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華
【摘 要】 錯誤在學習過程中是在所難免的,常發生在各個知識點、各個解題過程與理解問題中,反映了小學生在知識理解運用上的不足與缺失。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保持對錯誤的良好態度,正視錯誤的產生與變化,在教學中合理有效地利用這一資源調整教學成效,使之變廢為寶,大大增強課堂的價值。
【關鍵詞】 小學數學;錯誤資源;有效利用
錯誤來源于學生的學習本身,直觀地展示了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狀況。教師需要通過錯誤這一形式來抓住教學契機,在改正與再學習中盡量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全面化,提高整體的學習效果。教師需要對“錯誤”材料予以加工,促進教學探索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在不斷的進步與提升中做到對數學教學的優化。以下列舉了常用的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策略,綜合表達了筆者的一些教學看法。
一、正視錯誤產生,有效挖掘錯誤資源
實際的數學教學中,“錯誤”的產生可謂五花八門,數學教師應接納錯誤,在正確認識錯誤的基礎上去利用這一因素,讓學生逐漸形成對錯誤的正確認知,降低犯錯的心理壓力,并將犯錯的心理壓力轉化為學習動力,形成“犯錯并沒有什么大不了,它是正常的現象,教師也不會對自己過分苛責”這樣的樂觀心態,在面對數學學習時能產生更大的積極性。
如,在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教學中,為了使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教師可設置專項問題:一個上底為10 cm、下底為15 cm、高為8 cm的直角梯形,其面積為多少?若想將其完整切割為1 cm×1 cm的正方形,可以切出多少個?在這一問題情境中,小學生能夠很快給出面積的計算結果,卻很容易將面積等同于正方形的個數,這是由于其對圖形的認識不夠深刻導致的。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接納這一錯誤,使學生理解與其他邊相傾斜的直線所圍成的面積在矩形切割中容易留下“殘余”,不能直接將面積進行等同與轉化。通過對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學生看到了幾何圖形的其他特征,促進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吸收過程。同時,在認識資源效用的前提下,學生可以對癥下藥,在剖析錯誤中來靈活學習數學知識,表現出更強的學習主動性。
二、巧借錯誤比對,有效利用錯誤資源
一些數學問題喜歡在細節上設置漏洞,解題經驗少的小學生更容易掉進坑內,面對“隱性”的知識細節容易犯錯,尤其是在單位與數字的設置。因而,教師針對這部分的錯誤可以進行比對,使小學生在大量的練習中練就一雙慧眼,發現與解決問題中的錯誤。
如,應用題:一段木頭有9米長,被人連續兩次取走三分之一,剩下的木頭還剩多少厘米?學生面對這樣的問題很容易陷入思維的誤區,容易忽視“連續”“三分之一”“厘米”這些細節,出現“9-3-3=3(米)”這樣的錯誤,不僅沒能理解后一個三分之一是建立在前一個三分之一的基礎上,也忽視了題目要求的單位細節。而教師需要利用這些錯誤進行比對,使學生能夠看到自身在認識上的缺陷,能夠在動筆嘗試中找出細微的差別,從而獲得良好的知識理解,培養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縝密思維。對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予以更多的鼓勵,看到錯誤對學生帶來的多方面影響,在科學規劃教學中利用資源發揮其應用價值,使更多的小學生能夠相信自身,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做到對知識細節的良好把控。
三、反思錯誤思路,發揮錯誤資源價值
錯誤在教學中是最有效的資源之一,教師對錯誤的應用不能僅停留在對錯誤的修正上,不能僅僅只是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認知,更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對錯誤進行反思,總結犯錯的原因與表現,在歸納過程中豐富小學生的學習經驗。
如,在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中,教師讓小學生使用錯題本將在學習中犯下的解題錯誤抄錄下來,并在每一題后面附注當時的解題思路。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于常見分數的化簡與計算,小學生能夠在不斷試錯中尋找技巧。通過對錯題本的整合,學生能夠找到對應的解題技巧,挖掘實質性的知識內容,從而更好地實現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分析,落實數學學科思維的培養過程。
此外,教師還需要通過課后復習手段讓學生鞏固知識,在挖掘錯誤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明確小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多元化的教學合作中,讓學生獲得良好的知識發展,更精準地把握數學學習內容。在復習過程中,使小學生直面曾經陷入的誤區,結合自身的實際理解能力來完善學習過程,通過對錯誤資源的綜合使用,達到對教學的推動與促進作用。
總之,針對獨立的數學教學過程,教師應客觀看待錯誤的存在,重視其教學價值,在學習成績的提升中同步加深小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錯誤資源的利用需要教師糾正理念上對絕對正確的追求,在授課中讓學生理解習題的多解性與數學思維的多元性。“錯誤”本身也不一定是壞事,它可能帶來了新的思維模式,帶來了新的解題思路,帶來了小學生的知識盲區,從而使教師在教學中逐步推進正確化,靠近真相,使數學教學具有更豐富的表現。
【參考文獻】
[1]單秀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47).
[2]趙存德.小學數學課堂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學周刊,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