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注重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增強他們的行為約束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本文論述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從合作教學、生活教學以及情境教學三個角度進行闡釋,并注重構建學生熟知的生活化教學情境,真正促進他們反思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維權意識以及包容觀念。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德育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往往受到傳統觀念的桎梏,采用“就事論事”的思維方式授課,并不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之間的連接,從而造成學生在此部分內容學習中產生厭煩情緒。針對這種狀況,教師在深入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應注重構建道德與法治和學生生活之間的連接點,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到此部分知識的實用性,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真正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的實踐中,使他們受益。
一、運用合作教學法,搭建交流平臺,培養學生的反思力
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教學法,為他們構建相互交流的平臺,充分運用學生思維之間的差異性,讓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探究,從而呈現相對完整的答案。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適時地對他們的思維進行引導,讓學生的思考更具有方向性,提升整體的合作教學質量。本文注重從培養學生反思力的角度,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
例如,在講授《學會反思》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合作教學法,讓學生反思個人在考試中出現的問題,并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從不同角度進行反思,增強學生反思思維的全面性,提升他們的反思能力。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三方面簡介。第一方面,提出問題。教師提出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假如在上一次考試的過程中,你沒有考好,你會如何進行此次考試的反思?第二方面,劃分小組。在小學劃分的過程中,教師首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并在此基礎上,保證同一小組中有不同成績層的學生,保證各個小組之間的學習實力大致相當。第三方面,實施引導。教師走入學生的討論過程中,并針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引導,促進合作教學進程的推進。第四點,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探究成果。小洛積極地舉手說:“在教師的引導下,我們小組從以下四步進行反思。第一步,分析整個學習的經過。比如,上課學習情況,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整個考試過程中的心理。第二步,分析考試中體現的優勢,積累這些經驗。第三步,分析考試中的劣勢,找出出現劣勢的不足。第四步,假如這件事情再次發生,我的具體做法。”
二、使用生活教學法,構建認知連接,培養學的維權意識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從生活的角度,提煉出鍛煉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事件,并在此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知識運用的試驗場,促進他們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本文注重從培養學生維權意識的角度進行解析。
例如,在講授《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學生常見的生活案例,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生活案例中的問題,促進他們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維權意識。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引入案例。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一群大媽跳廣場舞的視頻。與此同時,教師展示部分家長與廣場舞大媽爭吵的視頻。第二點,提出問題。教師提出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無限制的廣場舞是否超越權利的邊界?運用違法方式維權是否正確?可能出現的后果是什么?合法維權的方式有哪些?第三點,展示成果。通過和學生的交流,教師發現他們可以結合具體課本的內容,解釋上述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維權意識的目的。
三、采用情境教學法,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包容觀念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相應的情境。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并在此過程中,讓他們獲得多元的認知理念,促進學生包容觀念的形成。
例如,在講授《多元文化多樣魅力》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如下兩個情境,并運用文字進行描述:情境一,西方人喜歡贊美別人,更愿意接受他人的贊美;中國人不太喜歡接受他人的贊美。當面對西方人的贊美時,中國人總是委婉地拒絕。這種行為給外國人極其不友好的感覺。情境二,在美國人們接受額外的服務時,他們常常會接收到被服務者的消費。而中國人則不然。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邀請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小左說:“我們因了解東西方在文化上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尊重這些差異。”
總而言之,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真正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并構建出具有交流性、實效性以及趣味性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自我思想境界和行為約束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管依娜.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改革[J].新課程(上).2017(12).
[2]譚麗君.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探討[J].新校園(中旬).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