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帥

【摘 要】目的:分析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通過合用結腸透析與大承氣湯保留灌腸療法對其生存率與肺功能的具體影響。方法:對照組常規該基礎上運用結腸透析療法,同期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大承氣湯保留灌腸療法。結果:觀察組隨訪3個月內的生存率為93.75%(30/32),對照組為81.25%(26/32)。2組生存率對比中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FEV1、FVC、DLCO檢測結果均高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通過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合用結腸透析與大承氣湯保留灌腸療法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并顯著改善肺功能。
【關鍵詞】急性百草枯中毒;結腸透析;大承氣湯保留灌腸;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R595.4【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103-01
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率約為60%-88%,患者雖經搶救治療可得以存活,然而仍存在肺間質纖維化,使得其預后情況較差。并且由于毒性作用使得患者肺組織嚴重受損,自由基大量生成,且脂質過氧化反應對機體抗氧化功能產生影響,肺泡上皮以及內皮細胞成分等均嚴重受損,隨著患者肺纖維化的不斷加重,產生“百草枯肺”,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因此探索此類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1]。以下將重點探究聯合運用結腸透析與大承氣湯保留灌腸療法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6年6月~2019年10月本院64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依據治療差異分組,即觀察組:32例,男/女:17/15;年齡21~67歲,均值為(38.2±0.4)歲;中毒時間15min~2.5h,均值(1.2±0.2)h。對照組:32例,男/女:14/18;年齡19~68歲,均值為(37.6±0.5)歲;中毒時間15min~2.3h,均值(1.1±0.3)h。2組臨床資料對比P>0.05。
1.2方法
2組均進行洗胃、大量激素沖擊療法、應用抗氧化劑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在該基礎上運用結腸透析療法,腹膜結腸透析液溫度為37℃,實施結腸透析,結合患者實際耐受情況來確定具體透析時間,通常約30~60分鐘。同期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增加大承氣湯保留灌腸療法,中藥組方為:厚樸、赤芍及枳殼均為20g,桃仁、芒硝均為10g,炒萊菔子為30g以及大黃15g。上述中藥進行煎煮,取汁約200ml,溫度適宜后進行保留灌腸,患者每日早晚分別進行保留灌腸治療1次。
1.3評價標準
(1)2組均于治療后隨訪3個月,統計患者隨訪期間的生存率;(2)2組均于治療后對肺功能指標進行檢測,包括第1s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
1.4統計學方法
涉及數據以SPSS19.0分析,數據標準差以(-x±s)描述,組間數據t、χ2檢驗,P<0.05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隨訪期間生存率對比
觀察組隨訪3個月內的生存率為93.75%(30/32),對照組為81.25%(26/32)。2組生存率對比中P<0.05。
2.2肺功能指標檢測結果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的FEV1、FVC、DLCO檢測結果均高于對照組,且P<0.05。
3 討論
對于百草枯中毒患者,在治療中需要盡可能抑制患者的毒性物質吸收,同時降低其中毒后的各類炎癥反應,避免肺部炎性大面積浸潤,這也是提升患者治療成功的關鍵所在。結腸透析療法中通過運用患者結腸黏膜來作為治療中的半透膜,通過向患者結腸腔當中注入大量透析液,運用彌散以及滲透的原理幫助清除機體中殘留的百草枯農藥和水分,可減少百草枯中毒后患者的毒性物質吸收。大承氣湯保留灌腸療法應用于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治療中,可發揮較為理想的輔助治療價值。大承氣湯當中芒硝與大黃合用,可促進患者胃腸道蠕動,加快腸道內的毒素物質排出體外。同時大黃中的有效成分可發揮血管活化功能,幫助緩解內毒素產生的毒性作用。方劑中枳殼等中藥可幫助行氣除滿,有利于促進腸道中殘留毒素的順利排出,幫助延緩患者肺纖維化的發病進程[2]-[3]。從本次對比結果來看,觀察組采用結腸透析和大承氣湯保留灌腸的綜合療法,該組隨訪期間生存率高于對照組,且治療后經測定FEV1、FVC、DLCO肺功能參數指標好于對照組。表明,采用該綜合療法有利于提升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治療價值。
綜上所述,通過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合用結腸透析與大承氣湯保留灌腸療法,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并顯著改善肺功能。
參考文獻
[1] 閆永吉,范亞麗,李雙, 等.百草枯中毒所致肺損傷的新藥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18,32(12):959-965.
[2] 雷亞莉,張新彧,劉瑛.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損傷機制和臨床治療研究進展[J].陜西醫學雜志,2018,47(11):1510-1512,封3.
[3] 朱保月,齊洪娜,王巖, 等.中藥組方聯合連續血液灌流治療百草枯中毒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9,29(11):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