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華軍
【摘要】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十年樹木,百
年樹人”,育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得好的事。多年來,我深切體會到其中的苦與樂,并且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三要素”及“四勤于”內外雙修法門,并加強管理,來提升班主任的育人能力。
【關鍵詞】內外雙修;班級管理;探索育人
在日常教學中,作者總結了“三要素”及“四勤于”的內外雙修法門。“三要素”是指要修煉剛正不阿、正氣浩然、神圣不可侵犯的金剛威嚴之相;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的包容萬物的彌勒肚量;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腸;“四勤于”就是勤于聯絡、勤于學習、勤于觀察、勤于表揚。“四勤于”容易理解是外修功夫。這里我主要講講“三要素”。金剛、彌勒、菩薩者,佛教里三種覺悟者的稱呼也。有關這三種成就的具體定義,這里不闡述,有興趣的可以去查閱資料探討。本文只談談作者在教書育人工作中的對“金剛相、彌勒肚、菩薩心”的體會,供同行們參考。
一、“金剛相”在育人實踐中的意義
顧名思義,“金剛相”象征著剛正不阿、正氣浩然、神圣不可侵犯;“彌勒肚”即為大肚彌勒,能容世間萬物的意解;“菩薩心”正如佛祖所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慈大悲心,通俗點說就是你見到那個人品質不好,你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引導改邪歸正。總的來說,就是不管面對怎樣的學生,都要懷著包容,懷著熱愛,懷著期待,懷著滿心的希望……先說“金剛相”,象征著剛正不阿、正氣浩然、神圣不可侵犯,能夠摧伏外道、擊敗邪魔的力量。例如,石城某中學的張老師(外地調入)是我的好朋友,他待人很好,卻屢次受到學生的欺負,直至人身攻擊。原因是老張太“慈善”了,缺乏金剛相,沒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攝力。而另一位童老師則不然,童老師生來就有種威嚴感,上課話不多,一雙眼睛神采并發,學生雖有不軌,但經他目光一注,自是見勢即收。雖說他是鄰近人,但學生不敢造次,關鍵是童老師本身所具有的震懾力。
“金剛相”少數人與生俱來,大多數人可以通過日常堅持修行獲得一定程度的成就,通過堅持修行,能溝通人體和宇宙的能量場,達到天地人融為一體的境界。孟子曾曰:天地有正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堅持學習古圣先賢的經典,那是古圣先賢的圓滿智慧結晶,言行舉止向這些圣賢看齊。堅持修身養性,身心健康了自己的能量場就大,就能感染周圍的人。長期修煉養生氣功,能有效改善體質,增強體魄,使人正氣浩然,神采奕奕,更有助于改善人體氣場。譬如楊永老師的《朱砂掌》、武國忠先生《皇帝內經使用手冊》中的養生樁,都是長期實修的首選。
二、“彌勒肚”在教育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再說“彌勒肚”,大肚彌勒佛慈顏善目,笑口常開,形象化地代表了寬宏大量、慈悲為懷的宗旨,男女老少都在見到他時,激發出輕松愉快的心情,寓教于樂,啟迪人們的心靈。詩偈:“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我們當老師的,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學生,正需要包容萬物的胸襟。如上海某中學林老師,是一位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經驗的老師。學校安排他出任一個差班,這天下午,他像往常一樣穩步走向教室,這是他第一次和學生見面,臉上充滿自信,可是當林老師接近教室時,卻聽到教室傳出哄笑、怪叫聲……他快步走到教室門口,停留片刻,習慣性地掃視了一下教室,舉止、神態、目光中有一種無形的威攝力量,教室隨即安靜下來。然而,林老師很快覺察出這里籠罩著一種異樣的氣氛,有的臉上掛著神秘的笑;有的低著頭,眼光卻偷偷地射向了黑板……他望向黑板,震驚了:黑板上用彩色粉筆寫了斗大的兩個“木”字,筆畫故意歪歪扭扭,像人的四肢那樣彎曲;尤為刺眼的是在每一個“木”字一豎的頂端畫了一個人頭,人頭采用漫畫手法,眼睛、鼻子、嘴巴都仿照林老師的樣子作了故意的夸張,給人一種滑稽感。在黑板的左下方還有一行小字:給雙木先生的禮物。林老師很生氣,真想狠狠地教訓他們一頓。然而,他沒有,只是緩緩地拿起講臺上的黑板擦,轉過身去默默地擦起了黑板……然后轉身面對全班同學,以緩慢而深沉有力的格調講課,對眼前發生的事件卻只字不提……一場風波還沒有掀起,就這樣平息下去了。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惡作劇,林老師的處理方法令人由衷地欽佩。林老師的做法告訴我們:對待學生的無禮及惡作劇,首先要做到切莫勃然大怒。倘若面對惡作劇,教師暴跳如雷,就會暴露自己的淺薄與無能。而一個人在勃然大怒時常會失言、失態,那就損害了作為一個教師所應有的形象,也就無法在學生中樹立自己的威信,古人韓信尚且能忍受胯下之辱,何況我們現代人呢?能容得下這點,也就不必去追究惡作劇是誰干的,就更能贏得同學的好感,也可使惡作劇的學生自感羞愧。
三、“菩薩心”的教育效果
最后說“菩薩心”,上面說到的林老師,在一個星期之后,以“人與人怎樣相處才是正常的”為主題舉行了一次班會,他組織同學發言,各抒己見,只在最后作了總結發言——一個人怎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對上次的風波仍然只字不提,但會后他找那個制造風波的同學作了一次誠摯的交談,做到了“金剛相”、“彌勒肚”,還須具備“菩薩心”。佛經上說菩薩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比喻心地善良。菩薩的境界,都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度眾生出生死苦海,不再六道輪回,得大快樂,菩薩自利利他。教師也應如此。不發怒,不追查惡作劇學生,并不是對事件本身可以輕描淡寫,放任自流。倘若如此,此類惡作劇將會延續不斷,甚至會愈演愈烈。應當利用適當的時機和方式,抓住這個事件對學生進行品行修養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家的認識,把壞事變為教育手段和化作教育的內容。這樣,壞事就轉化為好事,否則壞事就只能是壞事,就只能產生壞的影響。基于此點,就要求我們老師對學生要有一片愛心——菩薩心,不管面對怎樣的學生,都要懷著熱愛,懷著期待,懷著滿心的希望……
綜上所述,在日常教學中開展 “三要素”及“四勤于”的內外雙修法,有利于提高學校師生的管理,在學校教學管理中起著促進的作用,真正鍛煉了師生的剛正不阿、正氣浩然的性格,陶冶著師生都要懷著包容,懷著熱愛、懷著期待、懷著滿心的希望來提高共同的意識,更好地融洽關系,達到和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