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濤
摘 要 生態安全是區域與國家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的自然基礎和支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和最終成果體現。加強森林資源管理、維護生態安全、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林業行政案件的發生對于保護我國的森林資源,鞏固林業發展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分析我國平羅縣林業行政案件現狀及成因,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林業行政案件;現狀;成因;寧夏平羅縣
平羅縣地處寧夏北部,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區域內包括賀蘭山區、山前洪積扇區、西大灘蝶形洼地、沖積平原區、靈鹽臺地、河灘區6大地貌單元,沙漠化土地面積達3.37萬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16.2%,風沙危害比較嚴重,土地沙漠化已經嚴重制約了該地區整體的經濟發展。同時,因為天氣惡劣、適宜種植的樹種少等因素限制,當地造林和森林資源管理的難度大,嚴重影響了造林成活率。目前,平羅縣宜栽林地造林已基本完成,現有剩余荒地造林適宜性差、鹽堿化嚴重,種植成活率低且林木不易成材,造林難度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森林資源管理,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建設好綠色生態屏障,對維護黃河流域生態安全和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平羅縣林業行政案件的主要特征
通過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近五年相關行政案件的深入分析與調查發現,在天保工程以及相關的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實施以后,有效保護了現有森林資源,擴大了森林面積,提高了林分質量,增強了森林生態功能,林業行政案件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減少,但是也衍生出了一些其他特點。
1.1 林業行政案件總量呈下降趨勢
自2000年平羅縣被整體納入天保工程區范圍以來,當地加大了森林資源管護力度,增加了管護人員,并在2013年成立了森林派出所,以提高林業行政案件的查處水平,從根源上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從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平羅縣近年來的行政案件發生數量呈現下降趨勢。
1.2 主要案件類型為毀壞、盜伐、濫伐林木
通過統計分析發現,平羅縣林業案件發生的主要類型是破壞林木、林地類案件,占林業案件發生總數的83%,主要包括毀壞林木、盜伐林木、濫伐林木、擅自改變(非法占用)林地四類案件,分別占林業行政案件發生總數的48%、23%、7%、5%。和農田防護林相關的行政案件所占的比例較大,并且有幾年涉案總量比例超過了一半以上。
1.3 案件來源形式主要是舉報
林業行政案件來源形式主要是舉報,占立案數的97%。大多數情況是護林員或者群眾發現違法行為,然后向鄉鎮林業站舉報,再由鄉鎮林業站向林業局森林公安或者林政站匯報,森林公安或者林政站派執法人員查辦案件。
2 平羅縣林業行政案件成因分析
2.1 農業經營與農田林網建設爭地矛盾突出
平羅縣天然林資源少,人工造林以城鄉綠化的農田防護林為主。農田防護林林帶主要分布在已開發耕地配套的農業水利上的干溝、干渠、斗溝以及環村莊周圍的地段,有一半的樹木(喬木)直接栽在了田邊地頭。平羅縣的一代林網因蟲災所剩不多,二代林網的樹齡在15~20年,經十幾年的生長后,根系比較發達,樹干增高,郁閉度達到最大,遮擋了農作物光照,給農田帶來了很多病蟲害,增加了農業投入成本,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嚴重損害了農民群眾的經濟效益。據統計,周邊無樹的農田與農田防護林建設較完整的農田經濟收入相差近30%左右,致使群眾對新的農田防護林建設抵觸情緒較大,并破壞已建成的農田防護林。農業經營與林業建設爭地矛盾突出是林業行政案件發生的主要原因。
2.2 受經濟利益驅使
受“大樹進城”的熱潮影響,外省、外縣對大規格的白蠟樹木需求量大,收購價格高,盜采者受高額利益的誘惑不惜鋌而走險,盜采白蠟樹木以獲得經濟利益。當前,盜采情況較嚴重的地區是寧夏河東地區陶樂三鄉鎮。同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農發、國土、水利項目施工建設需采伐農田防護林樹木的機會盜采盜伐樹木,在未辦理任何手續的情況下私自采伐運輸木材,銷售整株帶根樹木和木材,從中牟取非法利益。
2.3 森林資源管理難度大
“三分栽七分管”,管護是造林綠化的主要環節。平羅縣森林資源管理難度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2.3.1 每個護林員的管護面積過大
天保工程實施方案中規定每人每年管護380 hm2林地,而平羅縣平原綠化以農田防護林為主,林地分散,一個護林員管護的實際土地面積在4 000 hm2以上,要跨越3~4個行政村,范圍太大,力不從心,管護難度較大。
2.3.2 林木管護矛盾突出
1)管護機構不健全。從這些年的情況看,平羅縣現在很多工程都是由林業主管部門以建代管,沒有專門的管護機構和管護人員。2)護林員大部分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識淡薄。3)護林員巡視管護森林資源不到位。護林員按規定受到所在鄉鎮、林業局的雙重管理,但鄉鎮時常抽調護林員干其他業務工作,導致護林員無法專心巡視林木,出現林木未被監管的空當,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
2.4 執法能力不足
2.4.1 鄉鎮林業站建設力度薄弱,管理體制不完善
平羅縣13個鄉鎮林業站中,達標站僅有3個,所有鄉鎮只配備了1輛摩托車,沒有其他車輛。鄉鎮林業站配備的辦公電腦大多數都是主管部門淘汰的舊電腦,一部分已經無法正常使用。2008年,在機構改革中實行合鄉并鎮,下放基層林業站。基層林業站由林業局垂直管理,屬于縣林業局的派出機構,實行鄉政府和縣林業局雙重管理,工資由縣林業局負責。但很多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過程中都被安排去完成其他事情,忽略了自身的本職工作。此外,林業局給鄉鎮林業站配備的林業站站員專職負責林業工作的很少,幾乎都被調走負責其他工作。
2.4.2 執法人員素養不高,業務能力不強
平羅縣林業執法隊伍主要是森林派出所、林政站。森林派出所2013年成立,組建時間短,執法人員都是非法律或者林業專業的,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數工作人員在審理相關案件時無法根據現有的法律基礎來審理。
2.5 對違法犯罪處罰力度偏輕
1)立法本身。《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側重點是打擊一些違法犯罪行為,沒有從生態資源的角度提出對于國家目前的生態環境進行合理保護。2)考評機制不健全。很多地方政府以及管理人員在進行日常工作過程中忽視了法律的重要性,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并不能從長遠的角度來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進行合理規劃,征占用林地的面積大量增加,各類建設項目違法違規占用林地的現象時有發生,林業生態建設的空間被進一步擠壓[1]。
2.6 法制宣傳不力,法制觀念淡薄
林政執法宣傳側重于城鎮,對鄉村群眾林政執法宣傳相對薄弱。群眾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某些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他們對于相關的處罰標準也沒有全面的認識。
3 預防和查處林業行政案件的對策
3.1 調整林業規劃,合理布局新林網
對平羅縣的農田防護林進行全面普查,掌握基本情況。1)根據普查結果對現有農田防護林逐步進行采伐更新。2)結合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及《寧夏引黃灌區高標準農田防護林建設技術指導意見》,實施“大網格、寬林帶”高標準防護林體系建設,規劃設計新的防護林網,改變原有防護林建設模式。
3.2 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管理
加大地方對生態林業的資金投入,增強生態建設保障。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護林員隊伍,提高護林員工資待遇,完善考評機制。
3.3 加強執法能力建設
建立統一高效的林業行政綜合執法隊伍,解決執法權分散、職能交叉、責任不明確的狀況。加大對層級林業站的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充分發揮好基層林業站的作用。
3.4 加大處罰力度,實行生態責任追究制
加大對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讓人們切實意識到破壞森林資源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健全監管機制,實行生態責任追究制。
3.5 加大對林業政策、林業法律法規的宣傳
堅持不懈地抓好林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真正讓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重要性,認識到林業建設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做到自覺管山護林,努力形成依法治林興林的良好社會風氣和法制環境[2]。
參考文獻:
[1] 李軍田.破壞森林資源犯罪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財經大學,2016.
[2] 陳婷婷.我國森林公安機關執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