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嗣江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和推動,當前小學教育中,將科學課程列為重點教育課程之一。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意識,促進學生養成一種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學習態度,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建設;教學實踐;實施方法
科學是一種對客觀事物的形成和存在可檢驗、可解釋的認識世界實踐方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分科而學,將各種知識和理論通過細化和分類進行設計研究、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它也是促進人類發明創造的基礎,是人類探索研究萬物本質的總稱。在小學課堂內,科學課程的主要體現方式就表現在其較強的教學實踐方面,因為科學需要人不斷的動手操作,深入探索。所以,在日常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該以怎樣的課堂建設進行教學設計,又該以怎樣的教學方式開展實踐是擺在很多教師面前的一個問題。
一、設計課堂內容
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以間接經驗為主要內容,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培養,讓學生學習科學家們探索發現的過程和尋找自然界中的科學規律。因為科學教學具有獨特的情境性,所以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帶入的方式來解析課堂所學的內容。通過學生的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來了解科學現象。
例如:小學科學課本的內容還有一大優點就是很多事例都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使用課本中的事例,以情境帶入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通過“走出課堂再回到課堂”的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找空氣”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可以設計課堂內容為“感受空氣的存在,體會空氣的作用”。基于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制作一個“空氣槍”,用圓珠筆管和打濕的紙團完成整個制作過程。此時學生會發現,在看不見摸不到的空氣的壓力下,空氣槍可以被成功的“擊發”,這就說明空氣是真實存在的。通過該方法的教學,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空氣的存在,且可以通過可見物體對不可見的空氣作出進一步的了解。
二、培養觀察能力
教師在開展小學科學知識教學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讓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深入的觀察與思考,這樣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之前對課本內容做出全面的熟悉與理解。而且還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這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來說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
例如:教師需結合相應的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引導,以此來體現觀察與思考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與原則。基于此,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建立起一種高效學習的習慣與態度。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糖和鹽去哪了”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是視頻播放的方法讓學生觀看一則動畫,并深入觀察動畫中的糖和鹽去了哪里。然后對學生提出問題,此時學生會對此進行作答,且會解釋糖和鹽到底去了哪里。通過該方法對敘述進行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轉化能力,且可以促進學生后期學習科學知識的整體效率與質量。
三、做好因材施教
在此教師需要應用全新的教學手法對學生進行教學,通過課堂教學傳統認知,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該方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引導與培養,進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進而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此帶動學生的學習綜合能力不斷提升與發展。
例如:在這一基礎上,為了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知識不斷提升與發展,教師可以綜合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對其進行教學與引導。通過該方法能夠讓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從被動局面轉化為主動局面,進而將學生的缺點改變為優點展開應用。因材施教教學工作的開展是基于當前新課改教育背景下發展而來的,且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基礎上得到延伸的。通過這一教學方法,能夠發揮學生的學習個性,突出學生的學習特色,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思路與學習方法。如,教師在教學科學知識的時候,需要結合不同學生的認知、男生和女生的區別、不同學生的興趣范圍等對其進行相應的教學方案設計,并突出教學的時效性和實踐應用效果。當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之后,才能有效的體會到科學知識學習的作用性和可應用性,且能夠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對科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應用,從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以此提升學生的生活認知,發展學生的個人行為。
總之,就小學科學來講,想要將教學實踐進行到底,就要搭配合理的課堂設計,只有通過合理的課堂設計提起學生的興趣后,才談得上教學實踐的開展。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科學意識的時候,要認真斟酌課堂設計方案,并且要根據學生的特征和興趣不斷的進行優化,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學習態度。
參考文獻
[1] 劉翠,莊啟亞,李東棟.Clicker評價系統在小學科學課堂評價中的應用——基于我國臺灣地區某小學的教學實踐[J].教育測量與評價,2016(12):29-34.
[2] 張艷曄. 淺談如何使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生活化[C]. .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十二卷).:中國教育教學叢書編委會,2016:4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