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林
【摘要】 ?隨著新課改革的不斷發展,初中音樂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初中階段開展豎笛教學,不僅可以使音樂課堂的教學氛圍得到有效升華,還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本文對初中音樂教學中豎笛教學的作用進行詳細的介紹,并從合理設置教學內容,開展豎笛教學工作;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法,促進豎笛學習能力的提升兩個方面進行闡述,并提出了有效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 ?初中 音樂教學 豎笛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1-178-01
0
一、初中音樂教學中豎笛教學的作用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開展豎笛教學,重要有以下幾個作用:第一,可以激發學生的音樂情。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理論知識相對枯燥、單一,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一味的利用唱和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將練融入其中,從而促使學生的音樂學習動力得到全面激發。所以,將豎笛教學引入到音樂課堂中來,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使課堂學習氛圍得到活躍。第二,學習豎笛有利于促進學生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學生不愿意學習識譜,因為識譜比較煩瑣和枯燥,一提到識譜就讓學生叫苦不迭,所以教師就取消了這一項課程內容,簡單的認識一些主要音符,就略過了。在音樂教學時,主要是以教唱和領唱的方式進行音樂課程的學習。針對這一教學情況,有效的將豎笛教學引入,可以為學生創造學習識譜的機會,如果不會識譜就不會吹奏豎笛,不能完成音樂學習的任務。由于學生對于豎笛的興趣感非常強,所以對于識譜也就沒有那么大的抵觸情緒了,自然而然的就學會了識譜。第三,學習豎笛可促進學生智力開發和情感培養。音樂教學既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也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在吹奏豎笛時,要用眼睛看著曲譜、嘴巴處著氣、手指按住氣孔、耳朵去聽音準、節奏等,可謂是各個器官聯合應用,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手腦協調能力。美好的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從而促進其學習態度和人格品質的全面提升。在初中階段學習豎笛,有利于掌握一定的音樂基礎,也有利于音樂潛能的深入開發。第四,豎笛教學可使音樂課的內容生動有趣。在音樂課堂上有效引入豎笛教學,會使課堂氣氛得到優化,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使學生可以在互動學習中不斷提升音樂水平。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豎笛教學開展的策略
(一)合理設置教學內容,開展豎笛教學工作
在初中音樂課程中開展豎笛教學,要以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下進行。音樂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音樂技能和主導作用,合理設置豎笛教學的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效制定教學目標。在開展豎笛教學活動時,要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態度等方面,從而調整豎笛教學的計劃,使每一位學生都喜歡上豎笛,更樂于學習豎笛知識。在課程安排上,教師要由淺入深,初級階段要教授一些曲譜簡單、節奏輕松的曲目,幫助學生練習豎笛的基礎技法和思維,把基礎打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將教學的難度慢慢提升,避免跨度過大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后,再培養學生的豎笛綜合能力,比如較難的曲目的識譜演奏等。
(二)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法,促進豎笛學習能力的提升
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豎笛教學,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更快更好地全面發展。第一,豎笛課堂合作小組的建設,一般由三至六人組成,每組成員的學習水平應該保持呈正態分布,即:由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二至三個成績中等的學生組成,教師在安排調整小組成員時,要確保各小組都能形成統一的學習目標,為順利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奠定基礎。第二,運用小組互評形式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成果互評可以采用多種形式,例如:小組之間比一比、小組選出代表比一比、小組接龍演奏比一比、個人展示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增強合作意識,更好更快地掌握豎笛的正確演奏方法。
例如:廣東教育出版社七年級音樂下冊《念故鄉》是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創作的《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A部分音樂主題編成的二聲部歌曲,教學這首歌曲時可以引入豎笛學習,運用小組合作形式進行教學,把學生分成七個合作小組進行接龍合奏練習,既能提升學生的豎笛學習能力又能拓展加深學生對音樂主題的理解。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開展豎笛教學,不僅可以使音樂課堂充滿生機和靈動,創設良好的音樂課堂學習氛圍,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還可以使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得到全面激發,使其音樂學習的動力得到強化。通過豎笛學習,培養學生的識譜、演奏等基礎音樂技能,將對學生的音樂情操與音樂素養得到全面的陶冶和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陳啟元.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豎笛教學的有效開展[J].未來英才,2016(10):165-165.
[2]溫秀春.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豎笛教學的有效開展[J].東西南北:教育,2019(1):19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