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清
【摘要】初中教學階段是學生教育的重要時期,是了解學生問題、發現學生問題、解決學習問題的重要關鍵點。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引導者,應該學會把握住這一關鍵時期,在學生學習的各個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在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時,巧妙地進行提問,在找到到學生的突破點后,逐個進行攻破。初中教育正是學生學習能力上升的沖刺階段,教師要學會把握住時機,在這個關鍵階段為學生打造一個生動的課堂。
【關鍵詞】課堂提問? ?初中教育? ?高效課堂
初中數學往往是學生初中階段最為關鍵的一門學科,學生之間的分差很多都來源于數學,并且步入初中的數學往往知識點難度增加,數量增多,學生學習起來十分瑣碎,對于數學的興趣也漸漸減退。然而,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難度較高且相對比較枯燥的學科,如果不是帶著學習的興趣進行下去的話是很難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說是很無趣的,如果能夠做到讓學生對于數學增加更多的興趣,學習成績一定可想而知。教師在課堂過程中,不斷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抓住重要的知識“點”、把握住合適的時間“點”、發現合適的關節“點”,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做好提問,會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更多突破點。
一、總結經驗,抓住重要的知識“點”
在初中數學的教育過程中會有很多的知識點,這些知識有的簡單明了,有的錯綜復雜,初中數學是學生對于數學學習進一步深化的過程,在很多方面都是需要重點抓住的,教師應該學會在發現這些問題所在,然后引導和幫助學生擊破。
1.抓住知識點的疑難雜癥來提問。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我們最不想面對的疑難問題就是我們需要認真解決的重要節點,只有將這些問題解決了,我們才會真正地掌握住這些知識。例如,當我們在學習“多邊形內角和”這一知識點時,學生在理解起來是相對于比較抽象的,如果教師在這時對學生進行提問:“為什么我們在講解時要將多邊形內角和轉化為三角形內角和來學習呢?”對于這樣的提問,學生一定會自覺聯想到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點,這樣我們不僅將復雜的知識簡單化理解,也同時將之前的知識又復習了一遍,新舊連接,知識結合,學生對于這類知識點就有了更牢固的掌握。
2.抓住學生的受阻點,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會有自己很多困惑的點,這時就是學生自己發現了問題所在,教師一定要學會在這個時候幫助學生走出困擾,例如,有的學生不能理解為什么圓柱體的側面積是“底面圓的周長乘以高”,對于這類問題,教師可以試著對學生進行提問:圓柱體的側面積通俗來講就是整個側面的面積,試想一下,我們可以通過怎樣的變化來轉化成我們熟知的圖形呢?學生在面對教師的提問就會陷入思考,但是不是盲目的思考,而是會順著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在教師一步步的引導下逐漸理解問題,這樣學生在今后遇見相同情況的知識時就會學著之前的思考方式,慢慢學會自己理解,對于今后數學的學習是十分有益的。
二、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住合適的時間“點”
1.抓住學生的困惑點,如果對于學生已經掌握完全的知識點進行提問,學生往往會提不起興趣,但是如果在學生迷惑的關鍵時刻進行提問時,學生就像是在迷航的大海中找到了指路燈一樣,這時候對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學生一定會謹記,并且,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會時刻想起自己曾經在這些地方被擋住腳步,教師又是如何將自己從困惑中拯救出來的。例如,初一學生在起初接觸分式時,很難記住分式有意義的關鍵點在哪里,甚至是反復背誦,教師如果在此時對學生進行提問:“為什么書中提到要想使分式有意義,分母就必須不能為零?如果分母為零會怎么樣?和我們之前所學的分數分母不為零意義相同嗎?”這些問題看似很復雜,但是如果學生細想就會理解其中的奧秘,對于該問題的理解也隨之加深。
2.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趁熱打鐵”進行提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就感不僅會讓其對于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更是會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本來很復雜的知識點理解透徹后,往往會有一種成就感,對于學習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好勝心較強的學生通常還會喜歡研究更加深層次的東西,這時學生拔高的一個關鍵點,教師在遇見這種情況時可以就勢讓學生產生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樣的學習效率比起應試教育模式下的點燈奮戰要高很多。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進行“圖形的旋轉”這一章節的講解時,學生如果對于旋轉的三要素:“旋轉中心、旋轉角、旋轉方向”已經掌握了,教師可以順勢對學生進行提問:“你能利用所學知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鐘表中找到旋轉三要素嗎?”對于這類提問,學生往往會提起很大的興趣去想,不僅增加了對于學習的樂趣,更是加深了該知識在大腦中的印象,一舉兩得。
三、了解學生動態,發現合適的關節“點”
教師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合適的關節點處進行提問。例如,在學生的“臨界點”進行提問,就是學生似懂非懂,對于知識的把握不確定時,這時候,學生的狀態是迷惑的,是需要教師在背后“推”一把的。就像我們在進行無理數講解時,學生對于知識有一種“好像是聽懂了”,又好像是不太明白的狀態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在我們學習了有理數和無理數之后,大家可以將根號二、根號三、根號四、根號五這幾個數標在數軸上嗎?”學生會通過此操作發現,無理數有理數都是可以在數軸上表示出來的,只是他們不像我們之前學過的數字那樣整齊,并且也就此理解了實數的確切含義。
初中數學的課堂中,提問的方式是很常見的,但要是想讓其在課堂中起到良好的功效,是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來掌握方法、變換思路的,這種方式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張尚瑾.有效提問,成就精彩——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提問的實踐與研究[J].學周刊,2020(18):87-88.
[2]孫芳平.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的實踐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0(05):51+61.
[3]劉麗娟.淺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20(18):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