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青冰
【摘要】 ?課堂教學是針對班級所有學生進行,而班里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及知識掌握水平,因此課堂教學也有必要體現出層次性。首先要求每個教師都能正視學生、一視同仁;其次優化課堂,分層次落實面向全體、適當進行教材改編,從易到難,分層備課;在課堂以外再輔以個別強化輔導和層次化的作業方案等,以基礎題100%掌握為主加以分層布置中等題、難題。
【關鍵詞】 ?面向全體 素質教育 數學教學 初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 ?G633.6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1-035-01
0
數學較抽象,語文、史地、思品學科前后銜接性弱于數學,學生易于自學,而數學前后銜接性強,前面的知識不過關,后面的知識則難于自學,在這種情況下,若用教材、教法一刀切也難以面向全體。因此課堂教學也需要兼顧對于所有層次的學生的教學有效性,改變我國義務教育對于升學率過度看重的不良現象,令分層化的教學理念成為真正提升學生學科綜合素質的有力保障。
一、正視學生、一視同仁
在同個班級中,由于不同學生本身學習成績水平就參差不齊,因此對于同樣的課堂教學方法和內容,也具有不同的吸收理解的效果。如果教師教學方式方法不合理,班里后進生或者成績逐漸落后的學生的數量也會逐漸增加。同時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理念又需要在混合分班制的前提下來實施分層教學。
數學教師首先要正確看待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困難、不足之處,要學會體諒和寬容。很多時候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并非是因為其學習態度不端正或者學習能力有問題,只是暫時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或者知識結構存在薄弱之處。教師不僅要把褒揚給予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對于學習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一旦他們表現出良好的學習態度或者學習成績有微小的進步都應該及時給予贊許鼓勵,讓他們重拾學習的信心。
二、課堂教學、靈活多變分層教學
1.優化課堂微觀結構、分層次落實面向全體
課堂教學并非面向某個學生或者某些學生,而是需要面向班里學生的整體,因此既要具備整體性,也要兼顧層次性。分層教學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具體而言,教師必須首先掌握所有學生的學習現狀及困難等,才能確保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教學。比如在上學期時任教兩個初三班,將班里學生按照近幾次測驗的平均成績由優秀生、中等生到后進生分為A、B、C三個學習小組,但將這三個小組分別命名為A競賽組、B提高組和C基礎組,不同小組雖然上課時都是同樣的內容與方法,但課堂提問會有意識地體現出層次性,比如難度較高的問題就讓組別更高的同學回答,難度較低的問題就讓基礎組同學回答給他們思考鍛煉的機會,課后作業也體現出了層次性,不同小組需要完成的作業內容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同時筆者也對所有小組同學都反復強調,分組只是暫時的,并非一成不變。筆者為了能實現讓優秀生幫扶帶動后進生的目的,根據同組異質、共同進步的原則,在編排座位時盡可能幾個學習小組的學生混編,便于優秀生向后進生進行查漏補缺、疑問解答與習題講解,同時后進生也能夠對優秀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耳濡目染并將其視為學習的榜樣。這樣實施一學期之后,班里基本沒有成績再在原來基礎上下滑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C、B小組的成員都實現了組別“晉升”。
2.適當進行教材改編,從易到難,分層備課
分層備課:備課是教師在上課前必做的基礎工作,備課質量直接決定了實際教學質量。既然班里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都具有差異性,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也需要相應體現出這種差異性。因此筆者采取的做法就是將課堂教學內容按照難度的提升分為一星級、二星級與三星級。要求A組學生要掌握三個星級的學習內容,B組學生要掌握二星級與一星級的學習內容,C組學生要確保牢固掌握一星級的學習內容。經過實踐表明,C組學生在感覺輕松掌握了一星級學習內容之后往往也會有興趣去挑戰高星級內容,而不是對學習僅僅只有畏難心理。
三、課后輔導、個別輔導分層布置作業
1.分層個別輔導:將個別輔導滲透于課外輔導及作業批改之中
初中班級中的學生數學成績、數學能力參差不齊是客觀的事實,因此教師更需要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對于數學成績領先的這部分學生可以適度通過讓他們做一些難度更高的習題乃至競賽題來不斷拓寬其能力邊界,乃至可以嘗試一些參與各類數學競賽的機會。但教師也需要注意對難度的把控,不能對這部分學生施以太高的壓力,要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保持學習信心為主。
對于數學成績較為中等的學生,教師需要對其知識結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及時進行查漏補缺,讓他們能夠盡快發現自己在知識結構、學習方法上的不足之處并迎頭趕上,體會到數學成績不斷提高的成就感,繼而激發長久的學習興趣與信心。對于數學成績較差的這部分學生,教師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來對其數學的知識結構、學習信心、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予以更多的關注,并給予他們更多的正面鼓勵,切忌挖苦諷刺式的批評。
2.分層次作業:以基礎題100%掌握為主加以分層布置中等題、難題
布置作業時就要考慮分層效果,對課后基礎題要求每個學生都會做,對優生則布置較難習題。為了令課后作業達到應有的目的,筆者在布置學生課堂作業時也體現出了層次性。比如A組同學的作業難度已經與中考題目或者一些初級競賽題目相近,讓他們的數學潛能充分地發揮;B組同學作業的難度略低于或者等同于中考題目,讓他們能夠鞏固知識要點,從容應對學校考試與中考;C組同學一般是課本及習題冊上的基礎題目,主要是為了確保他們能夠充分地理解和運用基礎知識點。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方案設計中,層次性教學無疑能夠很好地應對班里學生實際成績與能力參差不齊的狀況,還能讓優秀學生的潛力也得以進一步激發。教師需要牢記教育的公平性、有效性的實施宗旨,教育并非只對少數有成績優秀的學生提供,而需要公平地施以每一個學生,因為國家需要各級各類的人才而不是一個模型刻出的統一型號的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吳守江.淺談初中數學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實施教學[J].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8(0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