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陳陳
摘 要:文章主要探討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討論的教學策略,包括“主動學習,用心準備;合作討論,溝通展示;拓展質疑,提升能力;檢查反饋,總結反思”,以此讓學生自主地投入討論之中,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真正地愛上語文學習,促進其全面發展,打造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討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15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5-0037-02
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之中,首先,教師有必要打造學習氛圍良好的課堂,堅持以學生為本,并扮演好課堂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討論,實施有效的教學,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其次,在“學講方式”之下實施有效討論的教學方式,加之教師的積極引導,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通過有效討論可以提升自身的溝通能力和鍛煉自身的發散思維,以此極大地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彰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一、指導學生進行有效討論的現實意義
(一)高效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語文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科學合理地制定有效討論的引導策略,促進師生間的互動,有助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對照課堂中的討論情況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再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改進討論的內容,使討論更加高效,讓學生對文本和教學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除此之外,在進行討論時,學生會體會到互幫互助對學習的重要性,從而可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好習慣,并且可以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良性發展。
(二)激發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堂之中,由于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大多數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都不高。如果教師能實施有效的課堂討論教學模式,就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課堂討論中,以此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愿意自主探討問題和深度挖掘教材內容,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為學生之后的語文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證。通過不斷的討論與交流,學生相互“取長補短”,懂得如何與他人進行團隊合作,進而有助于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二、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指導學生進行有效討論的策略
(一)主動學習,用心準備
自主學習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長期以來都在推崇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對課文進行預習,不僅可以對新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增強自身的語文知識儲備。在正式講新課之前,教師不妨根據教學任務為學生布置自學任務,要求學生在自學的同時提出問題,并且嘗試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或是收集的資料來解決出現的問題。針對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整理和歸納,利用課堂時間幫助學生解答這些問題。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預習時遇到的不懂的問題進行討論,同時要留給學生足夠的課堂討論時間和空間,為學生的討論和自主思考創造更多的機會。
例如,在教學《司馬光》這篇課文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如下的自學任務: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了解司馬光的主要人生經歷,了解他的人格特點。或者是了解有關“復姓”的知識,知道中國的姓氏不僅有單姓,還有復姓。教師引導學生“求助”父母或是借助互聯網收集有關資料來完成上述自學任務。除此之外,教師有必要要求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式來掌握該篇課文中的生詞,然后要求學生要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至少三遍。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問學生:①你對司馬光的哪件小事印象最深刻?請用簡短的話語進行概括。②你知道中國有哪些復姓嗎?請至少列舉出兩個。通過預習,學生都能夠很好地回答上述問題。在教師正式開展這篇課文的課堂教學時,學生便會帶著與之相關的知識來展開對這篇課文的學習,而課前所掌握的知識有利于學生迅速地掌握課文內容和深層次地理解文章主旨,進而讓課堂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合作討論,溝通展示
教學中的合作討論就是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有關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討論形式不僅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有利于學生之間進行思想層面的交流和溝通,提出有建設性的觀點。
教師在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之前,最為重要的就是采取有效的鼓勵措施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然后引導其和組內成員進行溝通交流。在小組討論結束之后,教師讓每個小組展示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并且說出所采用的學習和討論方法。教師需要將小組討論的成果借助多媒體或是黑板等工具進行展示,以此讓學生學習其他小組的優點,反思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而提高學生的自我反思水平,讓學生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首先,教師可以將課文所闡述的故事拆分為多個小細節,讓學生自主體會文中的這些細節。在正式講解這篇課文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之中都遇到了誰?”“小蝌蚪具有什么樣的外形特點?”“為什么小蝌蚪會把烏龜誤認成他們的媽媽?”“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后做了什么?”其次,教師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語文學習討論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上述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走到每個討論小組中給出合適的指導。這樣一來,學生對文章的主旨將會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對小蝌蚪堅持不懈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感知。再次,教師讓每個小組派出自己小組的代表來展示討論的結果(即每個問題的答案),在此過程當中,不同小組間可以查缺補漏,知曉自己答案的“缺陷”,進而做出“修補”。最后,教師和每組的代表共同評選出展示效果最優的小組,教師給予全組成員精神和物質(如橡皮擦、鉛筆等)獎勵。
(三)拓展質疑,提升能力
學生深化學習需要依靠拓展和質疑,其是學生拓展思維和知識面的重要環節。在完成小組討論之后,大部分學生往往會提出一連串的問題。教師在幫助學生處理所存在的問題的時候,很有可能需要借助“外界知識”來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可以依據問題種類的不同為學生設計不同形式的討論方式。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可以用于動手實驗的課文,基于此,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深化學科知識的同時,教師可以采取小實驗或課題探討等方式進行教學。
例如,在教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篇課文時,教師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的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然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集中討論如下問題:“文中的‘明朗是什么意思?”在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有所了解后,學生會從多個方面結合有關知識來分析和解答問題,如借助“理解詞語可以用近義詞替換的方法”和實際生活中的有關知識來幫助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學生通過不同途徑的探究,便可以準確且迅速地得出問題答案。“明朗”與“晴朗”所表達的意思相近,但“明朗”突出“亮”,表明光線充足,讓人看上去覺得很明亮。由此可見,知識的拓展可以提高學生的做題效率。再如,大多數學生看見這篇文章的題目會提出自己的疑問:“為什么巴掌是金色的?水泥道上為什么會鋪滿金色的巴掌?”對此,教師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回顧自己在生活中所見的梧桐葉的顏色和形狀。這樣一來,學生自然就能解除自己的疑惑:秋天到了,形狀類似巴掌的梧桐葉從梧桐樹上落下,鋪滿了水泥地。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后續的學習充滿了興趣,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度,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檢查反饋,總結反思
總結反思和檢查反饋環節是學生進行有效討論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也是有效討論的最后階段,對學生學習實效的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要求學生進行總結反思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回顧,明白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針對未理解的問題再次展開討論,并且完善相關的知識框架,讓學生在總結反思的過程中切實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而檢查反饋環節的主角就是教師,檢查反饋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評價方式,教師要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并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給出適當的建議。
以《手術臺就是陣地》這篇課文為例,由于文章中的“陸續、連續、繼續”的意思具有相同之處,大多數學生不能夠完全準確地區分它們。因此,在這篇課文的課堂教學的反饋和總結環節,教師可以先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找到文中有“陸續、連續、繼續”這三個近義詞的句子讀一讀(至少兩遍),并讓其體會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教師再通過多媒體展示這三個詞的相同點和具體用法。教師還可以通過布置習題來讓學生掌握辨析這三個近義詞,如選詞填空。教師理應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反思自己是否完全掌握課堂所學知識,如該課的生詞、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在結束這篇課文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收集學生(每次收集十名學生)對整堂課的看法,以及有疑惑的地方;然后,教師根據學生意見作出教學上面的改進。最為重要的是,教師在每堂課結束之后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恰當的點評,并且反思自身教學的不足,力求在后續的教學中不會出現同樣的“錯誤”。通過檢查反饋和總結反思,教師不僅能夠知曉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而且有助于學生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而增強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自省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討論的話題,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有效討論”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其自學能力的提高。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認知和語文思維會得到極大的升華。教師可以采用主動學習、展示交流、合作討論、拓展質疑等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進而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周 萍.淺析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討論的有效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2014(12):5.
[2]何紅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討論的有效性[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4(4):143.
[3]趙引弟.談語文教學課堂討論的策略[J].學周刊,2019(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