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課堂理答”存在于課堂活動中,良好的理答是師生主體對話最重要的推動力。筆者通過三大策略:理答內容指向學習目標、理答內容針對學生回答和理答內容關注學生生成來提高新手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新手教師的理答行為能力,促進新手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新手教師;課堂理答;培養策略
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課堂理答”存在于課堂活動中,良好的理答是師生主體對話最重要的推動力,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提升教師的理答行為能力。因此,在課堂上如何進行有效的理答,發揮理答的巨大作用,值得每個新手數學教師思考。
一、?理答內容指向學習目標
有效的課堂是每位教師的追求,要使有效教學真正實現,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有深刻的理解,尤其對教學目標、學習目標、學習方法等內容的選擇與把握。目前的課堂教學主要是在教師的提問和反饋下展開教學,教師通過提問知道學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程度,還需要教師再提供那些幫助等。
案例1?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實驗《用磁鐵擺數》。
在本節課中教師理答的內容對學習目標的指向情況如何呢?通過對課標、學段目標和教學目標的分析,將本節課學習目標描述為:1.?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活動,復習100以內的數的相關知識,感悟數位及計數單位的重要性。2.?通過擺小磁鐵活動,培養學生有序思考能力及主動探究的意識。教學重難點則為:根據磁鐵的個數,有序地擺出所有數,利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問題。
動手操作,明確規則,提出猜想:
1.?明確規則:位值原則
師:用兩顆磁鐵在黑板上的計數器上擺數,可以表示哪些數?
生:2顆都在十位就是20,2顆都在個位就是2,一顆在十位,一顆在個位就是11。
小結:看來小磁鐵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的數也就不同。2顆磁鐵可以擺出3個數。
2.?牛刀小試,猜想驗證
師:3顆磁鐵會擺出多少個數呢?
學生活動:(1)猜想:數的個數(3個、4個)
(2)實驗驗證
實驗要求:一邊擺一邊記錄。
3.?交流展示,智慧碰撞
呈現三張作業紙,一張無序,兩張有序(一張從小到大,一張從大到小)
(1)對比有序與無序
追問:這兩張作業紙,你們更欣賞誰的?為什么?
生1:第一張作業紙沒有寫全擺出的數,還缺少一個。
生2:第二張作業紙上的數有順序而且也寫全了。
小結:有序地擺一擺并將這些數記一記,可以避免重復和遺漏。
(2)對比兩種有序
作業1:3、12、21、30作業2:30、21、12、3
追問:這兩份作業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生:這兩份作業都是有序地擺數,一個從小到大,一個從大到小。
小結:不管按照什么順序,只要有序來擺數都不會遺漏和重復。
3顆磁鐵可以擺出4個數。
縱觀這節課的第一環節,對于小磁鐵在不同數位上就表示不同數的學習目標,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一個小問題及小結環節進行落實。對于3顆磁鐵可以擺出哪些數,是本環節的一個難點,也是后續4、5、6顆……9顆磁鐵擺數的一個“教結構”過程,教師通過一步一步引導,一個問題緊扣一個問題的追問,落實3顆磁鐵擺數的規律,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對比展示,突出有序的思想,同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回應和補充,層層深入,花了一些時間引導學生思考找規律,從而為后續的放手探索4~9顆磁鐵擺數提供幫助。
二、?理答內容針對學生回答
走進新手教師課堂,當學生回答正確時,經常聽到的理答是:“好”“很好”“你真棒”等一系列的通用肯定的評價,不過這樣的表揚過于空洞,使受表揚的學生根本不在乎,其他學生也不知道發言的學生哪里好因而受到老師的表揚。研究表明,模糊籠統的反饋對學習者的學習促進作用是很小的。盡管這些做法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缺乏針對性導致了評價廉價。
案例2?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正比例的意義》。
在本節課中教師理答的內容對于學生的回答的評價是如何呢?教師沒有使用明顯的激勵性的評價語卻讓學生在評價找到學習的樂趣,通過有思維含量的追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沒有參與發言的學生緊跟發言學生的步伐思考、探索。
計算分類,在“變與不變”中理解本質:
出示六組相關聯的量。(如下圖)
師:辨一辨,這六張表格中的兩種量它們相關聯嗎?
生:它們都是相關聯的量,因為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在變化。
師:如果將這六張表格中的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分類,分成幾類?
生1:(1)、(2)、(3)中的量同時都變大,(4)、(6)中的量一種變大,一種在變小,(5)中的量同時在變小。
師:這個同學分成了三類,還能不能繼續再分?
生2:我覺得還可以再分,一類是同時變化的,比如同時變大、變小,一類是反著變化的,一種變大,一種變小。
師:今天我們來專門研究其中的一類變化,就是同時變大和變小。擦去表格(4)和(6),留下表格(1)、(2)、(3)和(5)。剩下的這四張表格,你再仔細觀察,計算比較,看看還有什么秘密?
生1:我發現表格(1)跟表格(2)、(3)和(5)不一樣。表格(1)兩種量的差不變。而后面三張表格的商好像不變。
師:從商和差的角度觀察,確實是一種方法。你很善于觀察。
生2:是的、是的,第一張表格用減法計算,算出年齡差不變,后面的三張表格用除法計算,算出的速度、單價不變,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的4倍也不變。
師:通過你們的觀察、計算和比較,確實發現了這個重要的秘密。有點意思,不錯!這三張表格中兩種量的比值一定,即商一定。
師:仔細觀察這三張表格,其中變化的是什么,不變又是什么?跟你的同桌說一說。
生1:變化的是時間和路程,但是路程時間=速度不變。
生2:變化的是數量和總價,但是總價數量=單價不變。
生3:變化的是正方形的邊長和周長,但是周長邊長=4不變。
師:比較每組兩種相關聯的量,變與不變的情況,你發現了什么共同點了嗎?
在這個教學片段的整個師生問答中,不難看到教師對學生的理答非常具有明確的指向性,當學生回答正確后,教師肯定回答并通過追問激勵學生的思考引向更深層次,讓學生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清楚自己已經掌握了什么,使自己的思考越來越完善,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與數學學習能力。
三、?理答內容關注學生生成
在日常教學中,很多新手教師包括老教師都會遇到超出預設的問題。遇到這些現象,很多教師選擇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還有一部分老師以下課后再解決等理由化解尷尬;當然還有一小部分老師比較有耐心,無論學生提出怎樣的問題都給予解答。選擇置之不理或者搪塞過去都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無論什么問題都給予解答,無疑會打擾教學計劃。所以,教師要根據問題的價值與學習目標關聯度,兼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區別給予回應。
案例3.?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平行四邊形》。
在本節課中,學生的一個弱弱回答讓全班都陷入了沉思,老師并不急于肯定和否定而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自行解決。在課堂中,如果教師能夠及時捕捉這些動態的資源并加以利用,必定能對教學產生積極的作用。
執教二年級《認識平行四邊形》。要求學生用6根小棒搭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用8根小棒搭一個平行四邊形,看看誰搭得快?
學生也很輕松地完成。
師:請同學們用9根小棒搭一個平行四邊形。
生1:不可以的,9根小棒不能搭平行四邊形。
師:為什么,你們不搭怎么知道?動手試一試再說。
生2:根據平行四邊形的樣子,對邊都一樣,我覺得搭平行四邊形需要的小棒數應該是一個雙數,9是單數肯定搭不起來。
師:是這樣嗎?你們試試看,是不是真的不可以。
學生們開始認真地搭平行四邊形,最終全班學生搶著總結規律:單數根小棒不能拼平行四邊形。
師:按照你們的想法,雙數根就一定可以拼平行四邊形了?
全班都回答是的,這時墻角邊一個小男生起來說:不對,2根就不能,4根好像可以。我覺得應該是4根以上的雙數根才可以。
師:我們可以再檢驗一下。
全班陷入沉默并積極動手操作。
生:我們發現了至少要4根以上的雙數就可以了。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發現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動態生成、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樣的課堂是最真實的,動態生成的資源不僅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還可以生成更高價值的教育目標。
課堂中師生高質量的“課堂理答”,將大大提升學生數學思維品質、數學學習能力。不同的課堂環境,教學組織過程和課堂推進方式,決定了教學本身的轉化成效。高質量的“課堂理答”將促進新手教師與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對話,學會合作探究,學會數學化的表達等,這些促進新手教師的專業發展同時將成為學生提升數學學習能力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傅彥.基于證據的小學教師課堂理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
殷巧娟,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新北區香檳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