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 朱守靜
摘要:本文基于對檔案區域協作基本概念的理解,運用歸納法、案例法、比較法等研究方法,借助區域協作已經成熟的理論,融合了傳統檔案和新時代下電子檔案的區域協作在新時期發展模式,對現有檔案區域協作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檔案區域協作;電子檔案;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G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02
隨著新時期國家各大重大戰略的提出,為檔案區域協作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學界對檔案區域協作發展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然而,由于電子檔案的廣泛使用,傳統檔案區域協作發展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的發展,區域內檔案工作協同發展機制尚未形成或存在困難,區域內各檔案部門工作水平存在差異,區域內各檔案機構管理標準規范不統一,這些同樣制約著檔案區域協作的發展。因此,在新時期,對傳統和新模式的融合,提出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發展模式,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一、對檔案區域協作的理解
1.檔案區域協作的概念
198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調整我國檔案工作領導體制的[1985]29號文件,時任國家檔案局局長韓毓虎在華北地區檔案工作協作會議上總結了各大區檔案工作的橫向聯系,探討檔案工作在理論與實際中存在的問題。由此檔案區域協作在檔案學界廣泛開展。檔案區域協作是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區域協作的基礎上由檔案學界提出的,是指“為推動檔案工作、提高檔案管理水平所發起的區域合作”。[1]
檔案區域協作,通過將部分區域內的檔案、文件或有價值值得長期保存的東西等收集起來,進行統一的管理,并最終長久或永久的保存起來,這就可以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將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檔案文件信息整合起來,為該區域內的能合法查閱該信息的所有團體和個人提供相應的利用和服務。
而這個概念的提出,恰恰印證了理論的發展為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動力。從理想化的想法,通過長期的實踐,最終形成事物的標準樣式“模式”。
2.檔案區域協作的特點
一是兼容性和靈活性。能夠有效地兼容并存區域內的檔案資源,并能針對區域內的所有事物,提供相應的服務,充分滿足了發展的需求。
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將區域內所有的檔案資源進行整合,進行集中——分散的管理,通過區域內的協調,是檔案資源得到多方位的使用,使資源效果最大化。
三是優勢互補, 廣泛應用。檔案區域協作是跨系統整合所有資源, 在電子檔案發展的今天,檔案區域協作彌補了單一的檔案館難以做到的檔案信息資源的信息互通和網絡共享,能夠提供出面向該區域內所有用戶的資源服務,達到利用時檔案資源總量增加的效果,推進檔案區域協作。在規模、深度和影響力等方面都使得檔案資源的利用得到進一步發展,從而達到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的目標。[2]
四是標準統一規范。檔案區域協作,在一定程度上為該區域的檔案行業制定了相應的制度規范,在各級立檔單位之間,檔案館、檔案室之間,遵循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實現區域內各檔案部門和用戶的統一。[3]
3.檔案區域協作的意義
一是引導區域內檔案資源均衡發展。檔案資源的發展水平往往與該地的經濟、文化等相依相伴,盡管組成該區域的地域經濟、文化差距不大,但區域內的各地都有自己的長處,而通過檔案區域協作,可以相應地帶動該地的文化內涵,從而通過文化,帶動經濟發展。
二是改進完善國內檔案區域協作機制,實現檔案區域協作從“理論”真正向“模式”的轉變,是協調檔案區域協作發展,縮小地區差距,打破地區壟斷,促進檔案區域協作向縱向發展和向更深一層次邁進的重要途徑。
三是空間集中度在持續提高,地區間聯系和內部合作不斷加強。檔案區域協作,不僅是依托于區域內經濟的合作共贏,更是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可以整合檔案信息資源,提高檔案開發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對降低信息化門檻,實現檔案行業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二、現有檔案區域協作模式分析
1.檔案區域協作模式梳理
早在1995年陳攻發表的《發揮區域優勢 探索發展之路——江、浙、滬毗鄰地區19個市縣區檔案工作互相協作、共同提高》就已經提到了檔案區域協作。檔案區域協作發展是伴隨著該區域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而我國最早開始實行檔案區域協作的區域就是在珠三角、長三角及沿海地區,就陳攻的文章來說,敘述的就是長三角地區19個縣市的檔案協作發展。文中提到,檔案區域協作的最終目標是建設涉及地方綜合檔案館功能的永久檔案保存基地,方便各地人員的查看,而這些檔案協作主要在檔案結構或機關單位為先行試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最初傳統的檔案區域協作模式。而建立長久的檔案保存,就要做到強化全員檔案意識,提高檔案工作者的素質,進行業務規范,積極開發檔案信息資源,以服務社會。 但各地檔案人員仍舊在不停地探索新形勢的檔案區域協作模式。
我國檔案區域協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1區域內檔案目錄資源共享利用模式
建立檔案目錄中心與紙質文件時代的建設涉及地方綜合檔案館功能的永久檔案保存基地大同小異,前者是把區域內的檔案集中到一個綜合檔案館中,在利用時可以在該館中直接查找到想要的內容,而不用在前往各地查找資料。電子檔案的歸檔是建立與該機構或單位相適應的電子檔案管理系統并進行歸檔,且在安全的網絡環境中形成檔案方面人們利用的資料、文件等。而檔案目錄中心的建立則在網絡上為該區域內的用戶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查找與運用。
1.2跨市、跨省、跨國重大建設項目檔案工作合作模式
2009年,由中國國家檔案局和新加坡國家檔案館聯合舉辦、云南省檔案局承辦了《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史料圖片展》,云南省與新加坡在開幕式上簽署了《新加坡國家檔案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云南省檔案局口述歷史合作項目》的協議。[6]這是檔案區域協作以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為契機進行的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并是對檔案部門從各個領域合作的積極探索,進一步拓寬與深化了中國與新加坡睦鄰友好關系,加強兩國在檔案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這將為中國與新加坡及其他國家的檔案合作開辟新的道路和發展經驗。
1.3檔案安全應急合作模式
2017年6月13日,國家檔案局局長李明華在國家檔案安全工作會議上明確表明:“檔案安全是檔案工作的底線,也是檔案工作的基礎”。[6]由此可見,保證檔案安全是十分重要的。而檔案學界就新時代是繼續使用紙質檔案進行存檔還是順應時代利用電子檔案進行存檔更安全進行了探討,檔案信息數據異地備份機制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很好的方案。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四川各地就進行了各地人事檔案、重要文件、歷史檔案等的協作備份,如成都和汶川之間的檔案協作;在國家檔案發展“十二五”時期,47家省級綜合檔案館實行了檔案的異地備份。
1.4檔案學術交流與合作模式
自新中國成立之初,蘇聯檔案專家就曾受聘到中國做咨詢工作和講學。1957年起,中國與2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交換檔案工作情報資料和互訪等友好聯系;允許一些國家的檔案專業人員來華學習檔案管理和檔案保護技術。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正式加入國際檔案理事會。隨著中國檔案開放范圍的不斷擴大,以及檔案工作向現代化的管理方向發展,國際檔案學術交流活動將日趨廣泛和多樣化。
2.現有檔案區域協作模式存在的問題分析
2.1區域內檔案工作協同發展機制尚未完善
檔案區域協作首先就要制定統一的協同發展機制,不僅是在檔案區域協作中,區域經濟協作和旅游協作等同樣需要協作機制的建立。但往往在開展工作時發展機制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主要體現在:專門的組織機構尚未建立,工作難度較大;具體的合作內容方向和任務分工尚未明確;協作發展的總體規劃還未制定或為制定完成等。這些情況的存在,可能導致區域協作的地區檔案工作仍舊各自為政,難以實現區域內檔案資源的合作共享,在用戶利用時出現資料不齊全等問題。
2.2區域內各檔案部門工作水平存在差異
檔案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該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政府的支持。區域內檔案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分布不均,檔案管理水平同樣存在著差異。主要表現在:區域內各地對檔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同;檔案資源開發利用服務群眾水平不同;檔案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水平不同等。而要更好地促進檔案區域協作發展,就要努力縮小區域內檔案部門工作水平的差距,更好地服務社會。
2.3區域內各檔案機構管理標準規范不統一
如果區域內的檔案工作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那就可能制約檔案區域協作發展的步伐。主要表現為:尚未形成統一的檔案查詢利用的網絡平臺;檔案的分類,編碼和數據交換處理標準并不統一。這些都是區域間檔案信息資源交流的障礙,讓資源難以共享。
三、檔案區域協作的發展趨勢
1.以安康和襄陽市的合作為例分析檔案區域協作發展
2016年5月19日,陜西安康市檔案館利用到湖北襄陽市檔案館開展學習考察之際,與襄陽市檔案館達成了“安康市、襄陽市檔案館館際交流戰略合作協議”,為兩地檔案事業協作推進、互助發展提供了紐帶。兩地的檔案區域協作同樣也為全國各地省市檔案區域協作提供了一個借鑒的模式,為檔案區域協作的發展提供了平臺、機遇和挑戰。[9]
1.1一地牽頭,帶動創新
漢江,長江最大的支流,流經陜西、湖北兩省,為沿線省市帶來了經濟、文化上的支持,位于湖北中心位置的江漢平原更是長江流域乃至中國南方古老文化的發祥地,漢江為漢江文化提供了最大的支持。從眾多歷史古籍、文獻中可以看出,漢江在當時的所起到的作用,不僅是對經濟的推動,更是古代文化上的創新。從文獻典籍等檔案史料的視角更容易從各地的人文領域牽頭,從而促進現代社會對文化的共識,這是一種全新的歷史概念,正是這個概念給了安康和襄陽兩地靈感,建立了兩地在檔案領域的區域協作。如襄陽、安康同為漢江之濱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同源,歷史同根,檔案部門可通過查找典籍,重新探索漢江沿線的重要遺跡點,來聯合兩地的檔案部門,促進檔案區域協作的發展,為漢江沿線的檔案區域協作建設提出新的發展方式,帶動創新。
1.2開放共享,破除壁壘
河流是地球的神經,人類的命脈,歷史和文化的匯集地和交融地。早在6000多年前,漢江流域就出現了中國早期的南北交融,明朝時期的移民更是對區域內宗教、戲曲等文化的融合創造了條件。安康與襄陽兩地的檔案區域協作符合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堅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符合檔案工作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發展檔案文化的同時,為兩地經濟、政治的合作提供了基礎。
1.3夯實基礎,推進發展
盡管在漢江流域有其興衰的不同發展時期,但直至21世紀,漢江流域之間的貿易交流、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一直都在不停地產生和發展,由此所產生的檔案十分豐富,因此各地檔案機構應先做好檔案的普查工作,建立相應的電子檔案,而安康和襄陽兩地的檔案文化交流和區域協作為沿線各地提供了發展的方向。在兩地協商中開展漢江上、中游地域歷史文化研究,舉辦地方特色文化檔案展覽、檔案學術研討等活動,為漢江流域文化交流傳播和檔案事業互動發展搭建平臺
2.推動檔案區域協作在民生方面的作用
2.1構建區域內民生檔案工作協同發展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
區域內行政主管部門和檔案行政機構應發揮主導作用,從政策方面對區域內民生檔案的協作發展進行統籌規劃。確立長效的協同發展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讓原有的機制變得更加有序,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2.2加快區域內檔案管理統一標準規范建設的步伐
為避免合作中出現各行其是、信息資源無法共享的局面,應該在區域內建立統一的檔案管理標準規范。如,京津冀三地實行區域醫院檔案的協同發展,統一制定了《京津冀區域醫院檔案標準化管理實施指南》等規范性文件,使得三地的醫院的技術應用、數據共享和分工協作,有了統一的標準,促進了區域醫院檔案工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結語
檔案區域協作是新時期檔案發展的新形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檔案區域協作應更加密切,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不僅要靠國家政策的支持,還需檔案部門和檔案人員自身的努力。檔案區域協作應該結合實際,抓住機遇,不斷拓展其功能,以便更好地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朱鐵淼.廣泛開展區域合作更新檔案工作理念——論國外實踐對完善我國檔案區域合作機制的啟示[R].全國青年檔案工作者研討會,2013.
[2]陶水龍.基于云計算的區域性數字檔案館建設研究[J].中國檔案,2013(2):60-63.
[3]張鼎鑫.“珠中江”區域檔案合作模式探索[J].中國檔案,2017(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