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改玲?韓彩靈?朱春山?董翠香



摘? 要:學科知識與學科活動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兩翼,學科知識只是形成學科素養的載體,學科活動才是形成學科素養的路徑,學習活動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獨特的價值。本文在解析體育學習活動內涵、特征和分類的基礎上,論述體育學習活動設計需遵循的原則、策略及各個要素設計要點,旨在為一線體育教師進行學習活動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習活動;體育與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0)07-00-04
2018年1月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它的提出不僅是新時代中國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突破口。課堂教學作為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采取怎樣的教學設計才能使核心素養“落地生根”呢?杜威在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提到“從做中學”,也即是“從活動中學”,他認為真正的學習應該始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1]。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設計,已成為教學設計領域的新趨勢和新轉向,這種設計范式的轉變意味著從關注教師“教”的活動設計轉向學生“學”的活動設計。通過創設和借助各種貼近生活的多元情境學習活動,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知識、技能,通過解決復雜情境中的各種問題而獲得相應的能力發展,實現從知識內容到知識素養、從知識形式到能力素養、從知識旨趣到情感素養的轉化[2],最終達到活動育人的目的。
一、認識體育學習活動
(一)體育學習活動的內涵
學科知識與學科活動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兩翼,學科知識是形成學科素養的載體,但不能直接轉化為素養,學科活動才是形成學科素養的主要路徑[3]。個人能力和素養的生成是通過學習活動將學科知識內化的過程。體育學習活動是指在學習目標引領下,以學習者為主體,通過直接的身體參與和強烈的情感體驗,在系統活動中感知、理解、體驗、思考、建構知識與技能,在合作與探究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實踐路徑。
(二)體育學習活動的特征
體育學習活動作為體育教學過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運動技能學習的重復性、承受身心負荷的雙重性、人際關系的多邊性和教學效果的綜合性等特點[4]。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僅要承受大量的身體負荷,還要經歷不同的心理過程體驗和思維意志的磨煉。因此體育學習活動具有以下特征:
1.直接的身體參與
身體練習作為體育與健康學科特有的學習表現形式,其過程是一個由不斷的身體刺激與反應所組成的“身體的體驗”過程,貫穿于體育學習活動過程的始終。體育學習活動通過身體這個認知工具,讓作為主體的學生進入教學,發揮身體知覺的認識能力,感知身體動作的姿勢、練習軌跡、練習負荷的性質,思考與其他事物間存在的各種上下、左右、前后、大小、勝負、平等、互助的關系等[3],從而更好地掌握和運用各種運動技能,形成運動能力。
2.復雜的思維活動
體育學習是通過身體練習來完成學習任務的,從身體動作到運動技能的形成、知識和方法的掌握、人格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都需要對當前所學內容進行正確的思維 [5]。體育學習中的思維活動既不是對靜態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也不是某項運動技術的簡單“處方”的掌握,而是探尋思考、解決和評價體育學科問題的復雜、有效方法的思維方式或模式,是形成學生高階認知能力的必經之路。
3.適宜的運動負荷
適宜的運動負荷是促進學生運動技能形成、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證。運動能力中的體能素質及運動技能是學生在不斷的練習及身體承受一定量的負荷之后才能有效地掌握和發展的。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指出每節課應有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運動密度保持在75%以上,每節課學生的平均心率在140~160次/分[6]。因此,體育教學中,應從“傳授具體的知識點教學”向“結構化教學”模式轉變,同時改變教學方法,精講多練、邊講邊練,合理安排活動內容,設計補償性體能練習,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練習時間,確保健康體能和運動體能的達成。
4.強烈的情感體驗
羅杰斯認為有意義學習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不僅僅是“認知”參與,而且需要情感、價值滲透[7],而人的情感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體育學習活動作為一種以身體練習為主的活動,既是一種身體活動,也是一種情感體驗,伴隨體育活動內容和條件的變化,學習者在活動或比賽中的情感也會隨之不斷發生變化。體育教學中,應充分注意并合理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將學生的情意發展(如情緒、態度、理想、價值)同運動技能的學習結合起來,從情感的傾向性、深度、穩定性等方面培養人良好的情感品質,實現情品雙育。
(三)體育學習活動的分類
學習活動的分類形式多樣,可以根據課的結構、活動目的、學習方式、運動技能形成過程等分類。根據課的結構,可將學習活動分為準備活動、主題活動和放松活動三大部分;根據活動目的,可將學習活動分為技能活動、體能活動和綜合活動;根據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可將學習活動分為模仿活動、學練活動和應用活動;根據學習方式,可將學習活動分為自主學習活動、合作學習活動和探究學習活動。
新課程提倡“以學定教、以學為主”的學習理念,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求教師應給學生創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因此,基于學習方式的學習活動應得到更多的關注。自主學習活動是指以學生自愿自覺、主動積極為前提,以運動技術自我操練為本體,在教師引導后進行的身體練習與體悟,或在身體練習過程中,體育教師給予個別化反饋與指點的體育學習活動。合作學習活動是以小組為基本學習單位,且各小組有相同的學習目標,組內成員都為達成小組目標而貢獻自己的力量。探究學習活動是學生從體育與健康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或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培養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面對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或任務。探究學習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的體育教學過程中,為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教師可根據需要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
本文將以“十一年級彎道跑”教學內容為例,闡述其學習活動目標設計、情境設計、過程設計和評價設計,以體現案例設計的系統性。
1.活動目標設計
設計活動目標是學習活動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指依據教學目標和任務,明確本次活動要達成的目標。教師在設計活動目標時,應圍繞發展學生的“運動認知”“運動技能”“體能”和“體育情感”四個維度的素養進行設計[11],以十一年級彎道跑學習活動過程設計(2-2)課時為例,其活動目標表述如表2。
2.活動情境設計
教師在設計活動情境時,首先應設置適宜的學習場景,營造相應的情感氛圍,并設定好學生在活動中承擔的角色。如在彎道跑活動設計中,可以創設彎道“飛翔”場景,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飛翔的樣子,按照不同弧度的飛翔軌跡進行練習,另外設置切圓跑以及不同類型的彎道跑讓學生進行身體重心內傾的體驗;也可以創設旋風跑的比賽情境,組織學生分組全部參與,教師做裁判。通過組織比賽,加深學生對彎道跑技術的掌握,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品質。其次,活動情境設計應與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相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尋求與學習內容之間的契合程度等。最后,還要考慮設計的角色是否豐富,能否激發學生興趣,分工是否合理,活動資源的設計是否合理且多樣等。
3.活動過程設計
活動過程的設計應包含活動任務、活動步驟和支持系統。其中,活動任務的設置要關注學生的身體發育、能力發展和德育養成,要合理安排運動負荷,突出活動中的合作交往及探索創新,注重學生意志品質等體育品德的培養。活動步驟是指根據活動任務的內容及要求,科學安排活動的開展順序,設置活動流程。支持系統是指支撐活動順利開展的學習資源及安全保障,資源的設計要體現經濟、安全、合理、高效的原則,并要確保整個活動的安全性。活動過程的設計必須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結合目標,凸顯活動的重心,整體布局活動的順序,在此基礎上整合編排活動內容,選擇相應的組織形式,細化活動步驟,明確具體要求,完整、有序地形成活動的整體規劃。以十一年級彎道跑為例,設計學習活動流程見表3。
(四)活動評價設計
評價活動效果是指根據學習目標和內容,選擇活動評價要點,設定相應的觀測點。注意觀測點的確立應便于操作,有所側重,不能寬泛評價。在評價時應考慮評價是否與實施過程建立了聯系,評價要點的指向是否明確、形式是否多樣,是否關注學習品質、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問題。此外,學習活動的評價要以提供即時反饋為主。有研究表明,即時反饋可以增加反饋與結果知覺之間的聯系[12],更有利于運動技能的形成[13]。在學習活動中提供即時反饋有助于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這種對自身學習結果的把握會起到強化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以十一年級彎道跑為例,學習活動評價設計見表4。
總之,以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為主旨的學科教學方式,應該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發展,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創設與現實生活緊密關聯、復雜真實的學習情境,圍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開展基于主題、基于問題的多元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特定信息、整合所學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從而促進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Stoller, Aaron. The Flipped Curriculum: Dewey′s Pragmatic University[J].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2017, 37:451-465.
[2]潘洪建.身體在場:在活動中學習[J].教育發展研究,2015,35(22):44-46+54.
[3]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75.
[4]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51-152.
[5]鄧若鋒.身體練習體驗是體育學習的一種價值訴求[J].體育學刊,2013,20(06): 65-69.
[6]季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 (09):72-80.
[7]希華.現代學習理論評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172.
[8]李剛,呂立杰.大概念課程設計:指向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的課程架構[J].教育發展研究,2018,38(Z2):35-42.
[9]Novak.J.D. .The promise of new ideas and new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J]. Cell Biology Education, 2003, 2(2):122-132.
[10]尚力沛,程傳銀,趙富學,等.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體育課堂轉向與教學轉變[J].體育學刊,2018,25(02):68-75.
[11]董翠香.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2] Schmidt, R. A. (1975). A Schema theory of discrete motor skill learning[J]. Psychological Review, 82(4), 225-260.
[13]Salmoni, A. W., Schmidt, R. A., & Walter, C. B. (1984). Knowledge of results and motor learning: A review and critical reappraisa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355-386.
基金項目:本文是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2019BT Y0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