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
摘 要:自古以來,教師在學生面前往往扮演著強者和智者的角色,不但“全知”,而且“全能”,甚至“全對”。但教師如果總是以“全知、全能、全對”的形象站在學生面前,恰恰壓制了學生的批判思維。反而,教師適度的“柔弱”能夠構建良好的班級管理氛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生的感恩之心。
關鍵詞:示弱;班級管理;教育教學;策略方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2-25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3-0027-01
古時韓愈在《師說》中說到“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今時新課程也明確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這就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適當“示弱”。
作為一名進入教師崗位的新手,筆者認為教師就應該扮演權威、強大的角色,“強老師、弱學生”的師生互動模式也就成為筆者與學生的日常相處模式。因此,在剛接手班級的時候,筆者細致入微,班會的開展、座位的安排等,甚至發書、講義缺失、搬水等小事都一手包辦。有一天,語文老師要求組織一次語文知識競答的活動,學生在活動開展的前一天還沒有定好活動環節,也沒有準備好主持詞和課件。這一次,筆者選擇了旁觀,也做好了活動開展不順利的心理準備。但是讓筆者萬萬沒想到的是,開展的活動已經不能用不順利來形容,主持人卡詞、活動環節隨意刪減、氣氛尷尬、秩序混亂,簡直是失敗至極!在深思熟慮后,筆者改變了方法,從一個“無所不能”的老師慢慢變成了一個“柔柔弱弱”的老師。筆者在“盡全力”的情況下,仍不能解決班里的很多問題。這時,為了更好地建設班級,班里涌現了一批批能干的小幫手。當班級需要舉辦活動時,學生各展所長,積極組織;當有同學爭執時,勸和的同學總是行動在此之前……許許多多棘手的問題由學生自己處理,學生把班級當成了自己的“家”,每個人都為建設這個家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柔弱并不是軟弱,柔弱是一種智慧。教師根據學生渴求獨立的心理,適當地向學生示弱,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權,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從而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
在課堂的教學中,筆者一直奉行“嚴師出高徒”的理念,以高標準去要求學生,也要求自己思路清晰、滴水不漏,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盡如人意,自己也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相反,在講解數學習題時,筆者故意說錯答案,在反應迅速的學生立馬指出不對后,筆者立刻對他進行表揚:“你真棒!老師都沒有想到呢!”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心理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其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進而激發了自我表現欲。慢慢地,課堂上舉手的學生越來越多,學生找到的解題方法也越來越多,且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散,學習的興趣也大大提高。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掌握了制勝的法寶,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就會攻無不克。教師適度的“柔弱”“錯誤”“不會”,反而給了學生展示的機會,這時,我們不妨多一點等待、指導和鼓勵,讓學生自己去摘取知識的果實,相信這樣摘取的果實更香甜,也更加讓人記憶深刻。
在入學之初,學生基本上做到了“每日一吵”“每周一架”,不斷地惹是生非。筆者對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懲罰,然而他們并沒有收斂,仍然吵架、打架,甚至有學生對筆者緊握拳頭,以示不滿。筆者對學生的打壓程度與他們的反抗程度呈正比。這時,筆者和學生正處于劍拔弩張的狀態,如果筆者告訴他們自己很辛苦,他們會覺得筆者在博取同情。因此,筆者會讓學生從其他老師的口中了解筆者的辛苦:“昨天,你們老師因為處理你們的事情,中飯都沒吃”“老師讓你們留校,沒有吃飯,胃病犯了在吃藥”……慢慢地,學生犯的錯少了,更加懂得心疼筆者了,在筆者不舒服時還會偷偷送一些喉糖等。之后,學生再也沒有打架了,和筆者的關系也越來越好,也變得更加體貼。
教師“柔弱”,是為了給學生“變強”的機會,是為了把學生推到學習的前沿,培養其獨立學習的能力。老師需要做的,只是變一變觀念,適當地退一步,站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去幫助,去促進,去喚醒。我們不妨脫下“鎧甲”,去做一個“柔弱”的老師,一個“幸福”的老師,一個“大智慧”的老師!
參考文獻:
[1]劉 威.老師,有一種智慧叫示弱[J].黑龍江教育·小學版, 2016(4):52.
[2]陳建仁.適當示弱,也是一種智慧[J].新班主任,2017(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