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勁椿
摘 要:如何上好初中地理,使課堂教學更有效率,做到事半功倍,是我擔任地理教師以來一直思索的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體會。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
新課程標準的改革理念,要求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整合于課堂探究的過程中,把主動權還給學生,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培養地理學習能力。
一、靈活多樣,激發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培養學生課堂注意力的催化劑。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效果如何,直接受學習興趣的制約。因此,怎樣讓學生感興趣成了我備課時的首要任務。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創設富有生機與活力的課堂,讓學生愉快的學習。為此,我主要從以下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運用古詩詞、順口溜、謎語、諺語等解決地理問題。如講長江的流向時,引用“滾滾長江東逝水”的詩句,抓住“東逝”兩字幫助學生掌握長江向東流的特點;講高山氣候的垂直變化,則引用白居易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講中國西北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征,引用民間諺語:“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講內蒙古草原景色,引用古詩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以上這些例子都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這樣的教學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愿學。通過這些歌詞、俗語、古詩詞來學習地理,不僅可以使生澀的地理知識顯得妙趣橫生,還可以較好地掌握一些詩詞名句,增強綜合思維能力,真正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特征。
2、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資源,制作課件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平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掃除地理教學中枯燥無味,死板沉悶的氣氛,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如講《海陸的變遷》,給學生播放火山、地震的視頻,讓學生親眼看到火山、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通過大量圖片實例展示,讓學生對地形的變化有了更多感性的認識,從而樹立了海陸不斷變化的科學觀念。
3、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學《水資源》時,我先和同學們一起回憶了西南地區發生的連續三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西南位于南方濕潤區,水資源短缺現象并不突出,為什么現在西南地區會發生特大的旱災?然后再讓學生調查分析“麗江發生旱災了嗎?有沒有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目前,麗江的用水緊張嗎?如果緊張,為什么會緊張?可以用什么方法來節約用水?如果你是區長或市長你將采取什么措施解決水資源緊張的問題?解決以上的問題,既幫助他們樹立了正確的人地觀、資源觀、環境觀。同時也讓學生形成一種建設家鄉、美化家鄉的意識。
4、地理課上做游戲。游戲活動很容易吸引人的興趣,更不用說天真活潑的青少年,在地理課上適當增加游戲活動能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如通過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域的拼圖游戲,學生很快掌握了34個省級行政區域的分布。
二、巧用地圖,強化知識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它儲存了豐富的地理信息,有效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將會使學習事半功倍。如何運用地圖來學習地理知識呢?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三個字“讀---畫---憶”。
1、讀一幅地圖,按先讀圖名、再讀圖例、最后讀圖的順序來閱讀。從地圖、圖片中獲取各種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大小、形狀等信息。注意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并分析地理事物相互之間的關系。將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各種地圖 “疊加”起來讀,能了解和掌握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更多的地理特征,在讀圖中發現問題。
2、畫輪廓圖、填各種地理事物的名稱。一幅地圖往往容納了較多的地理事物。學習時,我們可以勾畫出較為重要的地理事物,以便于掌握它們的地理位置等信息。例如:在學習撒哈拉以南非洲時,我們就可以簡單勾畫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輪廓圖,圖中畫出重要的緯線(赤道、南北回歸線),讓學生填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海陸位置,再根據其地形“東南高西北低”的特點,填出主要的地形區名稱。這樣,我們既牢牢掌握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概況,又增強了動手能力。通過畫圖、填圖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輕松掌握地理概念、地理空間分布規律和地圖知識,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起到深化和鞏固所學地理知識。
3憶圖。將地圖清晰、完整的儲存在頭腦里,隨時回放。即使地圖不在眼前,也可以將儲存的地圖信息進行空間想像。如提到任何一個我國省級行政區域時頭腦里就要形成我國行政區域的分布圖,并能準確說出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
三、調動主體,提高效率
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與課堂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努力創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發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才能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誘導,給予必要的關懷、勉勵、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積極表演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才能立足課堂,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下把提高課堂效益作為主要目的,盡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所有內容,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輕松學習、快樂學習。
四、及時檢測,查缺補漏
利用單元測試,及時反饋,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并做好必要的補充,真正讓學生享受學習。
總之,地理課就是要上讓學生感興趣的課,同時在此基礎上做到創新——“教學思路創新、教學問題創新、教學過程創新、教學手段創新”,以創新的勞動感染學生,只有讓學生既享受知識的樂趣,又獲得情感的體驗,才是成功的地理課。
參考文獻
[1] 葉宜茂.論初中地理教學的方法創新[J].新課程(上),2014(03):114-115.
[2]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之我見[J]. 倪慶順.?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