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摘? 要:本文是基于馬扎諾認知行為模式,探索基于理解的大概念下的逆向模塊(單元)教學方案設計和課時計劃設計過程中,從體育品德素養目標的培養寓居于知識的學習過程,體育品德素養目標在大概念下的模塊(單元)教學方案中開展整體設計,體育品德素養目標在課時計劃制定中做到教學、評估一致性設計三個方面,對體育品德素養目標的設計與落實展開一些實踐探索,以期為廣大體育教師提供研究的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體育品德;體育課堂;設計與落實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07-00-02
對學科核心素養語境下3.0版教學目標設計的研究,探索的是一種切合學生知識學習過程的,能夠實現教育目標、教學活動和教學評估相一致的目標設計方式。“十三五”期間本區域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主要研究的是基于馬扎諾認知行為模式,探索基于理解的大概念下的逆向模塊(單元)教學方案設計和課時計劃設計,以此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本文是在模塊(單元)教學方案和課時計劃的逆向設計中,對體育品德素養目標的設計與落實開展的一些實踐探索,以期為廣大體育教師提供研究的參考。
一、體育品德素養目標的培養寓居于知識的學習過程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 提出的:在體育與健康學科教學中體育品德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依附于體育與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是在解決復雜情境的實際問題過程中整體發揮作用,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其他兩個方面密切聯系、相互影響[1]。
心理學家馬扎諾認為知識的學習是通過思維系統與知識相互作用來完成的,知識領域中的任何一類(信息、心智程序和心理動作程序)都將經歷認知系統(提取、理解、分析、知識運用)、元認知系統和自我系統三大系統,程序性知識都是來幫助學生學習和展示陳述性知識的途徑[2]。
具體說,學生面對一個新的體育學習任務的時候,首先是由自我系統來判斷任務的意義并決定投入的程度。從體育品德的視角看,任務的意義包含對體育精神中的超越自我,體育道德中的遵守規則、誠信自律、公平正義以及體育品格中文明禮貌、相互尊重、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勝負觀等的感悟,也就是說對這些體育品德的感悟能促進學習動機的產生。
在解決了動機問題并決定投入學習之后,學習者會依據已建立起來的元認知系統決定學習行為的目標、方式和策略,并進行評估和監控。從體育品德的視角看,元認知系統主要能體現體育精神中的自尊自信、勇敢頑強、積極進取、超越自我,道德中的遵守規則、誠信自律,體育品格中的文明禮貌、相互尊重、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勝負觀等。
然后運用認知系統中存儲的具體認知技能去經歷認知過程并完成學習任務。從“知道、理解、能做”的視角看,體育品德是以“過程的結構”學習設計流程形式融入到認知系統中。
因此,從《課程標準(2017年版)》培養體育品德素養目標的闡述與馬扎諾認知行為模式理論可以認識到,體育品德素養目標的培養寓居于知識的學習過程,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三個方面的表現具體體現在知識學習所經歷的認知系統、元認知系統和自我系統的相互作用中,并且伴隨著新知識的獲取、學習動機的提高、元認知體系的更新、認知技能的發展等更加穩定和成熟。
二、體育品德素養目標在大概念下的模塊(單元)教學方案中的整體設計
鐘啟泉教授說過單元是課程的最小單位,由于體育品德是在解決復雜情境的實際問題過程中整體發揮作用,并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其他兩個方面密切聯系、相互影響,因而體育品德素養目標應在模塊(單元)中進行整體設計。
基于理解圍繞大概念設計模塊(單元)教學,就是指依據模塊(單元)教學內容、學科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等尋找核心概念和思想,形成本質問題并將其轉化為驅動型問題安排課時;而后確定高階認知策略,設計學習實踐活動,同時明確評價標準、評價方式和成果展示形式。
因此在借助課程標準、教材等資料尋找關鍵概念或能力,確認與這些關鍵概念、能力相關的一系列基礎知識和技能時,將學業質量水平中描述的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三個方面的表現整合其中,并在體現確定學生掌握大概念要求的“所知、所能、所成”中充分展示,這樣體育品德的培養就能寓居于模塊(單元)知識的學習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體育品德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義。
如在《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足球模塊1中,以“運動與價值”作為“大概念”,以“足球運動的價值和魅力”作為學習要求(或本質問題),以“如何積極參加足球運動”作為主要問題(驅動性問題),以足球模塊1中的內容要求作為技能、策略,并結合課標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和學業質量水平描述來確定學生掌握大概念的學習要求所需要的“所知、所能、所成”或者說是“知道、理解、能做”:(1)自我系統目標:學生能確定本足球模塊內容的學習對今后的學習、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能確信自己有能力習得足球模塊的內容。能確定通過師生、生生交流探討,可以幫助自己提高解決足球模塊學習問題的能力。(2)元認知系統目標:能明確足球運動的規則、基本原理、足球技術戰術等的具體應用過程,并能知道容易出錯的地方。能發現自己在足球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及原因。能分析自己在足球學習活動中出錯的原因。(3)認知系統教學目標:能對各種足球技戰術進行分類,并探索歸納學習方法。能理解并掌握足球不同技、戰術運用的原則和方法,并進行實踐。能根據足球規則、技戰術運用的原則、方法以及自身特點等進行比賽活動。這些模塊(單元)目標中包含著對體育精神的綜合認知,也可更詳細描述。
三、體育品德素養目標在課時計劃制定中的教學、評估一致性設計
逆向教學設計是美國課程與教學領域專家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設計模式,包括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三個階段。確定預期結果包括確定教學目標、明確預期遷移、預期理解以及了解學生的認知與技能掌握情況等;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包括表現性任務、其他證據和自我評價反饋;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包括教學方法、教學順序和教學資源材料的選擇[3]。
因此,在根據模塊(單元)教學方案逆向設計課時計劃時,將體育品德目標寓于課堂教學目標和預期理解中,并在學生將會知道和學生將能做到的預期中進行明確其具體表現;在教學活動設計時,將適宜于評估的表現性任務貫穿其中,這樣體育品德的目標就呈現學習和評估的一致性。
以“課時:接球—運球—傳球組合動作”為例[3]。
(一)預期的結果
教學目標為:(1)自我系統目標:學生能確定本組合動作的學習能提高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能體驗到學練樂趣,能懂得相互尊重、團隊合作、遵守規則、勇于進取等體育品德對今后的足球學習比賽、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能確信自己有能力學好本組合動作。能確定通過師生、生生交流探討,可以幫助自己提高解決本組合動作學習問題的能力。(2)元認知系統目標:能明確足球運動的規則、基本原理、本組合動作的具體應用過程,并能知道容易出錯的地方。能發現自己在本組合動作學習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及原因。能分析自己在本組合動作學習活動中出錯的原因。(3)認知系統教學目標:能探索歸納本組合動作學習方法。能理解和掌握本組合動作運用的原則和方法,并進行實踐。能根據足球規則、本組合動作運用的原則、方法以及結合自身特點等進行比賽活動。
預期理解為:接球—運球—傳球組合動作是一種進攻配合戰術,主要明確傳球有對人傳球、對空當傳球、過頂傳球和轉移傳球;接球即跑位迎球,具體有靠攏接球、拉開接球、切入接球和擺脫接球。總結出兩個問題:接—運—傳組合動作是什么?接、運、傳球的形式分為幾種?理解接—運—傳組合的特點及運用時機,能夠在足球比賽中嘗試使用。此時應思考什么情況下使用?比賽中是否會主動與同伴進行配合?接—運—傳組合的運用受到防守狀況、隊友意識、擺脫能力、跑動線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此時需要結合上述因素思考為什么有的接—運—傳配合可以取得成功,有的效果卻很差?
學生將會知道:接—運—傳組合動作的概念與技術結構;不同接—運—傳組合動作的運用時機和應用情境;接—運—傳組合動作的有效執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學生將能做到:做出正確的接—運—傳組合動作技術動作;比賽中表現出積極的配合意識;根據球隊特點,設計簡單可行的接—運—傳組合動作配合戰術,能夠做到分工明確,主動配合。
(二)合適的評估證據
1.表現性任務
“小組展示”:小組合作畫出接—運—傳組合動作運用的戰術圖,一名學生用語言講解擺脫防守接—運—傳組合動作具體方式,其他學生用動作展示如何進行配合。
“學以致用”:以小組自身特點為基礎,制訂簡單易行的配合戰術,在教學比賽中觀察學生是否能夠主動進行配合,接—運—傳組合動作技術運用是否正確,配合后是否能夠取得有效進攻。
“舉一反三”:觀察每個小組戰術的執行情況,留意每個小組是否能夠實現由簡單情境下接—運—傳組合動作配合向復雜情境下配合的轉變。
2.討論任務
隨機提問:接球—運球—傳球組合動作要點以及運用時機是什么。
案例分析:以西甲經典配合視頻案例為素材,小組討論并分析經典之處在哪里,最后概括出組合動作的要義。
3.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饋
自評組合動作的技能掌握情況;組內互評組合動作配合執行情況,是否明確分工,主動配合。
四、建議
《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劃分”中將體育品德進行了5個等級的劃分,并明確了高中學生體育品德培養的重點是積極進取、遵守規則、社會責任感[1]。但是在現實中,這些體育品德素養的描述有些是顯性、有些是隱性,各等級間沒有明顯的界限,且只能依附于學習活動和日常生活而存在,因此評估適宜以個案的形式,采用過程性描述。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羅伯特·J·馬扎諾. 教育目標的新分類學[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蘇銀偉.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逆向教學設計——以高中“籃球傳切配合”為例[J].中國學校體育,2019(0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