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1+x”證書制度下,作為中職學校,樹立“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育人理念,轉變教學觀念,思考如何讓“資格考證”和“能力培養”相統一,構建新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體系勢在必行。
關鍵詞:證書制度;中職學校;學前教育;教學體系
一、學前教育專業的“1+X”證書制度
職業資格證書是就業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國家考試制度。2000年9月23日實施的《教師資格條例》第三條規定:“中國公民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應當具備教師資格”。同時,第十六條規定:“各級各類學校師范教育類專業畢業生可以持畢業證書,向任教學校所在地或戶籍所在地教師資格認定機構申請直接認定相應的教師資格”。也就是說,前幾年學前教育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只要通過學校開設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考試,通過全省統一組織的普通話考試成績達到二級乙等以上,拿著畢業證就可申請領取幼兒園教師資格證。2015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正式實施。改革后將不再分師范生和非師范生的區別,想要做教師都必須參加國家統一考試,方可申請教師資格證。
隨著國家對幼兒教育事業的重視,“申請領證”已成為歷史。《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文要求,要“嚴格執行幼兒教師資格標準,切實加強幼兒教師培養培訓,提高幼兒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今年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的最后一年,也是云南省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考試取證”的第一年。在“申請認證”到“考試取證”轉型關鍵時期,2019年 2月13日,國務院正式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文件中提出,將構建職業教育國家標準,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
二、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和幼兒園教師資格證考試內容分析
(一)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分析
一是公共基礎課模塊(學時約占總學時的1/3)和公共選修課模塊。在基礎課模塊中有職業生涯與規劃、職業道德育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語文、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體育與健康、公共藝術、歷史、自然科學基礎、社會科學基礎等13門課程,在公共選修課模塊中有心理健康、普通話等課程。
二是專業技能模塊(學時約占總學時的2/3),包括專業核心課和綜合實訓、頂崗實習三部分內容。專業核心課有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學前教育基礎知識、幼兒園游戲、幼兒園教育設計與指導、幼兒文學閱讀與指導、幼兒園保育、0-3歲幼兒撫育與教育、樂理與視唱、唱歌與幼兒歌曲彈唱、鍵盤與幼兒歌曲伴奏、舞蹈、繪畫、手工、幼兒教師口語等15門課程;專業選修課有幼兒班級管理、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家庭與社區教育、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蒙臺梭利教育、奧爾夫音樂、合唱等7門課程;綜合實訓是本專業必修的專業訓練,包括職業見習、保育實習、教育實習,頂崗實習是本專業最后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根據《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標準》要求,3年總學時數為3000-3300,那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時間為半學期至一學期。
(二)幼兒園教師資格證國考內容分析
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教師的許可證。2015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實行國考,考試內容增加、難度加大。2019年,云南省中等職業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通過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后方能取證。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內容包括以下三大模塊,如下圖所示:
一是綜合素質。其中包括:職業理念、教育法律法規、教師職業道德、文化素養、基本能力。其中,文化素養包括中國古代史、科學素養、文學素養、藝術鑒賞素養,基本工作能力包括:信息處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
二是保教知識和能力。其中包括:學前兒童發展、學前兒童原理、生活指導、環境創設、游戲活動指導、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教育評價。
三是面試。幼兒園教師資格證面試主要是考察考生在講臺上的臺風(包括言行舉止、著裝打扮等)、專業的知識儲備、綜合分析能力、處理問題的應變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對待生活、對待工作的態度等。包括結構化面試、試講、答辯三個環節。
通過對比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結構、保育員、幼兒教師資格證等考試內容,我們不難發現,“課程結構”中的專業課程、公共課程和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中的保教知識與能力、綜合素質完全吻合。
三、當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課和專業課知識結構缺乏融合
中職學校的公共課是提升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是專業課的有益補充。職業學校的公共課老師承擔著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雙重責任。然而受“職校生就是學技能”思想的影響,學校、老師、學生重技能輕公共課的現象實為普遍,公共課老師研究教法的積極性不高。同時由于公共課自身的特點和教師知識單一、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從而導致公共課老師不論上什么專業的課,其教材、授課內容、授課方式、考核標準都一樣的“公共”結果。從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視角來看,公共課教師的專業意識和專業發展還存在不足,公共課和專業課缺乏有機的融合。
(二)專業課教學內容和職業標準銜接不夠
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只有“學歷”和“證書”相結合,培養出來的學生才符合社會的要求,成為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在傳統的教學的過程中,課程之間融合不夠,缺乏系統的考核標準,造成各自為政局面,甚至出現學前教育理論化或藝術化。如:有些學生自己能唱能跳,會彈會畫,但面對幼兒的藝術教育活動,不會創編和輔導,有些學生面對生動和復雜的教學情境,不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處理問題。總之,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學生專業發展后勁不足;缺乏專業技能的展現,幼兒教育活動無法較好實現。結合職業標準,彰顯教師獨特教育魅力,這才是中職學校學前教育理想的教育模式。
(三)實訓和頂崗實習缺乏有效安排
據了解,中職學校的學前教育的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情況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中途安排集中安排一個學期的實習,最后一學期安排頂崗實習,實習完后直接到學校拿畢業證,實訓實習時間為一年;二是實訓實習集中在第五學年完成,實習完后直接到學校拿畢業證,實訓實習時間也為一年;三是最后一學期集中完成,實習完后直接到學校拿畢業證,實訓實習時間為半年。從學生能力、學習時間、考證時間等方面來分析,以上三種模式不論在能力培養上還是考證獲取上都存在一定的制約和影響,不利于學生的系統培養,不利于學生學歷的進一步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四、“1+x”證書制度下五年制學前教育專業教學體系的重構
教育與經濟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一般來說,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教育發展較快,反之較為緩慢。學前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基礎,其發展也存在地域的差異性。據2019年7月《昭通市學前教育發展的調研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7月,全市在辦幼兒園有學前教育教職工13302人,其中在職在編教職工2171人,在職在編率僅占全市學前教育從業人員的16.32%,教師資格證持有數5238人,教師資格證持有率為39.37%,全市幼兒教師隊伍還存在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當前,要讓學生在短暫的幾年既學到專業技能,又能拿到相應的證書,必須反思原有教學體系,重構新的教學體系。
(一)結合職業標準,彰顯教師獨特教育魅力
通過對比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保育員、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內容,我們不難發現,“課程結構”中的專業課程、公共課程和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中的保教知識與能力、綜合素質完全吻合。如何實現教學內容和職業標準的融合關鍵在于教師的觀念、知識結構和講授藝術。
作為職業學校教師,應樹立“就業為指導、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決定教育行為。其次,熟悉教材和職業標準是基礎。教師要主動研究教材和職業標準,教研組要組織教研會,組織教師編寫有針對性、實用性的校本教材,多派教師外出學習,提升教師的知識結構。最后,提高教學能力是關鍵。教師在掌握考試規律和吃透教材的基礎之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取決于教師的教育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綜合運用“行為導向”、“能力導向”、“結果導向”的教育模式,讓學生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專業教師要積極參與指導,這既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給教師反思課堂教學的機會,實現“知行合一”。
(二)整體轉型公共課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向
職業學校的轉型發展對公共課的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1+x”的試點工作的開展,作為公共課的教師應及時調整專業方向,優化知識結構、熟悉所授專業領域的專業素養要求、資格考試中所涉公共知識,及時調整教學方向、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標準。這可以實現在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讓學生順利通過相應的資格考試,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通過對比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結構保育員、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內容,我們不難發現,課程結構中的公共課和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中綜合素養完全吻合。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老師講的與專業無關,學生不感興趣,課堂效果不佳,到要考證時,學生又要花時間去學習相關知識,即費時間又難通過。為了讓公共課教師順利轉型,可通過如下途徑:一、公共課教師所授專業相對固定甚至可以歸專業管理;二是鼓勵本專業的公共課教師參與本專業的實踐技能,熟悉本專業的職業要求;三是學校安排公共課教師參與本專業的各種考證培訓,熟悉考試內容;四是學校提供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師的交流平臺。五是學校可以鼓勵和支持公共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合作結合職業資格考試編寫教材。
(三)結合考證時間合理安排學生實訓實習
合理的實習實訓既可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培養職業情懷,還可以提
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些能力的習得又有助于學生順利解決考證中的實際問題。以云南《幼兒教師資格證》的考試為例,每年舉行一次,11月筆試,第二年3月面試。學生實訓實習可作如下安排:一是職業見習。新生軍訓后,可輪流安排學生到協議幼兒園見習一次,讓學生了解幼兒園及幼兒園教師工作,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職業意識;學習、觀摩幼兒園一日教育活動,進一步了解學習領域目標、內容及要求,時間為1天。二是保育實習。通過一個學期的專業知識學習,學生有一定的保育基礎,第二學期可以安排學生到幼兒園保育實習1周。通過這次實習,學生熟悉幼兒教師工作的性質和職責,進一步掌握保教工作的基本內容和特點;三是頂崗實習。可以集中安排在第四學期,這樣安排考慮有三:一是第三學期結束后學生專業知識有所提升,為實習奠定了基礎;二是通過實習學生可以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從而提高再次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最后一年讓學生集中學習專業技能和考證知識,提升保教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東.試論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淺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7):30-31.
[2] [美] 帕森斯 著,張明德,夏翼南,彭剛 譯.社會行動的結構[M].譯林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鄧成梅(1975—),女,漢族,昭通市職業教育中心教育藝術系高級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