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素質教育提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實現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互動交流。小學數學是一門從日常生活中延伸出來并且具有探索性的認知應用類學科,小學生的好奇心強,很容易被數學中的有趣現象所吸引,對于單純的抽象公式記憶和習題練習小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教師過于頻繁和強勢的提問也給小學生帶來壓迫感和緊張感。小學數學課堂亟待實現師生的“雙主體”地位,以學生自身對數學知識的領悟和自覺探索能力為中心展開授課,讓學生在能夠充分參與的活動型課堂中積極調動自己的主動性。數學教師則需要圍繞課本內容知識、結合小學生獨特的學習和心理特點進行科學有效的課堂設計,通過逐層深入的數學游戲、學習獎勵、情境導入和實踐操作等環節營造愉悅開放的新型數學課堂,引導學生在快樂的數學學習中提高對數學知識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快樂教學;高效課堂
一、 引言
學生學得快樂,教學質量高效,兩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但是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會錯誤地偏向其中一方,有時候只注重學習效率和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過程性體驗,禁錮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有時則為了徹底革新課堂而插入無意義的快樂教學流程,在這種課堂里學生看似十分歡樂自由,但其內在結構和教學目標實質上都是松散無序的,教師無法準確掌控學生的玩與教學的教之間的平衡度,容易使快樂教學演變成缺乏優良學習效果的形式主義。我國小學數學特級教師錢金鐸先生多年來一直倡導“愉快教學、增至促能”的主張并且堅持進行一線教學實踐,他認為快樂教育的核心是通過學生的參與進行有效的學習活動。教師必須時刻發揮著引導作用,保證學生學習活動方向的正確性和目的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有趣的數學課堂中獲得新知、發展思維、提升能力。
二、 課堂情境故事導入,開發學生思維
在傳統教學中數學教師習慣用習題或問答填空的方式讓學生回顧舊知、進入新課,這種教學模式給數學課堂從一開始就定下了“沉悶乏味”的基調,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解過程,學生在缺乏情感性的課堂中很難集中自身的注意力,產生想要應付學習、逃離課堂的不良反應。優秀的課堂就像一曲動人心弦的樂章,導入環節是激起學生興趣最為關鍵的部分,小學階段的數字與代數、圖形、統計概率等知識相對來說都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對于抽象思維和理解能力不夠成熟的小學生來說卻具有相當高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將化繁為簡,將抽象的、共性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化的特殊案例結合起來,在正式講課之前通過有趣的故事引發小學生的一連串思考,在教師的合理指導下積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減少小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快速融入愉悅的課堂氛圍之中。例如《認識分數》一節中的“比大小”教學模塊,教師在導入環節給學生講一個生活化的有趣故事,如“昨天親戚家的小孩過生日,我們一起分了一個草莓味的蛋糕,我將蛋糕分別切為總大小的1/2、1/3、1/4、1/5小孩立刻就說要將最大的1/5給媽媽吃,自己是壽星要吃1/4的,我們聽完之后哈哈大笑,大家知道我為什么要笑嗎?”,首先這個故事中涉及的生日、蛋糕都是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東西,學生能夠通過聯想把自己代入到故事情境中,提問過程是輕松有趣的,有的學生回答“老師肯定覺得小孩子不懂事!”,教師微笑回應并且引導“可是小孩子把自己認為最大的分給了母親,他是個懂事的孩子”,學生抓住“自己認為最大”這個字眼回答“可能1/5并不是最大的”,教師詢問全班同學同不同意這一觀點,學生紛紛點頭,然后教師再讓學生親自動筆畫一畫、分一分,學生在沒有壓力和束縛的情況下聯系舊知識進行作圖,可以發現1/2才是最大的,這時教師再引入具體的數學知識來比較分數的大小。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故事導入中產生疑問、積極探索的過程可以有效促進自身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三、 有趣的數學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
(一)參與游戲式答題活動
教師為了檢驗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在課堂中經常進行大規模提問,在更具人性化的趣味教學中,教師則可以運用游戲的模式讓學生沉浸在回答問題的樂趣之中,增強小學生的集體參與感和融入感,在增進友誼的同時得到數學解答能力的鍛煉。例如《加與減(二)》一節,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個紅色的布球,進行隨機拋花球回答問題游戲,第一個同學回答“3+9=27”,然后背對全體學生往后將球一拋,由第一位同學以結果的末尾數“7”開頭設計加減式讓接到花球的學生回答,例如“7+5=?”,學生回答的時間不能超過5秒,整個流程以此類推,學生的數學口算能力在歡樂的游戲中可得到切實提高。
(二)對數學知識的擬人化集體模仿
除了答題互動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集體性的分組游戲讓學生來感知數學知識中的奧妙,就某個具體的知識點進行小組之間的比拼競賽,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好勝心比較強,在這種比拼性的游戲中出于獲勝的目的小學生能夠自覺展開小組內的成員對話溝通,逐步提高自己的數學交流能力和協作解決問題能力。以《扇形統計圖》為例,老師讓每一組同學都站成一個實心圓形,然后給出比賽題目“想象自己的小組是一個扇形統計圖,現在統計圖被三種顏色占據,紅色和綠色各占2/5,白色占1/5,看看哪個小組能以最快的速度擺出來!”學生在比拼過程中積極地運用數學知識,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四、 精心設計的數學獎勵環節,讓學生獲得知識
根據教育心理研究可以,發現小學生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性評價,因此教師可以同時運用言語贊賞和實物獎勵來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出現錯誤在所難免,教師需要以“你很棒!還能想到別的方法嗎?”“你說得有道理,我們再來聽聽其他同學的想法”等具有引導性的句子來化解學生的錯誤尷尬、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實物獎勵,實物不能是傳統的糖果、星星、貼紙等功利性的物品,可以設計基于共性的知識卡片獎勵和個性化定制的學生專屬發展卡,每張卡片都是學生能力的徽章,而且學生之間可以進行傳閱分享,避免學生產生攀比心理和自大心理。以《組合圖形的面積》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請一組學生到黑板上進行圖形面積的計算推理,對于能夠正確得出答案且推理過程正確的學生,教師可以獎勵印有動漫人物的組合圖形卡片,并且在每個邊上標出邊長,學生對有趣的卡片愛不釋手,閑暇之余就會注意到上面的長度標注并且自覺地進行圖形面積的計算,在得到基礎的獎勵之后還能夠獲得數學知識運用成就感。教師也不能冷落同組中的其他學生,對于做題速度最快但答案不正確的學生教師可獎勵小火箭卡片,給學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獎勵相應的公式知識卡片。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可以在獎勵環節中找到自信,增進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以愉悅的情緒帶動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和掌握。
五、 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實際動手操作
實踐是最好的教師,小學生的感知能力大部分來自直觀的體驗,對于已經以成文的形式固定在書本內的知識形不成有效的內在聯系,“左耳進、右耳出”的問題始終困擾著數學教學工作的實際開展。數學教師應該設計豐富多樣的動手操作環節來代替傳統的書本記憶模式,小學生本性使然普遍擁有“動起來”自己摸索事物的特點,這種方式能夠讓小學生覺得數學課非常有趣,可以隨時進行各種意想不到的神奇操作,打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固化隔膜,在更為融洽的數學課堂中學生能夠輕松獲取充分的知識。例如在《軸對稱再認識》一節中涉及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概念對比,教師首先讓學生聯系之前學過的梯形概念在紙上隨意剪出一個梯形,學生剪出的梯形形狀都是不一樣的,這時教師加以引導“同學們,我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大家得到同一種梯形,大家想知道具體怎樣做嗎?”,這種打破常規、具有挑戰性的動手操作步驟能夠極大地引起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學生以精神飽滿、躍躍欲試的狀態認真仔細地聽取教師的指導。教師讓學生在梯形上隨意畫一條高,然后沿著這條高用剪刀裁剪,操作完成后,教師讓學生進行就近的交流展示、對比觀察,學生會發現果然每個梯形都多了兩個90°的直角,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直角梯形這一概念。這時教師在臺上展示只用一剪刀就可以剪出一個梯形的方法,學生感到非常驚奇、紛紛模仿教師的做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梯形中間有一條對稱軸,梯形的左右兩邊長度是相等的,這也就自然地引出了等腰梯形的概念。蘇霍姆林斯基就兒童學習特點做出了精準的總結——“智慧在兒童的指尖”,動手操作的過程就像學生在玩拼積木游戲,能夠讓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充分地開動自己的智慧,進行自主探索學習。
六、 結語
快樂教學要求把學生都看作是獨立的發展的人,注重學生參與、互動、問答、進步的過程性評價機制,教師應結合學生心理發展和教育藝術巧妙地將小學生的“貪玩”本性轉換為“趣學”方法,制定更具科學性和全面性的數學三維目標。快樂教學遵循動態化的S、Q、R現代教育理論,教師設置刺激點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使其自動對數學知識做出積極地響應。教師需要進行教學實驗并及時總結反思,得出科學高效的快樂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結合最近發展區理念幫助引導小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雷玉紅.興趣引路,快樂數學: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J].華夏教師,2019(29).
[2]代林鋒.讓課堂跳動著快樂的音符:淺談小學數學的快樂教學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8):67.
[3]郭洪英.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快樂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15).
[4]陳仕斌.快樂教學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策略[J].信息周刊,2019(5):1.
[5]劉圣.快樂教學,開心學習:游戲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