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才梅
摘? 要:課堂是學校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學生學習、活動和成長的基本場所,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陣地。可以說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直接關系和影響到學生知識、能力的發展以及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所以,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勢在必行。對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并從設置課堂提問環節、結合信息技術教學、組織小組合作探究三個維度出發,來分析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基本方法和科學策略。
關鍵詞: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策略
過去,小學語文教師多受應試教育等傳統觀念和思想的影響,一味地運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導致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和狀態之中,最終結果只能是造成語文課堂教學的低效、無效甚至負效。針對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革新觀念,主動對課程方法進行創新和優化,以達到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目的。
一、設置課堂提問環節,啟發學生學習思維
眾所周知,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最為基礎且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能夠保持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激活并啟發學生的思維,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所以,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真正認識到提問的意義和作用,并靈活且巧妙地設置課堂提問。具體來說,教師應從語文教材課本的重點和難點出發,提煉出具有啟發意義和探究意義的問題,再選擇恰當的時機來向學生進行提問,以實現懸念的設置和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效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促使學生主動地活躍思維,展開學習和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深度。
例如,在教授《四季之美》時,上課后,筆者先讓學生們對課文進行閱讀,初步了解課文內容。隨后,筆者從課文中提煉一些信息,將其設置成問題,讓學生們圍繞問題展開思考。提出問題后,筆者會給予學生們充足的思考空間,鍛煉學生們的思考能力。在這段時間里,筆者會鼓勵學生們多思考,多發揮自己的想象,而學生們則會聽取筆者的意見,并在思考的過程中翻閱課文,邊思考邊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筆者通過設置課堂提問環節,啟發了學生的學習思維。
二、結合信息技術教學,促進學生知識理解
信息技術教學具有直觀性、即時性等優勢和特征,能夠有效革新知識呈現的方式、拓展課堂教學的容量,助力教學實效的真正提升。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真正做到與時俱進,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來加強學習,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和教學能力,從而可以合理、巧妙地結合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設備來輔助教學,將知識和信息以圖片、動畫、視頻、聲音等形式呈現、展示出來,使其變得更加生動和鮮活,以真正創設出直觀且形象的教學情境,從視覺和聽覺等多個層面來刺激學生的感官,進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與消化。
例如,在教授《圓明園的毀滅》時,筆者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展示了本節課程的課件。在課件中,學生們認識到了皇家園林的美麗風景。在展示過程中,學生們的專注度異常認真。在展示結束后,筆者告訴學生們美麗的皇家園林景色已經不復存在,當得知這個消息后,學生們紛紛表示質疑,并向筆者詢問原因。這時,筆者再讓學生們打開課本,閱讀本節課程的內容,通過課文了解圓明園毀滅的過程。通過閱讀,學生們對圓明園毀滅的經過有了深刻的認知。隨后,筆者再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講述,讓學生們帶著遺憾之情來深入分析課文。這樣,筆者通過結合信息技術教學,促進了學生的知識理解。
三、組織小組合作探究,增強學生交流互動
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改革所強調和倡導的創新方法,能夠直接改變學生的關系和狀態,強化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和交流,營造出更加和諧的教學氛圍和環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變革過去統一的授課方式,積極地組織和開展小組合作教學。首先,教師應按照科學的標準和原則來將全班學生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并確定組內成員的職責與分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展現自我的機會;其次,教師需鼓勵和引導學生展開組內的討論、溝通、互動和交流,實現思維碰撞和優勢互補,拓展學生的參與范圍,最終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太陽》時,本節課程筆者采用了小組合作教學法。在課前準備時間,筆者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小組成員確定好后,筆者再為學生們布置探究任務。任務布置完成后,筆者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們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促進對課文的理解。這樣,筆者通過組織小組合作探究,增強了學生的交流互動。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必然性要求,也是更好地提升教育整體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要把握課程改革發展和變化的趨勢,明確全新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并通過設置課堂提問環節、結合信息技術教學、組織小組合作探究等方法和策略的實踐運用,來完善和優化整個語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認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最終真正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葛玉琴.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探索[J].學周刊,2016(20):153-154.
[2]黃彩華.提升小學語文教學實效性的策略[J].求知導刊,2016(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