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而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國外成熟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相比,仍面臨著游離于專業教育體系之外等許多難題。本文以太原科技大學材料物理專業為例,探討將創新創業教育環節深度融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之中,達到各類課程內在的融合與貫通,并形成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寬闊的創新創業發展空間。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 ?專業教育 ?材料物理 ?課程體系
【基金項目】本文系太原科技大學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面向‘新工科功能材料專業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41)。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9-0109-02
在普通高等學校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1],創新創業教育受到關注意味著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心發生了轉移,其主要功能是一種實用教育,以培養受教育者創業意識、精神及創新創業能力為主。創新創業教育設定的目標需要支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因此專業教育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石,反之,創新創業教育又會對人才培養促進和強化。創新創業教育要滲透到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之中,就必須做到與人才培養方案的深度融合,具體包括教育理念的融合、培養目標的融合、課程體系的融合及教學內容的融合[2]。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的其他課程教育不互斥,而且應當更加與專業知識的傳授糅合起來,學生的創造性不能像工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一樣傳授決定了這一點,它只有通過科技知識、人文知識、生活知識等蘊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潛移默化而生成[3]。
當前,各類高校在實施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對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認識存在些許偏差[3-5]。比方說有人認為創新創業教育等價于把學生塑造為創業者或企業家,或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簡單地作為就業指導課的一個教學環節。這些偏頗的觀念導致創新創業環節目標定位失準,反而削弱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還有部分高校在培養方案的修訂過程中,在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機械地增加一些創新創業類課程,認為這樣就是創新創業教育。類似做法本質上割裂了創新創業教育與整個人才培養體系的聯系,違背了專業教育規律,使其蛻化為單純的技能教育或技巧培訓,并沒有達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設定目標。因此,本文以太原科技大學材料物理專業為例,探討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深度融合的意義及相關舉措。
一、在材料物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創新創業教學模塊
太原科技大學材料物理專業是2004年基于山西省新材料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而設置的工科專業,培養能在功能材料的合成制備、改性加工、分析測試等領域從事復雜工程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生產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為達到培養創新型、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工程實踐性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創新創業教育環節的設立是急需的。為了落實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關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面向全體大學生,納入教學主渠道的要求,我校材料物理專業在2017年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設置了《創新創業基礎》通識必修課程,以及《創新創業實踐》通識實踐環節,確立了創新創業教育環節在整個專業教育之中的地位,從而將其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環節,放在和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而新的課程體系的完善,以及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培養的深度融合需要教育者集思廣益[3-5]。
在教學實踐之中,材料物理專業以課程改革為抓手,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穿插創新創業教育內容,避免了脫離專業教育的閉門造車。本專業在近兩年的本科生培養之中,大力推行“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以強化創業實踐與其它專業實踐的整合,有意識地立體化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例如,在第八學期本專業開設了《材料物理性能課程設計》(3周),該實踐環節要求學生以課題小組的形式完成特定物理性能的功能材料的設計開發,學生在兩周的實踐過程中要進行文獻收集整理、材料成分設計、制備方法優化、物理性能檢測等環節,本環節以項目導向的方式達到了創新創業教育和材料物理專業教育的貫通,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等素質培養起到積極作用。
同時,為了在政策上支持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之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出臺了配套績效獎勵制度,鼓勵專業教師和實驗室人員進行積極的課程和實驗教學創新,對成績突出者在考核的時候予以適當獎勵。在政策鼓勵下,課程建設帶頭人、專業課授課教師、實驗指導老師、學生輔導員等各類教育參與者主動參與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通過不同角色的指導,學生能多方位多側面地了解專業技能與創新創業技能的關聯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設有面向本科生的優培生項目,部分優秀學生在大三上學期的時候能夠進入相關科研團隊,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研究工作中。這個培養項目由學生輔導員做業務管理,由專業教師指導科研工作,由實驗室人員負責實驗的實施,經過這樣多維度的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據統計,從2015年到2019年,本學院本科生承擔了各級創新創業訓練項目60項以上,發表論文50篇以上,參加申請發明專利10項,部分學生還榮獲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一等獎等各種學科競賽獎??梢姡苿尤蝿镇寗?、項目導向教學模式的落地實施,促進學生帶著問題、任務學習,既提高了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又完成了創新創業教育環節。
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與專業實驗和實訓平臺共享
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除了優化專業培養規格、改革教育模式、引進現代信息技術、采取多維考核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持續性、長期性、基礎性的工作之外,還須完善實踐平臺的軟硬件建設[6],平臺是創新創業教育環節得以實施的基本保障。但是目前我國許多地方本科院校缺乏相關的實踐平臺,創新創業教育只能紙上談兵。以材料物理工科類專業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為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兩點:第一是校內創新創業實踐的教學場地不足,例如金工實習、材料合成與制備、材料物理與力學性能測試、大學化學實驗等實驗及實訓場所不足、設備陳舊臺套數少、耗材沒有保障、實驗指導教師沒有編制等,這使得創新創業教育難以高質量開展;第二是缺乏校企合作聯動的機制,從戰略高度看待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性不夠。企業缺乏依靠高校專業教育發展壯大企業自身的意識,也不重視、不歡迎學生進入生產一線開展生產實習。同時,在生產實習過程中,普遍采用參觀實習的方式,學生走馬觀花,大多只看到表面,而不能深入了解生產設備先進的原理,實習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材料物理專業積極爭取學校相關政策支持,推進專業實驗室和實訓基地面向在校本科生開放,并整合校內資源設立創新創業實踐場地。對學生開放科研實驗室,可以讓學生了解本學科前沿知識及新型生產裝備,同時實驗室還可以吸引優秀學生參加項目研究。根據《太原科技大學實驗室向學生開放管理辦法(修訂)》,學科實驗室要貫徹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形式多樣的原則開放,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開放形式包括:教學計劃型、學生參與科研型、學科活動型、自選實驗項目型和人文素質培養型。
教學過程中根據專業及專業方向的學生人數和授課進度,以及各實驗室設備的具體情況,有區別地實現了面對學生不同程度的開放。開放周、工作時間實驗室全面開放,其它時間預約開放,實驗教學資源得以充分共享。學生在保證完成教學基本要求和基本技能訓練后,還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興趣并結合專業方向自行設計感興趣的實驗項目,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學生亦可通過申請太原科技大學創新創業(UIT)項目或參與科技攻關等項目的形式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專業實驗室面向創新創業教育開放,充分發揮了專業實踐平臺的資源優勢,實現了資源共享,提高了場地和設備的利用率。除承擔學生專業課程實驗外,實驗室是學生開展科技創新制作,參加課外創業活動的基地,實現了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教學平臺的有效共享。
本專業在與企業共建創新創業教學實踐基地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既滿足了教學需求,又回饋社會、支援了企業發展。例如,與長青石油壓裂支撐劑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產學研合作基地及陶粒支撐劑協同創新中心,近三年來,中心共有300余名本科生在參與中心科研任務的同時完成了創新創業學分的獲取。
三、結語
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要重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在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之中深度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模塊,以專業課程體系為依托,建立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并因地制宜地整合硬件資源建立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構建開放型、實踐型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胡蕊.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幾點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6(19):442
[2]袁年英.創新創業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實踐探析[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6(04):45
[3]陳建.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研究[J].教育評論,2015(06):17
[4]譚菊華,韓橋生,邱東升.大學生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探究[J].教育學術月刊,2008(03):72
[5]劉影,趙志軍.論構建與實施高校創業教育體系[J].中國高教研究,2006(01):83
[6]王革,劉喬斐.高等學校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中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報告》述評[J].中國高教研究,2009(09):56
作者簡介:
金亞旭,男,博士,副教授,太原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