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和本科高校合作辦學是現階段一種新型辦學模式,是針對原有傳統辦學模式的改革,也是一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現階段,高校和企業合作辦學是為企業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化解本科高校辦學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目標不明確,合作模式單一等問題,企業和高校合作辦學的優勢并不明顯。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將會對企業和高校合作的長效機制進行分析,希望對本科高校和企業實現更好的合作辦學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
關鍵詞: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研究
本科高校的高水平以及專業性教學吸引企業、行業以及產業參與合作辦學,直接為企業發展培養對口人員,主要參與專業設置。實習實訓、課程開發以及質量評價等方面。建設企業和高校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的促進高校和企業有效開展合作辦學等相關工作的重要保證。在建設長效合作機制之前,要對校企合作長效機制進行研究,了解其內涵和特征等問題,為本科高校和企業建立合作機制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一、校企辦學的必要性
(一)校企辦學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現階段,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本科高校也要適應經濟發展形勢,將服務行業和促進經濟發展作為自己辦學目標之一,為區域經濟發展不斷培養專業性人才。隨著本科高校不斷發展,專業設置也在不斷增加,涵蓋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只有不斷促進本科高校和企業合作辦學,不斷促進本科高校進行專業設置的調整,更加適應經濟發展需要,逐步淘汰不適應經濟發展形勢的專業,開設具有發展前景的專業,同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時代要求接軌,更好地為行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實現本科高校和企業的和諧發展。
(二)企業和高校合作不斷滿足企業工藝和技術的要求
現階段,高新技術快速發展。本科高校只有和企業合作辦學,制定專業科學的人才培養計劃,培養專業能力強的人才,將企業的新技術、新設備以及新服務納入教育體系中,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性人才。
(三)企業和高校合作辦學促使學校教師教學素質的不斷提高
本科高校專業教師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也需要重視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高校專業教師既需要專業知識,也需要熟悉企業工作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本科高校和企業進行合作辦學,促使教師有更多的機會進入企業進行技術學習,實現自身專業技能與時俱進,并不斷接受企業文化熏陶,培養自身的職業素養,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只有本科高校和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才能實現人才培養和市場需要的對接。
二、建立本科高校和企業合作的長效機制
(一)建立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外部保障機制
1.政府進行合理的宏觀調控。首先是由教育部發起,吸收各行各業以及其他勞動部門中代表性強的人事部門和現代企業,并成立專門的教育管理委員會,對教育進行有效管理。其次,就是建立教育合作鏈條,建立由社保、勞動、教育以及人事等部門組成的教育合作委員會,專門負責高校和企業合作教學的相關項目,推進、調整、指導相關教育項目,并對財政投入進行評估,按照現實需要及時調整財政投入,并促進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政策的出臺和實行。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具體計劃,并促進計劃的實施和調整,促進本科高校和企業合作辦學項目的
進行。
2.政策引導。政府根據企業和本科高校的合作辦學計劃,對不同的企業制定針對性的財政政策以及金融政策,促使企業和本科高校合作由低質量走向高質量,同時,合理下放權力,將必需的事權和財權賦予企業和本科高校。政府也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或者法規對企校合作的行為進行規范,同時對企校合作進行推動,為學校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
3.法治建設。不斷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并規定企業和本科高校各自的職責。首先,詳細制定行業法規。其次,建設完善的法律體系,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及時調整法律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最后,加強執法,堅持利用法律保護企業和本科高校雙方的合法權益。
(二)建立學校和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機制
1.建立董事長制度,完善雙向互動、平等互利以及責權相應的董事長管理機制,董事會之下可以設置基金委員會、各系工作委員會、人才培養委員會以及科技合作委員會。制度層面,要重視本科高校和企業兩方的責權關系。董事會要重要辦學基礎設施建設、辦學思想、科學研究、培養目標以及教學質量監督、辦學經費的投入狀況,對教學的進行進行實質性監督以及指導,針對辦學基礎設施以及辦學經費,盡量為學校提供充分的支持和鼓勵。
2.建立本科高校和企業合作委員會。合作委員會可以為企業和學校合作提供良好的服務,基本原則就是在仔細研究工業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為企業提供多元化服務,幫助企業逐步解決生產環節遇到的技術障礙和管理困難,增加企業的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發展,更加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
3.建立本科高校教育產業集團。將高校教育作為背景,組建教育集團。實行統籌管理,主要體現在教育內容、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和辦學層次等各個方面,在減少重復建設,減低辦學成本的同時,也能促進學校專業建設,不斷促進學校教學特色以及辦學優勢的培養,也能實現資源共享的目標。
(三)建立學校和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機制體制
1.保持社會動力機制的持續性,建立“工學結合”的教育機制。首先,將“工學結合”作為作為加強企業和學校的重要聯系方式,在促進人力資源開發以及人才培養的同時,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以及生產能力。其次,聚合政府領導、學術領導、企業主管以及從事這項事業的專業人員,促進和支持“學工結合”,促進教育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培養高質量人才,促進學生不斷掌握專業技能。最后,實現工作和學習相結合,引導學校教育內容和社會需要接軌,培養適合市場的專業人才。
2.建立雙贏的利益機制。針對企業來說,企業和本科高校進行合作的利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進行人才分層,選擇高質量和專業素養全面的學生,利用學校資源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培育,利用激勵或者刺激的方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為企業培養競爭力強的員工。其次,借助學校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以進行設備的技術改造、新技術的開發以及新產品的研制等。其次,可以在支持學校教育發展的同時,起到一定的宣傳作用,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最后,企業對學生進行專業訓練,有利于發掘潛在的消費者。
3.完善保障運行機制。首先,建立健全學校和企業合作的管理機制,及時處理和協調企業和學校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其次,完善基礎文件,例如《企業職工繼續教育實施管理辦法》《聯合辦學協議》《企業技術骨干教師聘任考核辦法》《“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等。最后,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監督以及檢測機制。企業應該參與制定質量制度標準以及評判標準的制定。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也要盡量要求學生按照《企業教學學生管理辦法》《企業教學各環節基本要求》進行學習和工作,按時完成實踐和學習。
4.通過多種方式推進機制構建。針對這一主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院和專業對口的企業共建實習基地,為學生實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學院在分析現實條件的基礎上,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攻關、發展規劃、產品開發、市場分析以及人員培訓等各個方面,并及時向企業進行反饋。最后,實現企業發展和教育內容和時代接軌,將認證制度和注冊制度通入教學體制中,提高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海峰,張俊青,黃云奇.高校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的思考[J].高教論壇,2013(5).
[2]方德英.校企合作創新——博弈、演化與對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孫厚彬(1979—),男,遼寧撫順人,本科,重慶郵電大學,經濟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以及產學研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