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征斌
摘 要:寫作是思想的表達,情感的抒發,更是溝通的橋梁和語言的延伸。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寫作在各類語文考試中逐漸占據較大比重,對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要求也逐漸提升。語文寫作是對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考察,寫作的過程,就是不斷組合素材、斟酌文字、轉變角度、整合思想、反思提高的過程。本文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重視寫作素材的積累和注重作文的評講活動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方法策略
初中語文是為未來寫作能力奠定良好基礎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加強對這一階段學習的重視,結合教學實際和教學經驗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及時與新課程改革相呼應,緊隨時代腳步對自己的課堂進行改革創新。讓同學們通過對語文的學習提升語文綜合素養,鍛煉寫作水平。初中語文寫作以記敘文為主要考察類型,對同學們的敘事能力,描寫能力,共情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夠表達學生的情感與思想,不僅對學生學習具有幫助,而且能夠對個人素養有較大影響。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初中語文寫作對大部分同學來說都是一項難點,主要原因是對寫作缺乏興趣,無從下筆,面對應試作文題目沒有思路等等,缺乏興趣,迫于老師要求的這種壓力之下而進行寫作很難寫出精彩的文章,所以提升寫作水平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從能寫作到會寫作,從會寫作到愛寫作。
比如,可以通過增加閱讀量,豐富自己知識量提升寫作興趣,在落筆時能夠有內容可寫,不至于造成沒有思路的問題,可以選擇閱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的書籍報刊,觀察別人的事件感悟生活中的細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推薦讀《語文報》《作文周刊》《讀者》《智慧背囊》《時文選粹》《小中見大智慧文叢》等刊物。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對學生實行鼓勵教育,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比如有的學生能夠對人物心理進行細膩的刻畫;有的學生能夠通過對景色的描寫映襯出人物心情,將情景結合進行充分利用;也有些同學能夠敘事詳盡,對事件邏輯思路清晰,文章大氣有條理等等。雖然同學們的文章不一定能夠面面俱到,如同名人大家一樣揮毫潑墨,卻也能夠在細節中體現出自己的優點,教師要抓住機會,適當的加以鼓勵,增強學生寫作信心,激發寫作興趣。
二、重視寫作素材的積累
“腹有詩書氣自華”,不僅一個人的氣質能夠通過閱讀進行升華,文章也可以在閱讀量的提升后得到進步,正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樣,閱讀的積累能夠為自己的寫作積累經驗素材,提供寫作思路,將寫作技巧與素材相結合,一篇優秀的文章便是手到擒來了。
教師要“少講、精練、多讀”,可以讓同學們制定適合自己的閱讀計劃。對課文進行充分閱讀后可以適當補充課外讀物,比如初中要求的必讀篇目《駱駝祥子》、《魯賓遜漂流記》等。在校時可以設置一節閱讀課供學生進行閱讀,合理利用時間,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歸納,加深理解,自由應用,善于借鑒,真正實現“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目的。素材的選擇可以結合時事熱點,比如在當前疫情盛行的背景下,可以選擇記錄自己的志愿者活動體驗,疫情期間在家里的生活等,都是非常貼近現實的優秀素材。另外,可以在教材中進行素材的積累,比如對課文的結局進行擴寫,對《皇帝的新裝》進行續寫,講故事擴展下去,國王如何處置兩個騙子;再比如對課文進行仿寫,比如仿《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寫《我們班最可愛的同學》;還可以通過讀書筆記,寫讀后感等方式進行素材積累,豐富自己文章內容。
三、注重作文的評講活動
學生完成寫作任務后的評講活動也不能松懈,評講活動的目的是對文章進行改進,是提升寫作水平,揚長避短的關鍵。在評講活動過程中,作者要虛心接受意見與批評,積極進行改正;評價的同學要客觀公正評價,促進活動友好高效進行。
評獎活動的進行方式有多種可供選擇,比如,可以選擇一位同學自告奮勇,將自己的作文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顯示,再由同學們自由發揮,對文章進行批改,集思廣益,將大家的智慧融合進一篇文章,每位同學都能了解到自己沒有觀察到的部分,對自己的寫作思路中的漏洞進行彌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日后的寫作中吸取最終成品文章的優秀經驗。或者可以在對作文進行評分時,將同學們有序分成小組,組內討論對作文進行評價或者討論自己的寫作思路,生生互評能夠讓同學們學習別人的寫作優點,觀察到更多的寫作模式,學習他人的長處,避免他人的短處,也能夠對自己的寫作水平進行提升。可以讓同學們對自己的文本進行批改或者隨機交換作文,讓同學們互相進行評價,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提升了他們的自主能力,有利于對寫作水平的提升。
初中語文中的作文是提升語文分數的關鍵,能夠在學生中拉出較大差距,掌握正確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掌握寫作思路技巧,與平時積累的素材相結合,將作文分數穩步提高。這樣一來不僅適應了應試要求,而且能夠對自己的語文素養進行提升,培養自己寫作能力,做到學以致用,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薛鎮芬,鐘發全.追求與眾不同的課堂[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6.1.
[2]潘新和.新課程語文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