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馨
◆摘? 要:小學數學知識具有邏輯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學生的發展,使得學生的數學修養得到真正的培養。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也要重視總復習題的設置,適當的練習能夠輔助學生解決知識盲點,從而讓學生在練習之中構建知識體系,還能夠培養學生數學思想,讓學生在創作過程當中得到發展。基于此,下文從“數的認識”總復習練習設計為方向展開討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總復習;練習設計
總復習既要重“復”又要重“習”,所謂總復習,既重視知識的回顧與整理,也要體現綜合練習,由此總復習課程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實現知識體系的構建。在小學數學“數的認識”這一章節當中,它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散亂,都為數字游戲,由此學習過程比較沉悶,由此需要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抓住難以學習的章節,并且以一條主線串聯起各個知識點,以此實現學習過程的整體化,讓學生能夠建立數的網絡,從而達到穩固新知、完善結構、發展能力的效用。如此,下文從以下五個層次,淺談如何設計小學數學“數的認識”總復習的練習。
1針對薄弱環節,設置適宜練習
“100以內數的認識”是屬于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下冊的內容,對于小學低年段的學生而言,學習此章節時必須要認識100以內的數,并且了解計數單位百以及理解數位的意義。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已經初步接觸了一些簡單的術,所以對于數的認識不會完全迷茫,但是他們思維水平存在限制,所以還不能夠較好的認識到數位的意義以及百這個單位的含義。如此,教師在設計練習過程當中,要抓住學生學習盲點,有針對性的呈現計數單位百的題目以及理解數位的意義的題目,以此讓學生能夠抓住不懂的知識點進行練習,以此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首先,教師在呈現練習題的過程當中要分析此章節的重點,抓住重點是練習題呈現的前提,如此能夠引領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其次,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不僅要為學生呈現認識數的題,還要為學生呈現理解數位意義的題,從而才能夠更好地引領學生去突破學習的盲點,進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這樣的復習才能夠真正的有針對性,起到良好的效果。
2重視知識整體性,構建知識體系
在認識100以內的數時,教師要有效的構建10以內的數、20以內的數、30以內的數、40以內的數、50以內的數等數之間的聯系性,進而才能夠實現有意義的練習。例如,教師可以呈現數的小練習,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個等級一個等級的數,以此掌握整十整百數和非整十整百數,進而讓學生能夠系統的建立起關于數的數形網絡。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呈現數與數之間大小比拼的方式,讓學生知道可以根據十位個位來了解不同數的大小,進而能夠讓學生學會判斷數的大小意思,使得學生通過這樣的練習題了解數與數之間的差距。教師再根據個位十位百位數之間的特點幫助學生構建一個數的網絡,以此能夠讓學生對數的認識從本質上得到提高,進而豐富學生的練習過程。
3基于數學涵養,融入數學思想
教師在呈現練習題時,還要時不時地去考慮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所以在復習的過程當中,除了關注學生的基礎水平以外還要重視知識的有效運用。數學思想的滲透,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其只是漫長學習生涯的起步,此階段學習興趣、學習思維的養成都會對此后的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在呈現“數的認識”的復習題之后,可以這樣設置練習題。“小明今年5歲,小花比小明大3歲,小東比小明大4歲,請問小花、小明、小東各多少歲?”一年級的小朋友已經初步的接觸了20以內的加減法,如此教師在設計總復習,其實就可以將對比思想以及數形結合的思想引入其中。比如,學生可以有效地借助畫圖形的方式來推斷出小花、小東、小明的年齡,學生還可以通過比一比、減一減的方式來推斷出小花、小明、小東的年齡。呈現此類題目,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各種數學思想的融合,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4基于學生興趣,創新練習形式
于總復習而言,其主要是通過一些大量的練習題讓學生鞏固新知識、理解新知,并且提升學生的解題技巧,所以在呈現練習題的過程當中,教師一定要更新練習題的形式,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復習的興趣。首先,教師要采用一些新穎的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的數學題的情境,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樂此不疲,促進學生積極的思考,讓學生體驗到復習的快樂,從苦練變為樂練。其次,鑒于一年級的小朋友喜歡表達,而且喜歡新穎的練習方式,所以教師在呈現練習題的過程當中,要盡量的去給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在不同形式的訓練過程當中完成習題。例如,教師可以呈現單獨練、抽組練、小組比拼、小組辯論,還可以請完成好的小朋友來當小老師,以此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厭煩情緒,進而調節總復習期間緊張氛圍,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
5基于能力提升,注重練習延伸性
學生的學習是為以后的發展服務,學生的學習是為思維能力的發展服務,所以從低年段的練習題設置,教師就要注重練習題的延伸性,讓抽象的數字能夠變成學生喜歡的符號,這樣才能夠使學生不對練習過程產生畏難情緒,才能夠實施高效練習的過程。所以,教師在巧妙設置“數的認識”練習題時,要盡可能的去呈現有延伸性的內容,以此才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發展。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練習題,“小花在計算,15-3+2-1,而小李在計算14-4+5,問小李和小花誰先計算出答案,為什么?”用題目的方式呈現問題,不僅讓學生在練習過程當中回顧了加減混合運算,還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拓展化,讓學生知道加減混合運算中的簡便運算,這無疑實現了學習的延伸性。
6結束語
簡而言之,小學低年段數學教師在呈現練習的過程當中,要基于低年段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薄弱環節,有針對性的呈現練習,這樣才能夠起到復習的效果,才能夠真正地實現學生的進步,引領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劍育.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實踐與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9):64.
[2]朱廣樑.試探小學數學“數的認識”總復習的練習設計[J].教育導刊,2011(0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