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名 梁棟 蔣凌昊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院校競爭的激烈,普通高等院校轉向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學科競賽與課程的融合教學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關注。本文以平面設計課程為載體,探討將學科競賽引入非設計專業學生課堂教學的存在的問題與挑戰,總結教學經驗。
關鍵詞:學科競賽;平面設計;大廣賽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2-0-02
教育界競爭日趨激烈,普通高校經歷著教育市場的洗禮和改革,轉向應用型專業學科的探索,致力研究教學實踐模式,促進專業建設改革,增強課堂教學應用性。在此背景下,課堂引入學科競賽,賽教融合教學成為趨勢。平面設計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專業課程,注重培養學生操作能力。本文致力于研究將學科競賽引入課堂教學,以競賽推動課堂理論教學,啟發學生利用創造性思維解讀競賽命題,在實踐中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與審美能力。
一、平面設計課程在新聞學專業學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聞學專業學生美術基礎薄弱
平面設計課程包括圖形設計、圖像處理兩大塊主要內容,是新聞學子的選修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平面設計主要以Photoshop等軟件作為教學軟件,要求學生掌握基本圖形制作和圖像后期處理等基本操作。學生對平面設計的操作部分有濃厚的興趣,但新聞學生缺乏對色彩的敏銳感知、對圖形的分解與重構想象,在實踐中配色、版式等美術基礎的專業知識暴露短板,設計作品缺乏圖形表現力。此短板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空間,阻礙創意的表達,減弱作品的畫面感與震撼性。
(二)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缺失
平面設計課程的教學多以教師示范操作、學生重復操作練習為主。學生可在重復操作練習中掌握軟件的屬性與功能,對于基礎差的同學,教師在自由練習時加強個人輔導力度,確保學生對軟件的把握程度。然而,這種基礎性的普及教育,難以兼顧到審美和創新層面,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鉆研能力。創造性思維是指人腦對頭腦中儲存的多項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并對信息進行新的組合,成為新的信息,并通過實踐被驗證為有實際效用或能推進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學生在創作競賽的作品往往被固有思維模式限制住,不善創造性思維提煉新組合。
(三)課程訓練題與市場脫軌
傳統的平面設計因教學條件的限制,或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或以軟件操作技術的傳授為主,課程訓練多以模擬命題為實踐訓練題,無法得到市場的反饋,導致學生對待課程訓練不夠重視。這種自娛自樂式實踐訓練,打擊學生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市場洞察力,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甚至無法鍛煉學生修改完善作品的耐心。初步接觸軟件的學生會被其繁瑣的操作步驟難住,疲于應付操作步驟而降低學習興趣。因此,非新聞學生的平面設計軟件操作課程往往降低軟件掌握程度,傳授以基礎操作為主,案例的設計感遠達不到市場的要求。
二、學科競賽進課堂起到的積極作用
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大廣賽)是全國高校文科大賽,全國已有1504所高校參與,超過百萬學生提交作品,覆蓋范圍廣,不僅面向廣大設計專業學生,同時也適用于新聞傳播類學子參加。學科競賽引進平面設計課程,對課程教學的應用性與實踐性起到增強作用。
(一)提高學生創作積極性,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相比于模擬訓練,學生對競賽作品創作更具挑戰興趣。學生表示將課程中的作業提交參賽更具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會轉化為動力,督促自己更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將學科競賽引入課堂,作為學生的訓練項目之一,目的在于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舉一反三的能力,促進學生將理論基礎運用于創作中,盡可能準確地完成創意表達。同一品牌,同一創作主題,全國大學生同臺競技,鑒賞獲獎作品也是對思維的一次刺激,令學生茅塞頓開,豐富創意表達思維。
(二)企業命題,接軌市場,真槍實干
課程期間引入競賽訓練,將競賽作品作為課程考核作業。大廣賽與商家合作,廣告主出題,學生解讀策略單,提煉廣告創意,并將頭腦中的創意通過團隊合作轉化為作品。在創作作品過程中,學生需要解讀廣告主需求,理解和突出產品特點,更需要洞察消費者心理與消費者需求,在廣告主、產品與消費者三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尋找信息傳遞的載體與客體,從而完成創意的提煉與表達。為市場產品創作廣告作品,是學生與企業的一次對話,是對市場的一次觀察,更是一次真槍實干的作品創作。
三、學科競賽進課堂教學經驗總結
邊境地區的新聞學子動手能力強,具有新聞意識,善于從真人真事中發掘事件的閃光點。同時,邊境地區的新聞學子存在廣告意識不強,接觸到的廣告案例較為陳舊的問題。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結合邊境新聞學子的特點與地方特色,注重依靠教材,加強學生的廣告理論基礎;以競賽為契機,引導學走出課堂;邀請一線廣告人或學者走進校園,開拓學生思維的方式展開學科競賽與課堂的融合教學。
(一)以教材為核心,打好基礎
學科競賽引入課堂,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知識和操作的需求。課程內容大致包含設計基礎理論、創意思維、軟件應用三大部分。廣告作品的創作,需要廣告基礎,需要掌握操作技能,也需要培養創造性思維。通過學生提交的作品可以發現,學生的廣告理論基礎越扎實,其對命題把握越準確;學生掌握操作技能越熟練,作品的畫面感質量越高,創意表達越準確。總的來說,學生要以教材為核心,掌握與理解廣告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創造性思維知識,掌握軟件操作技能和攝影攝像等實際操作技能,綜合三者關系,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
(二)以競賽為引導,走出課堂
講學科競賽引入課堂,提高學生創作熱情,主動走出課堂,走進市場。創作初期,教師起引導作用,系統介紹比賽詳情,解讀命題細則,分析獲獎作品,啟發學生發散創意思維,同時提醒比賽注意事項。創作中期,給予學生充分自由,自建團隊,合理分工,協作配合完成作品的構思與制作。創作后期,教師起到組織協調作用,引導學生按時提交作品。學科競賽引入課堂,是學生第二課堂的延伸,也是學生從理論走向實際的契機。以創作作品為目的,鼓勵學生通過調查問卷、訪談、收集資料等方式洞察目標消費者的消費動機與消費心理,引導學生主動走出課堂,走向市場,培養其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動手能力。學生在實踐動手中培養是市場敏感度、檢驗創意的可執行性。
(三)以講座為輔助,開拓思維
講座是學生課外學習方式的輔助環節,也是學生開闊思維的重要學習方式。經濟條件允許下,學校邀請學界前沿學者或業界一線設計師分享經驗,交流學界前沿發展趨勢和業界潮流趨勢,不失為打開學生眼界的可行方式。以學科競賽為契機,邀請在學科競賽具有威望的教師與企業家,如邀請賽區主辦方負責人分享學科競賽作品創作經驗交流,邀請命題企業介紹品牌精神、講解出題思路、解讀主題釋義。學生通過講座獲得最新最權威的競賽解讀、了解競賽最新發展變化,甚至從經驗交流中窺探評委的評審標準,把握創意方向。
(四)在大廣賽平臺下平面設計課程獲得的成果
通過學科競賽與課程的融合教學,筆者在2019年指導我校新聞學專業學子參加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指導完成參賽作品31件,獲獎作品9件。其中,廣西賽區一等獎1件,三等獎2件,入圍獎6件。由此可見新聞學專業學子對競賽付出的努力,也說明了融合學科競賽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的重要意義。
四、結語
專業應用型轉型是背景,學科競賽進課堂是趨勢。學科競賽與課程的融合、與課堂的融合是對教師的考驗,也是對學生能力要求的提高。在平面設計課程中,教師通過培訓等方式提高教學能力,指導學生完成作品,連接起課程、學科競賽與市場間的橋梁。通過學科競賽,學生將課堂的理論知識轉變為社會實踐,并在實踐中關注市場最新動態與發展趨勢,刺激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鞭撻學生往更高更專業的水平努力。
參考文獻:
[1]張黎.論技能競賽在平面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中的意義[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4).
[2]張瑩.基于學科競賽的網絡廣告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大廣賽”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9(10).
[3]李明秋.以學科競賽促進實踐教學改革[J].科技資訊.2018(16).
其他作者簡介:
梁棟,男,壯族,廣西南寧人,碩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
蔣凌昊,男,漢族,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方向:傳播理論與實踐、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