、參加什么活動等。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安排學生就此進行探討,再布置相應的寫作任務,鼓勵學生將獲得的素材運用于寫作中。如此能讓學生得心應手地完成創作,并使他們學會把生活經驗融入到自己的文章內,培養和提高學生細節描寫能力與情感表達能力。
四、從修辭手法的學習中歸納寫作經驗
在閱讀中,教師不僅要確保學生對所讀的作品有全面認知和把握,同時還要帶領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探究,了解其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使學生在感嘆作者高超寫作技巧的同時,逐漸積累更多寶貴的寫作經驗。在日常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著重培養學生的修辭運用能力,讓學生通過日積月累的閱讀和練習,循序漸進地掌握寫作中的修辭方法,給學生將來的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都采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比如,《匆匆》里的“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陽光的兩種用法》里的“特別是晚上睡覺的時候,被窩里冰涼如鐵”;及《竹石》一詩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等。這些句子運用了修辭技巧,表現出極強的趣味性與可讀性。教師可以將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課文作為范例,讓學生從中歸納并摘抄出自己喜歡的修辭語句,說出該語句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達到了怎樣的效果等。還可以和其他同學相互討論,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和技巧后,便能在自己的寫作過程中將其靈活運用,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堂開展以讀促寫的訓練,需要通過對文本教材的深入挖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引導學生以多角度的創新思路進行文本的改寫,結合生活中的題材加強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并從修辭手法的學習中歸納寫作經驗,以此實現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同步提升,加強語文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范鴻龍.“以讀促寫,以寫悟讀,專題學習”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0(22):75-76.
[2]程雁斌.讀寫結合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文學教育(下),2020(0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