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絨曲初
摘要:受當地經濟、文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藏區農村小學教學也面臨著很多困境,藏區農村的學生不僅要學好母語,還需要學好漢語,這也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更大的難度。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我國邊遠藏區農村小學教學中面臨的困境展開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邊遠藏區;農村小學;教學困境
在邊遠藏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卻存在許多問題尚待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導致了教學質量的低下,同時也為教學的順利開展帶來了阻礙。大多數邊遠藏區農村的小學都存在設施不夠完備、教學方法滯后的困境,而如何在這艱苦的條件下進一步改善教學模式,保證小學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則成為老師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邊遠藏區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困境
(一)教學條件困境
對于邊遠藏區農村小學來說,教學條件困境表現在多個方面,教學資源、教學理念等。但邊遠藏區的農村還面臨著地區文化和思想的影響,多數學生的父母在思想觀念上并不重視教學,甚至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還要面臨來自父母方面的“勸退”,認為學習就是識字,識的幾個字還不如早點干活賺錢。在這一條件下,很多學生都早早結束了學業外出打工,而農村小學的學生資源也較為匱乏,再加上地區苛刻的環境條件和經濟條件,更是限制了教育的發展。
(二)語言環境困境
良好的語言環境對于學習語言學科來說至關重要,但由于邊遠藏區農村的文化影響,漢語文化相對不足,漢語基礎也十分弱,學生們學習漢語只有在課堂中才有應用的機會,在課下仍以藏語為主,對于學生們來說藏語更具有實用性意義。同時,對于漢語文化的接觸機會不足,導致學生們在語文學習中難以產生興趣,學習效率較差,長期下來甚至會出現畏難心理。學生們普遍在課堂中較為艱難地學習語文,卻又在課下沒有手機、電視機等接觸漢語的機會,在學習語文時只能死記硬背,難以實現語文知識的靈活運用。
(三)家庭教育困境
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不可或缺,但邊遠藏區農村由于教育理念存在不足,仍然將孩子的教育當做老師全權負責的任務,在家中對于孩子的學習不夠重視,或由于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無法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輔導效果,對孩子溺愛,對于孩子不完成作業幫忙打掩護找理由,這里的父母基本上都沒有權利去管小孩子,都是爺爺奶奶慣著的,幫孩子打掩護的也是爺爺奶奶,有些父母對孩子學習上嚴格管教時,爺爺奶奶總是會站出來甚至用死了威脅自己的子女,就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就跟父母、老師和爺爺奶奶之間說謊,經常會說一些無中生有的事情,有些時候真的有口難辨。而在成長教育方面也只是給予吃穿用度的條件,沒有開展家庭教育的意識。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該是相輔相成,協同并進的關系,若家庭教育缺失,則會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心理成長、行為習慣等方面帶來不利的影響,而邊遠藏區教育事業發展的滯后,也與家庭教育的缺失有著一定關系。
二、邊遠藏區農村,]嘩突破困境的相關策略
(一)探索合理的教學模式
經過不斷的教學實踐,發現基礎教育模式并不太適合邊遠藏區農村小學教學,家長對孩子的放養,孩子交到學校老師手中,一切學校生活衛生都由老師負責,對老師的教學造成嚴重的阻礙,同時在教學內容上也要進行優化,不少學生家長對于語文知識的價值有著較為嚴重的“偏見”,沒有了解到知識的實用性價值,為了進一步改善這一現狀,可以適當地開展實用性的知識課程,在其中教授學生一些實用的技能,如動植物知識、自然知識、技術知識等,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如在教學《四季》一文時,可以結合周邊的區域氣候特征來展開教學,先向學生們提問“你們心中,四個季節都是什么樣的?都有什么?”學生們根據生活經驗來進行討論,但對于一些邊緣藏區來說,受氣候環境的影響,學生們很難在生活中找到太多與春天相關的景象。基于此,老師尋找一些與春相關的圖片,或文章摘選,如朱自清的《春》,其中東風、嫩綠的小草、五顏六色的花朵、斜密的春雨等元素都是春天的景象,通過文章合理地摘選,和內容轉化,加上老師富有情感的朗讀和解釋,能夠讓學生對于春天產生更加深入的認知。
(二)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閱讀能力
在開展語文教學時,閱讀是最主要的一種形式,而閱讀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對于邊遠藏區農村的學生來說,培養其閱讀能力則需要通過感知和理解兩個方面著手,幫助學生在字里行間理解其中的意思,也感知其中的情感或道理,結合課文原文的內容及表現手法來提高學生的理解效率。如在教學《夏夜多美》一文時,先讓學生們通讀一遍課文,找出其中有沒有理解不了的生字,之后再進行文章內容的分析,可以從文中不同的“角色”來分析,如“小螞蟻怎么樣了?”“睡蓮姑娘做了什么?”“小蜻蜓能做什么?”“螢火蟲又能做什么?”通過這種方式聯系出課文的整體故事,最后提問“這篇課文講的是什么事呢?”引導學生回答小螞蟻落水獲得幫助回家的故事,最后引導學生理解要相互幫助的道理。
(三)加大教育事業的資金投入力度
阻礙邊遠藏區農村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便是經濟,而若想短時間內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顯然并不現實。而地方經濟與地方教育的關系是相互平衡、相互促進的,經濟可以推動教育,教育也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提高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是最簡單直觀的途徑,只有保障資金投入,才能夠為農村小學改善教學環境、完善教學設施,以及聘請更多的教師資源,也讓學生們能夠通過各種課外書籍來了解世界。對此,建立貧困學生助學基金會是最直觀的方式,同時相關的政府部門也要提高對于教育事業的重視,提高投入力度。
由于邊遠藏區農村的情況較為特殊,所以老師需要不斷優化教育模式,使得教學能夠充分順應學生的發展要求,并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上進行改進,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馬玉蘭.邊遠少數民族山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及對策[J].《學園》,2015(18):91-92.
[2]次仁平措.藏區農村小學語文教學[J].雜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07):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