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珠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臨近港澳,居于珠江西岸橋頭堡,內引外聯的核心區位優勢逐步突顯;經濟特區,在吸引國際化人才方面也擁有法律、制度和政策方面優勢。作為千島之城,珠海還有兩張靚麗的名片:綠水青山藍海,高校人才云集。
繼2017年取消積分入戶、2018年發布有珠三角最優人才新政之稱的“英才計劃”后,珠海引進人才再加碼,近日發布人才新政,擬放寬入戶條件,非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可申請。
7月3日,珠海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在官網發布《關于進一步放寬珠海人才引進及入戶條件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從放寬引進人才的對象范圍、放寬部分人才引進的具體條件、支持重點企業一線優秀員工引進入戶、放寬“先落戶后就業”條件等4個方面提出放開放寬人才引進入戶措施。
通知擬將人才引進的對象范圍放寬為:在珠海市的用人單位引進的人員,并在珠海市辦理用工登記備案,繳納社會保險費或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珠海市機關事業單位在編人員和駐珠高校教職員工按其他相關規定辦理)。
同時,珠海擬放寬部分人才引進的具體條件:具有國家教育部承認的大專(高職)以上學歷人員予以納入人才引進,即含非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教育部學信網可查詢。同時,學歷型人才、職稱型人才、具有國家職業資格等級的技能人才、重點企業一線優秀員工的引進年齡,統一設置為男性50周歲以下、女性45周歲以下。
珠海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對《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說,人社局負責核準,核準后外來人才即可直接到公安部門落戶。這樣放寬了人才落戶門檻,人才的流動也能更加自由。其中擬實施“先落戶后就業”渠道,對畢業三年內、擬來珠海發展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可先落戶后就業,憑畢業證和相關資料即可申請落戶。
廣東省人才研究所副所長、廣東省人才研究會書記兼秘書長蘇曉對《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說:“這次新政,放寬了學歷、年齡、崗位要求等條件,建立起覆蓋學歷人才、職稱人才、技能人才、重點企業骨干人才、緊缺工種的立體式人才引進體系,特別體現了行行出狀元、四處涌人才的政策設計思路。”蘇曉預測,實施新政后,又會帶來一波常駐人口增長,對珠海樓市和社會零售消費產生長遠支撐。在全國和廣東省同級別城市來說,珠海這種放寬尺度較大,特別是承認成人學歷,符合國家加強職業教育、鼓勵終身學習的政策倡導方向。

第三屆高端人才珠海創新創業交流大會上,珠海為特級工匠、首席技師頒發證書。
回顧珠海人才發展步伐,1992年,珠海百萬重獎科技人才,在全國開創大規模引進人才的先河,海內外大批科技人員、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紛紛南下珠海。2000年以后,伴隨各地競相出臺人才政策,經濟總量偏小、產業規模不大的珠海光芒不再,人才競爭力持續下滑。2017年前后才迎來轉折。從這一年開始,珠海密集出臺人才政策:2017年取消積分制落戶政策,出臺實施人才優先引進政策——《珠海市人才引進核準辦法》;2018年進一步加碼,對標珠三角乃至全國最高標準,發布有珠三角最優人才新政之稱的“英才計劃”,5年投67億攬才。
近年來珠海在人才政策與措施方面有何特點?蘇曉分析,“珠海市人才政策可分四個類型,一是普惠性人才引進計劃。2017年1月12日,珠海發布《珠海市人才引進核準辦法》,劃分了10類人才和130個細分人才類別,滿足條件者可依程序在規定時限內辦理人事關系轉移、檔案接收及戶籍遷入等事項,實質上為各類人才落戶降低門檻。二是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近年,珠海最重要、最綜合、涉及最多部門的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是“珠海英才計劃”,內含九個子計劃和七個綜合配套措施。三是職業人才引進計劃。每兩年,珠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會發布一次技能人才緊缺目錄,類似于英國政府每年發布的《職業需求短缺表》。四是行業性人才引進計劃。珠海市各部門會根據上級精神或行業需求,出臺行業性人才引進計劃。如2016年珠海于當年6月審議通過《珠海市引進高層次衛生人才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三年內‘下血本引進200名高層次衛生人才。”
“從整來來看,珠海走的是一條‘小而精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人口規模不大,產業層次較高,人才集聚能力不斷增強。目前,珠海全市六支人才隊伍規模約為57萬人,約占總人口比例28.2%,人才占比在珠三角城市中居前列,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人才高地之一。珠海城市人才持續匯聚,與2018年以來的系列人才政策是分不開的。”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省人才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周仲高向《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解讀。
未來珠海人才如何發展?周仲高認為關鍵提升質量、力求實效。瞄準發展定位,推動差異發展。他建議以引進前沿創新知識技術轉化應用的人才和團隊為主攻方向,全面跟蹤國際前沿知識發展態勢,借力高校等研究機構營造知識思想碰撞交流的氛圍和平臺,打造前沿創新知識技術轉化應用的集聚地。創新體制機制,獲取政策紅利。建議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抓手,建立具有區域競爭優勢和全球競爭主動性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產才融合。不斷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的產業、資本、生活環境,以高端化的產業形態支撐高端創新人才的集聚,促進創新人才生態鏈與現代產業生態鏈的高度融合,強化人才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李勇、陳紅安對此文亦有貢獻)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