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利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和不斷創新,閱讀課教學也成為了語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是學好語文課程的基礎,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本文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11中學語文閱讀課教學進行分析其優勢所在,旨在對教師日常教學有所幫助,為我國教育事業改革作出貢獻。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課程;創新與實效
閱讀是一種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有意識地吸取自己喜歡的的知識。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經歷的重要轉折點,在語言學習中,閱讀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成績好壞。不但影響學生對于題目的理解,也對寫作能力有深遠影響。高中生個體差異逐漸加大、閱讀能力不同,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這類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開教學,充分引導學生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感,并積極正確使用閱讀,悅讀,越讀的方式進行語文教學。
1.實現閱讀、悅讀、越讀教學創新的重要性
1.1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對于高中生而言,馬上就要進入人生的重要階段,閱讀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想象力的精彩,豐富高中生的文化底蘊,為以后的學習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礎。閱讀書籍可以激蕩起人們內心,一切愛與美好的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真正做到“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1]。
1.2拓展創新思維,開創閱讀新方式
創新思維是在不斷突破思維定式的過程中產生的,思維定式是囚禁人類創新精神的監獄,只有打破思維定式,破而后立才能更好的發展創新思維。教師在教學中設置相關聯的提問環節和有深度的問題,可以循序漸進讓學生不斷思考。在問題設計上需要深入淺出,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幫助學生理清思維脈絡。在學習中大膽提問,多問為什么。只有敢于質疑才能打破思維定式,改變單一的思維方式。在閱讀過程中帶著思想感情去閱讀,在閱讀時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生在理文章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將情感帶入到閱讀中,激發自己的想象力。文章是借助文字描述和感受,具有間接性,常常留給讀者充分的想象空間。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留白之處聯想、補充,對文本進行二次創造,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意蘊。
1.3創新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則
閱讀是心靈與心靈之間的溝通,悅讀是靈魂碰撞迸發的火花。因此,閱讀需要敏感的內心,激蕩的感情,需要對文化的感悟以及生活的磨煉。因此在閱讀教育的改革中需要提供必要的保障,堅持學生作為教學活動和學習的主體。只有維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才能讓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所提升[2]。頻繁的互動,可以保證整個教學過程的暢通,和學生問題的有效反饋,避免重走傳統化教學的老路,還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堅持教學當中的民主性,要徹底摒棄教師的霸權地位,讓學生不受束縛地學習。實現良好的學習的氛圍,以及良性競爭體系,形成多元化教學體系。讓每個學生都能愉快教學,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培養情趣,提高閱讀能力。堅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閱讀教育改革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我,對于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方便學生掌握閱讀和獲取信息的方法,為學生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主題模糊不清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中,常常以教師作為課堂教育的基礎。教師常常拘泥于課本中的知識點對學生進行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導致學生難以理解消化大量的知識,被動學習。這種教育方式往往會導致學生對課堂的專注力不高、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生成績下滑。閱讀教學與其他課程不同之處在于,如果教師對于知識點進行簡單的解釋,會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導致語文教學的效率低下,嚴重影響教學進度。
2.2教學方式古板,無法吸引學生閱讀興趣
教學方式古板、單一,一直是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3]。教師對于閱讀教學的理解不夠立體、理解程度較為淺顯、教學模式相對簡單。教學方式枯燥、教學內容固定,對于學生吸引力程度較低,很大程度上影響高中閱讀教學質量。
2.3教學和課外閱讀無法有效連接
課堂教學往往無法滿足教學需要,還需要課外閱讀加以輔助。傳統語文教學往往只注重課堂中的教學內容,而忽略了課外閱讀的作用,有的教師更是覺得課外閱讀不但沒有用,還會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缺少課余時間閱讀不僅影響語文教學質量,還不利于學生構建豐富的知識網絡。
3.閱讀教學模式創新有效措施
3.1明確教學目的,確定教學中心
教師是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部分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常常存在著自控力不足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了監督引導的作用,以保證課堂教學可以正常進行[4]。在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再去閱讀文章,進行探索性的閱讀。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增進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體會作者寫作中的思想感情。
3.2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新方法的應用是閱讀教學模式改革的第一步,通過提高教師教學意識,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學生擺在教學的首要位置。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將多媒體信息技術和傳統教學方式有效結合,豐富教學內容。將課本中的知識點做成圖片和插圖形式。利用課件的方式進行展示,帶領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在課余時間利用舞臺劇的形式,讓學生扮演主要角色,更加深入了解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的優勢和特長得到充分發揮。
3.3開展課外教學活動,促進課堂和課外閱讀有效結合
教學模式的創新還包括增加課外閱讀環節,通常課外閱讀是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選擇,這種方式對語文閱讀教學創新意義不大。創新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注重課內外閱讀的關聯性,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已經基本成型,可以適當進行延展性閱讀,進一步提高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同時也提升了語文教學質量。
4.閱讀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
4.1根據不同的問題,注重不同的閱讀方式
高考需要考查學生對于不同類型文體的掌握能力,不同的閱讀問題需要用不同方式應對,一般有:現代文、文言文、詩歌、小說幾種文體,每個文體都有相對應的特點。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既要尊重閱讀的共通性,也要針對文本的不同特點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形成多種閱讀習慣。
(1)小說閱讀方式
在小說的閱讀中,需要對人物的塑造、故事背景的描寫以及情節設置等方面進行解讀,同時也要將學生帶入小說中的敘事視角,給學生帶來多種閱讀體驗。比如在教學《品質》這篇文章時,有的學生將自己帶入了文章中“我”的視角,體會到“我”對格斯拉的關切和同情;有的學生將自己帶入文中“同行的年輕人”,體會到“年輕人”對于格斯拉不甚理解,甚至是嘲諷;還有的學生將自己帶入格斯拉的視角,體會到格斯拉這個手藝精湛的工匠對于自己高超手藝的自信,和強烈的自我認同感。由此可見采用不同的角度進行閱讀,所得到的閱讀感受也不相同。教師需要根據文章的特點,引導學生解構文章所蘊藏的內涵。
(2)詩詞閱讀方式
在詩詞閱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理解。比如《雨霖鈴·寒蟬凄切》的教學中,抓住詩詞的構圖意向讓學生形成個性化理解。首先通過對描寫畫面進行想象,其次再感悟詞作當中描寫的意境,最后體會作者寫作時的想法和感受。通過這個思路對詩詞進行解讀,學生根據想象的不同畫面,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結合自己的個性和閱讀中的體會,談談對于詩詞的理解。
4.2建立問題式課堂,促進閱讀多樣化
閱讀是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過程。閱讀過程需要激發學生個性化思維,不斷與作者展開對話。這個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分化小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方式對問題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分析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在《寶玉挨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完小說后,做一些閱讀筆記,摘抄出對于人物描寫的句子,讓學生在經過小組討論后進行總結。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提出幾點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梳理問題,讓閱讀的過程更具探索性。
比如站在賈寶玉的立場思考,寶玉為什么挨打,寶玉為什么不愿見賈雨村;在賈夫人的角度思考,為什么寶玉挨打時提起賈珠,這一行為體現了王夫人是怎樣的人物形象,在賈府的地位又如何;在賈政的角度思考,賈政幾次落淚的不同之處,分別體現了賈政怎樣的心理狀態;在林黛玉的角度思考,最愛寶玉的就是黛玉,為什么寶玉挨打之后黛玉是最后一個來看望他的;在薛寶釵的角度思考,寶釵來看望寶玉的時候說了什么,跟哪個人物說的話相似,在賈母的角度思考,賈母在寶玉挨打時候說了什么,賈母在賈政心中又有怎么樣的地位。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以上哪些問題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哪些是需要了解之處。圍繞設置的問題,通過閱讀找到答案,寫出自己的閱讀體驗,以“假如我在大觀園”為題目進行作文,展開想象。小組之間互相評分,選出優秀的范文進行展示。
這種互動性教學模式的開展最大的優勢就是,首先進行情節敘述,其次閱讀文章,到最后進行人物描寫,每個環節逐漸遞進。課堂教學更有層次感,從原來封閉式的課堂轉為開放式,高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學風格更加多樣化。
4.3利用多元評價機制,強化語文閱讀創新成果
評價是對教學成果的反饋,是語文閱讀教學必不可缺的環節。評價機制的建立完善,對于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撰寫的評價表對學生的閱讀成果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在課后作業中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的評語,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教師建立評價機制的同時,也應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在課余時間開展讀書分享會等活動,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閱讀后整理成讀書筆記的形式,在讀書分享會跟全體同學分享讀書時的收獲、經驗和感受。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悅讀、越讀的教學模式,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個性,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和內涵。
4.4鞏固閱讀教育成果的方式
(1)通過閱讀進行主題想象
情景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場景和環境,另一種指情節和人物內心。由于文章學習中的場景紛繁復雜,學生容易在眾多情境中迷失閱讀的目標。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個主題場景訓練。讓學生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情感,在閱讀過程中更能區分主次,確立閱讀的目的。
(2)活用生活場景,豐富閱讀過程
藝術來源于生活,對于尚未接觸社會的高中生而言,對于生活的觀察尤為重要。在閱讀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活用生活情景,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在生活的情境中,有利于學生發現細節,增進閱讀的理解程度。
結語
目前我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影響閱讀教學模式的改革和發展,教師應該摒棄傳統閱讀教學觀念和單一閱讀教學方法。將傳統教學中教師占據主導地位,逐漸轉變為學生的互動教學模式。此外還要重視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的有效結合。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培養閱讀習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錦東.高中語文深度閱讀的有效策略[J].語文教學之友,2020,39(04):18-19.
[2]瞿鋒.高中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有效實施的策略[J].語文教學之友,2020,39(04):34-36.
[3]楊偉平.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閱讀策略的探索與實踐[J].青海教育,2020(03):36-37.
[4]賈向敏.高中生語文閱讀現狀及對策[J].學周刊,2020(0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