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要: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本源的一致性和相通性,能夠有效地影響和引導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質和價值追求。要想在高校中充分發揮大學語文學科的積極作用,培養和塑造大學生的道德素養以及行為規范,就必須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挖掘大學語文學科中的思政元素,采用情感教育等方法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一,從而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語文;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7-0-01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教學方法或手段,而是一種課程觀。這種課程觀要求:發掘各門課程中的德育內涵,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一。還進一步要求: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培養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歷史重任的青年一代。
“課程思政”涉及高校整個的課程體系。這里既包括各類專業課程,也包括綜合類、通識類課程,這些課程育人的方向存在一致性。“課程思政”的真正價值在于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一。課程思政的逐步推進必將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課程思政視閾下大學語文的思政作用
大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程,也是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它具有人文性、審美性和工具性的特點,是一門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的一門課程。蘊含了豐富的政治、社會、歷史、自然等各種感性知識,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文學水平、文化修養和人格素質,培育和滋養其健全的人格、社會關懷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
大學語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本源的一致性和相通性,能夠有效地影響和引導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質和價值追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潤物無聲地接受主流價值觀影響和熏陶,成長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通過學習大學語文中的優秀作品,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能夠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品德,升華人文素養。通過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解讀和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激發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引導學生們樹立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這種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讓學生產生認同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一。
三、大學語文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策略
首先,要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用教師的言行為學生樹立榜樣,做表率。 要把“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道德品質”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樹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職業風范。高校要努力打造一支既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又具備高尚道德品質、普世仁愛清情懷的教師隊伍。強化大學語文教師的培訓工作,加強思政課老師與大學語文課老師的交流與合作,促使大學語文教師不斷加強自我的課程思政理念, 主動擔當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傳播者和指導者。
其次,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學之中。第一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挖掘思政元素。比如,社會責任與擔當、家國情懷、友善誠信、艱苦奮斗、拼搏敬業、生態文明、尊師重道等等。第二步:研究思政元素融入教學中的方法,形成教學策略。對于文科來說,挖掘思政元素并不難,尤其是在語文課堂中每一篇文學作品的內容及主題,都會涉及思想政治元素,老師也會把其作為教學的重點來講授。那么,如何把思政教育真正地、很好地、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甚至讓學生有深切的感觸,這是一個難點。所以,采用什么方法,什么教學模式才是文科類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關鍵。我認為,采用情境教學的模式,運用情感教育的方法,以情入手,曉之以理,做到情通理達,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教授課文《過零丁洋》時,先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導入新課,引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帶領學生用心聆聽他的愛國心曲,讓學生帶著這樣一種情懷走進詩歌。然后通過對詩歌的講解,讓學生體會作者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血性精神,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教師播放愛國英雄故事的小視頻,激發學生對英雄的崇拜、敬佩,對祖國的熱愛。順勢讓學生講講歷史上愛國英雄的事跡,并談談自身的感受和今后的打算,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還增強了大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社會關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目的。還要堅持融入性的原則,做到潤物細無聲,而不是一味地說教,硬性地講授灌輸。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有同志比喻,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在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我們要通過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構建課堂思想教育的話語體系,采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法融入德育教育。第三步:將思政元素和教學策略應用于相關課文,形成教學方案。還可以組織課程思政內容的教學實踐。例如:以建國70周年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比賽、“經典永流傳”的詩詞大會等。
最后,還要完成教學成效評價,通過問卷調查、作業反饋、競賽考核、考試等方式來反映教學成效。
總之,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課程觀,這種課程觀要求我們教師:進一步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設計和教學大綱,努力挖掘各門課程中的德育內涵,融入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一,真正培養出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的青年一代。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劉澤江.“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探索[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9(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