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全
摘要:語文作為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在小學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文字理解能力的關鍵。本文對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進行了探討,提出相關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文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引言
進入信息化時代,學生獲取知識不僅僅只是從老師的傳授習得,而是站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大背景下借助其他方式通過相關資料獲得。新課標的實施,促使我國教育部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更為嚴格,課改指出,在激發學生閱讀自信同時要擴展學生閱讀廣度,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創新有效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是素質教育的初期階段,學生尚未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注意力易分散。良好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還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更多知識。教師通過正確引導,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棉鞋里的陽光》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中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趣味教學,課件導入提問“同學們,平時在家中平時誰最疼愛自己”,接下來進行師生問答,將學生引進課堂氛圍。出示課文插圖,仔細看圖根據圖片想想說說,自己自由練說后點名說故事并給故事取名。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之后正式進入課文教學,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學生互相交流認識生字,進行“小火車”游戲鞏固生字,課后回家做一件讓長輩覺得暖心的事。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更加深切地體會文章主人公的情感,也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引導學生培養閱讀能力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平常學習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文章分析。閱讀課文時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找出并標注關鍵句子,領悟文章主旨大意,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時間,把語文資料與教材結合拓展教學空間,使課堂活躍起來。
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閱讀經驗給學生推薦適合當前學習階段的課外書籍,拓寬學生的閱讀廣度,進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要想實現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達到重要教學任務指標,就要重視學生的理解和積累層面的提升,平常給學生布置經典語段摘抄任務以及引導學生善用工具書,聯系實際生活。如在課文《風箏》中,“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詞句幾個形容詞用得十分巧妙,同學們可以用不同的語氣讀出來,借助工具書和反復斟酌體會作者用詞含義。像這樣分析文章遣詞造句,培養學生細致地閱讀習慣,加深學生對文章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通過滲透教學法,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文學素養,如速度法和精讀法。在文章精簡或文章較長又需要快速了解文章主旨大意時,采用速度法,如閱讀期刊、雜志、小說時經常使用,速度法主要讓學生了解文章主體意思、中心思想或是篇章結構。而精讀則是讓學生體會經典佳作的遣詞造句、辭藻的運用、謀篇布局、人生體悟的表達。精讀過程中可讓學生進行讀書筆記,美文佳句的摘抄,課后進行研讀,體會其中情感,加深理解,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古詩詞《憶江南》一課,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詞意境,反復誦讀詞句,背誦對詞句的理解,抄錄其中優美的句子分析修辭手法,延伸相關文章聯系作者生平。
四、鋪設情境,培養學生語感
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誦讀進行閱讀教學,小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思維還處于構建階段而這樣的教學往往讓人感到枯燥無味,學生因此缺乏閱讀興趣。以講故事或者其他互動方式將學生帶入鋪設的情境中,學生受感性思維影響,產生共鳴,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1]。
如在講述課文《二泉映月》時,通過多媒體播放系統聆聽名曲《二泉映月》,感受民間藝術家阿炳在創作過程中苦難、凄涼、抗爭和懷念的情緒,通過音樂代入文章情境中想象阿炳坎坷的人生經歷,結合音樂情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
又如《故鄉的“水墨畫”》,教師通過有關菱角的圖片、視頻、文字等資料以及江南水鄉的各種資料播放柔美的音樂誦讀課文,構建意境引導學生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江南景色。
五、強化教學,提高閱讀實效性
現代化教學中,教師輔助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教師應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了解學生學習的難點,通過課堂觀察學生平時表現,課下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溝通,掌握相關學習情況、心理狀態。通過了解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從教學方式、教學設備、教學資料上強化提高教學質量。學生閱讀能力要得到提升,教師要盡量提供輕松的閱讀環境,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自由閱讀,創造個性化閱讀空間,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閱讀實效性,確立學生主體地位[2]。
比如在學習《紫藤蘿瀑布》一課時,教師通過投影紫藤蘿動畫,學生想象自己如作者一般在紫藤蘿樹下被淡淡的花香籠罩著。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教師充當的是引導者的角色,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加強學生體驗,加深對文章理解。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多讓學生參與討論,幫助他們發現問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幫助學生在閱讀積累中提高文學素養。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主體地位,適當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在原有教學理念上進行創新,優化教學結構、強化教學方式,提高學生閱讀實效性,提升小學教育的教育質量。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指導學生正確的閱讀技巧,并結合課堂加以訓練,有助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及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馬彥霞.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20(19):71-72.
[2]史志龍.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甘肅教育,2020(0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