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崔朝 陳小蘭
摘 要:高校基層黨團組織是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課堂、主渠道,擔負著引領、凝聚青年學生的時代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瞬息萬變的國內外形勢和日益開放的文化交融現狀,高校全面從嚴治黨和深化共青團改革的組織建設任務更顯艱巨急迫,而當前,高校黨團組織建設還存在“重形式,輕內容”、 “重傳統,輕創新”、“重獨立,輕聯動”等諸多問題,如何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切實推進黨團建設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下取得實效,進一步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此文章對高校黨團組織建設機制進行了分析和探究,并就下一黨團建設提出了初步設想。
關鍵詞:黨團組織建設;提升機制;立德樹人
重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而正確開展黨團建設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行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新時代的高校教育者們要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在現有認識上進一步認識到黨團組織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獨特性。也要從高校“三全育人”的角度出發,從深化改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出發,將黨團建設與“三全育人”充分融合,并相互作用,發揮出1+1>2的效果。當前,“95后”“00后”這些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已然成為在校大學生群體的主體組成部分,鮮明的個性特質、多元的價值取向、較強的獨立行為能力以及突出的實踐能力是他們的共同的時代標簽,他們思維更為開闊活躍,競爭意識和自我表現欲望更強,新時代給高校黨團建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其必須緊跟潮流步伐,努力開拓創新,優化工作方式手段。
一、黨團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重形式,輕內容
目前黨建帶團建的指導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在黨建和團建的協同合作上的研究仍不夠深入,大多的共建育人的工作流于形式,并未做到融會貫通,在具體深入指導,特別是內容上的指導相對不足,往往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和口頭化的階段,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并沒有對青年學生是否學真悟實引起重視,部分學生在學懂弄通上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有的缺乏理論學習的儀式和行動,政治敏銳性不夠,聯系實際弄通做實不夠。將學習浮于表面,以致于學習未能入腦入心,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難以真正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貼近。
(二)重傳統,輕創新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隨著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原有的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遠不能滿足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但當前仍有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未能跳出傳統思想觀念的禁錮,延用傳統的教育模式,致使“重傳統,輕創新”的問題凸顯,特別是在高校黨團建設方面,原有的模式已經無法完全適應新時期下的黨團建設,致使當下的高校學生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或是就業方面都欠缺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再加未能切實考慮到新時代大學生的主體特點等多方面因素,使許多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斷減弱,參與實效浮于表面,進而影響黨團組織的真正效能。
(三)重獨立,輕聯動
隨著當前高校發展模式的不斷變化以及管理行政工作分工愈加細化,黨建、團建工作自身事務多、任務重的特點,加之外部環境和各種多變思潮的影響和干擾,多數高校基層黨建、團建工作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工作聯系不夠緊密,聯動質量、黨團合作力度的不斷弱化,尤其是依托課外互動加強黨建帶團建的意識和執行力不夠,從活動宣傳到活動開展都存在兩者相互獨立的現象,黨團建設聯動機制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依舊存在各活動獨立進行,未形成合力,與之相應的政策保障、制度建設還很不健全,這些無不反映出黨建和團建聯動制度的不健全。
二、構建黨團建設的新機制
(一)健全黨團建設互動機制
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是黨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在新的形勢下,要樹立樹立黨建帶團建工作目標和工作意識,充分體現黨建帶團建的優勢作用。打造黨建帶團建的一個固定模式,增強黨建和團建的一個互動,是黨加強對共青團領導的有效方式,更是團學組織進一步強化自身機制,履行基本職能的一個重要推手。這樣才能更充分的發揮作用。
以共青團改革為契機,建立班團一體化機制、完善團干部“專兼掛”選配制度等。堅持以黨建帶團建為原則,狠抓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在班級內部逐步增強團支部的地位和作用,充分體現以“帶”促“建”。推進“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團支部建設,充分發揮黨建帶團建互動機制作用。
(二)完善黨團建設學習機制
保持黨團組織旺盛的生命力是黨團建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改革方向,黨團組織必須堅持學習,持續學習,明確學習目標。因此必須要完善黨團建設的學習機制,要采取多元化學習渠道,以促進學生的全方面共同發展為要求,從而不斷激發青年學生的學習欲望,構建“導學、講學、研學、比學、踐學、督學”六位一體的學習體系。
在團員青年中深入開展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團員意識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以主題黨課、“青年大學習”、宣講報告會等為載體,引導青年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核心業務,切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青年中入耳入心。通過學習,引導廣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四個自信”,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三)創新黨團建設工作機制
隨著社會的進步,在進行黨團建設改革時,要創新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既要充分體現時代的特點,又要結合現代大學生的特點,這樣才能使黨團建設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積極利用黨建帶團建網絡平臺和黨團員信息平臺,采用“線上+線下”雙模式機制進行對黨團員的管理。
結合時代內容,進一步創新黨團建設工作機制。通過微信、微博、QQ等新興媒體途徑全面徹底地了解00后們的需求,并結合需求來策劃活動,開展特色鮮明、豐富多樣、吸引力十足的活動,并鼓勵支持青年學生踴躍參與,拓展創新青年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途徑和方式。線下則通過班級、宿舍以及社團三級聯動擴大工作覆蓋面,組織開展團干、班干思想建設會議,明確團學工作的職責使命,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引領廣大同學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創新黨團建設工作機制。
三、黨團建設下一步設想
(一)用好網絡在“融合”上求突破
在網絡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校所面對的學生特點瞬息萬變。隨著00后邁進大學校園,00后成為大學生的主體,他們的思想特點和行為規律也表現出他們特有的時代特點。00后和以往的90后的學生們不一樣,他們在記事起就開始接觸網絡,也就是所說的網絡的原住民,對于網絡的運用很是熟練。
互聯網時代的信息交互更加快速、便捷,因此在高校進一步推進黨團建設時,要充分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特點,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促進黨團建設傳統教育模式與新媒體信息技術高度融合,使黨團工作聯網上線,充分發揮網絡育人功能。不斷完善網絡輿情管理體系及網絡育人體系,牢牢把握新時代網絡育人的發展脈搏與話語權,將黨團建設與新時代互聯網緊密聯系在一起。
創新黨團建設的工作方式,可由線下轉為線上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尤其是是疫情期間,在黨團活動上就進行了形式上的更新。建立基于網絡的黨員教育管理平臺,以微信群、學習強國、紅星云、QQ群、騰訊會議等方式為載體,使每一名黨員都可以參加學習,加強黨員學習的引領性。在團學活動上,也基于網絡進行了線上的一系列活動,例如微信公眾號發布活動、抖音直播互動、云接單曬被等等,讓廣大同學們在線上參與活動,這也使黨團建設的工作方式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多樣性。
(二)講好故事,在“走心”上作文章
黨團建設是高校育人中重要的一環,黨團建設在實際中都應要進一步堅持以思想引領為首要任務,以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緊扣時代主題,緊扣時代大局,狠抓基層組織建設和從嚴治團。在日常進行黨團建設改革時,更應該要結合高校或者學院特色,不應是千篇一律。
例如核專業的黨團建設就應該以“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為主線,聚焦這一條主“故事”線,將行業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中去。依托學科特色和專業優勢,充分挖掘學院的學科專業文化育人要素,建立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發揮長效機制。以培養具有兩彈一星精神、核工業精神的核類人才為目標,挖掘自身核歷史文化,創新核文化載體,打造核文化品牌,形成卓有成效的文化特色,獨具特色的核文化育人體系,打造具有核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將黨團建設與核特色融合起來,發揮育人實效。
在融合方式上也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線下則可通過邀請在核工業系統工作的老黨員,以線下講座或報告的形式講述祖國曾經的歷史變革,講述他們曾經的故事;組織一支以核專業教師、輔導員、學生為主體的宣教團,主要對核知識科普、核安全文化、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傳承、國家核科技發展形勢與政策等方面進行解讀和研判。線上則可通過微信公眾號、QQ官方號定期推送兩彈一星元勛們的故事,“兩彈一星”與核文化相關的圖片、視頻和文字資料,對學生進行隱形思想政治教育和核文化熏陶,提升行業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也使黨團建設通過與專業特色相結合后更加深入人心。
四、結語
黨團組織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主陣地,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更要注意用好網絡、講好故事,使黨團建設不僅僅浮于表面,而是真正的入腦入心。黨團建設的進一步改革實質就是搭建一個切入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溝通交流平臺,將有利于向學生發布信息、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與學生便捷的交流和溝通,便于加強學生管理,從而加強學生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做到既有情感中的教育,更有教育中的情感。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要不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把黨團組織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好高校黨團建設工作機制確保有效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一關鍵的時代命題。為此要立足實際,依靠黨建帶團建,加強黨團建設學習模式,創新黨團建設工作模式,夯實黨團建設工作機制長效化、制度化體制,確保高校充分發揮黨團建設引導青年學生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積極作用,使黨團建設發揮優勢內動力,最終形成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張再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充分發揮高校黨團組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5(05):2-7.
[2] 甘洪涌.新時期高校黨團建設工作的思考與分析[A].《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決策論壇——管理決策模式應用與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科技與企業》編輯部,2016:1.
[3] 韓曉娟.高校黨團聯動機制的建設與優化分析[J].理論觀察,2018(01):24-27.
[4] 劉明珠,謝淑瑤.新時期下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有效路徑研究[J].才智,2019(26):224.
[5] 雍新艷.淺談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長效機制建設[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07):7-8.
[6] 馮菊.新時期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方法研究[J].智庫時代,2019(25):25,32.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校輔導員“三全育人”體系建構與實踐探索”(項目編號:XJK19CDY003);南華大學社科基金輔導員工作專項項目“新時代高校輔導員職業共同體建設探究”(項目編號:2019FDY05);南華大學輔導員工作研究項目“新時代下學生黨團與班級團隊建設的探索與研究”( 2018FDY19)。
作者簡介:李婷(1993- ),女,漢族,助教,碩士,南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分團委書記,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通訊作者:崔朝(1991- ),男,漢族,助教,碩士,南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