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德甫
【摘 要】人成熟的標志是具備一定學習、創新、約束、更新和控制力,這是當今社會所必須的素質。同時,擁有超強的自控力是人類向智力發展的標志,能夠獨立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掌握學習技巧,實現自己的愿望,滿足自我發展,是當今小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所以培養小學數學實踐能力非常重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意識,加強師生交流,促進彼此進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能力培養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數學教學要與實際生活相符,更加注重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在實際中理解知識,對知識有一個深入了解,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數學在實際中的應用,不在鞏固于書本上的知識,從數學知識的角度探索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范圍,讓其成為一種習慣,讓學生終身受益。那么如何讓數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掌握到數學的真正價值,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針對此,本文采取了以下幾種策略,來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能力。
1.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來自于實際生活,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挖掘生活中的知識,利于學生理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將自己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融合。例如,在講解《認識正方形》這一課,教師可以這樣導入,讓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是正方形,主要的作用,學生們舉了很多例子:粉筆盒是正方形的,房屋中的燈按鈕座是正方形,魔方的正面等等,教師再次詢問學生為什么魔方的各個面要做成正方形呢,為什么他不做成別的形狀?偏偏要做成正方形呢?教師接著提出疑問,教師的再次追問使得學生很難做出科學合理的回答。對此,教師就可以引出今天課程的主題,吸引學生注意聽講,讓學生對正方形有一個新的認識。學生尋求答案的心理被點燃,并隨著進入新的學習。比方說,在講解圓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自己家里是圓形的物體,讓學生思考這些物體的共同點,找出圓形與正方形,三角形的不同,發現圓的特性,再讓學生動手畫出生活中其它的圓形物體,誰畫的多,誰得到的獎勵就越多。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氛圍,鼓勵學生動手制作,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作為教師,要善于抓住數學中的抽象問題,將其變成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讓學生在生活中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學會用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數學有新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實踐中掌握真功夫,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
教師不僅要把握住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融合,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生活,將數學簡單化,使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難題,讓學生進行理解、。例如,在《認識三角形》中,教師可以使用課件給學生展示一個帶有數學知識的生活情節:幾個人修凳子的場景,將對話展現給學生:“木條怎樣釘,凳子才牢靠?”教師詢問學生應該怎樣釘,學生會回答釘成三角形,教師繼續詢問,為什么,學生使用剛才所學的三角形性質,三角形有穩定性來回答。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更加能夠體現數學的博大精深,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能力,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的頭腦在高速運轉,手指更加靈活,更容易接受新鮮知識,更加能夠掌握知識。另外,數學教學要想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教學的目的,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入生活,進行實踐,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避免死記硬背,合理解釋。通常來說,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不只在于掌握多少的數學知識,也不在于解決多少的數學難題,重要的是他們是否將所學的知識用到實際的問題當中,形成學習新知識的力量,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有這么一句話,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發揮巨大的作用,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數學,才會發揮出數學的真正價值,讓學生主動掌握,為學生學習數學增添途徑。
3.創設數學情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一個輕松愉快的情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學生的學習心理,更好地培養學生實際能力。數學是一個抽象,思維靈活的科目,是對客觀數量的闡述。因此,就需要教師在生活中根據教材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接受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在情景中實踐。例如,在講解加減法時,教師可以設計:端午節快到了,學校組織教師給山區的小朋友捐贈物品,《寓言故事》13元一本,學習機868一臺,桌椅130一套,錄音機258一臺,讓你在其中選擇兩樣,你會選擇哪兩種,共花費多少元,并列出算式。教師要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變成學生所熟悉的日常問題,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出發,讓學生發現平常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自己身邊的生活都有數學,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數學產生情愫,熱愛數學,提高自身學習質量。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春游,讓學生在其中學會數學知識,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班級有30個人,要租車去目的地,現有兩種選擇,一種面包車可以乘坐5人,往返路費是50元,另一種面包車可以乘坐3人,往返路費是45元,讓學生思考應該坐哪輛車,為什么要坐這輛車,說出你的理由。讓學生互動交流,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讓學生能夠使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4.重視實踐,讓學生主動參與
學生要想學好數學,最主要的一點還是自身的參與,只有自己喜歡數學,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方法,讓學生自己參與到活動當中。對此,就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只有實踐,才能夠真正消化所學知識,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能夠感受到知識的力量,更加理解與掌握知識,才能夠讓學生自覺的學習,將抽象的知識變成能力。例如,在講解長方形周長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長方形,問學生怎樣才能夠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呢,接著教師再指導學生進行測量。根據教師所提供的長方形、尺、線和剪刀等,讓學生自己動手,找到方法,計算數據,讓學生對長方形有一個初步認識,這時教師再繼續引導,讓學生得出長方形周長=(長+寬)×2,讓學生知道長方形的特性,再從練習題中找到方法,讓學生知道長方形的奧妙,教師再引導學生動手畫,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又比方說,《觀察物體》這課,在研究物體的對稱性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一天,讓學生帶小鏡子,仔細觀察身邊物體,第二天在課堂上用鏡子照自己,細心的同學會發現鏡子與實際是相反的,教師又讓學生觀察鏡子里的數字,詢問學生鏡子里的數字是怎樣倒的,一步步引導學生發現特點。并且,學生還會找到解決辦法,這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數學有了新的認識,讓學生感知新鮮事物,學會新知識,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保證了課堂效率。讓學生不再單一的接受課堂知識,學會創新,主動探索。
5.結束語
總體來說,小學數學是學生開始的起點,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實踐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始終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放在首位,采取有效的措施和途徑,激發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增強學生信心,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密切關注學生的實踐過程,不斷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讓學生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與規范中快速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也會增強,數學的教學質量也會因此得到提高,教學的效率也會得到明顯改善。
【參考文獻】
[1]李敬燕.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基本培育路徑[J].學周刊,2019(18):42
(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清太坪鎮民族中心小學 湖北 恩施 44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