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摘 ?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承擔著對當代中職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及道德修養的任務,是對中職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陣地之一。當前我校進行個性化教學改革,學生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層出不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都發生了新的變化,面對新的教學形勢,立足于我校中職生學習的現狀,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進行與時俱進的探索和改進已成為一種趨勢,本文試著從個性化教學改革方面入手,探索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個性化教學改革;優化教法;和諧課堂
引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以下簡稱“基礎”課)在中職院校的地位不言而喻,而“基礎”課一直以來未受到學生的真正的重視,特別是在一些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身上,這種情況就更為突出。如何改變學生對“基礎”課先入為主的認知,教師起著重要作用,如何把看似枯燥的法律課講得精彩生動,不僅是教師的課堂表現,更需要學生的興趣與配合。生動的課堂教學環境是每一位教師的追求,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和針對當代學生個性化的特點不斷改進。
1.中職生對基礎課的態度
在我校學生進行的選修課選課的過程中,有相當多的同學認為法律課程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在問及原因時,部分同學認為“學了沒用”或“與將來工作沒有關聯”,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更是表現出相對消極的學習態度,上課玩手機、聊天、睡覺、看小說,諾大的教學課堂,竟沒有幾個學生在真正認真上課。
究其原因:(1)中職學生較之高中生,無疑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習自主性不強,學習熱情不高,對于理論課學習起來有一點的難度由此產生厭學、怕學的情緒。(2)中職院校對于學生理論學習的成績要求較低,大部分學生都只以考試及格為目的,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法律知識對于自己將來進入社會實踐的意義。(3)中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理念偏向性。中職院校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適應社會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需要的中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重技能輕理論是中職院校的普遍現象,重專業課學習輕思想政治與法律知識的教育,這種認識的錯位使法律相關課程被邊緣化。
在學生德育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質是德育教育的靈魂,而實施德育教育是中職院校長遠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正確認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在中職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改變觀念,從課堂教學入手,整合資源,優化教學手段,使法律課程成為真正受學生喜歡的必修課。
2.了解學生情況,制定教學方案
“和諧的課堂意味著良好的課堂秩序、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學的設計感、積極的課堂參與、學生知識的增長與技能的全方面的訓練和提高”。和諧課堂是每個教師的終極追求,也是最難達到的理想效果,為了打造和諧課堂,課前充足的準備工作必不可少,開展調查就成了唯一有效途徑。
把教學對象進行劃分已擬定相應的教學策略:(1)學生干部,入黨積極分子。學生干部,入黨積極分子是活躍課堂、帶動課堂的重要成員,應跟他們多溝通,嚴格要求,使其快速成長為課堂的潤滑劑,充分發揮帶頭作用。(2)經常曠課、遲到、早退和上課睡覺的學生,要分析原因,逐個研究策略。中職生本身自我管理的水平就比較低,對學習的熱情較之其他層次的學生也相對較低,對于這些學生不僅要用嚴格的考勤制度來約束,還要經常和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做到有的放矢,使其重視法律基礎知識的學習,化被動為主動。(3)個性較強,易沖動的學生。加強溝通和交流,使其在課堂中保持應有的熱情而不失冷靜。(4)悶頭學習、比較內向的學生。多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增強其表現欲,從而優化其性格特點。
傳統的教學主張以課本為起點,個性化教學主張以學生為主體,這是因為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教師對學生了解得愈清楚,教學就愈切合學生的需要,學生喜歡的課堂一定是和諧的課堂。
2.創建適應中職生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本”的個性化教學理念,與時俱進地改革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中職院校的課堂教學中,曠課、遲到、講話、睡覺等現象較為普遍,甚至于老師發生沖突,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因此課堂的控制管理和教學方法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
2.1與時俱進,改革教學內容。
法律基礎課教師只有結合時代變化,緊緊把握時代脈搏,抓住時代主旋律,對教學內容及時進行調整,才能發揮法律基礎課程應有的作用,使學生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1)貼近生活,聯系實際。法律基礎課教學理論性強,教學中如果只是強調科學性和邏輯性,會枯燥乏味,中職學生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濃,枯燥的書本知識缺乏使學生興奮的催化劑,應使教學做到“三貼近”,即貼近社會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時事政治。因此,在不偏離教材、講清楚基本點的前提下,多舉一些反映中職生思想和生活實際的鮮活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2)注重情感熏陶,強調道德境界的感化。“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的傳遞和道德感情的培養、道德意志的磨練、道德信念的養成和道德行為的實施同步進行”。法律基礎課旨在幫助中職生澄清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明確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全面提高中職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就提高道德素質而言,教師的責任不僅僅在于課堂,在于書本理論的傳授,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深入淺出的講授使學生如沐春風,感動其內心,震撼其心靈,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在教學中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使師生產生共鳴。
(3)注重基礎法律知識的灌輸。中職院校的學生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濃,特別是法律部分知識沒有先修課程,學起來會有一定難度,由此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此,我們可將社會法律熱點作為課程的導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的學習和討論之中。中職教學強調專業性和技能性,所以法律部分的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對教學內容靈活選用和取舍。如結合學生求職和日常生活,選擇勞動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內容進行教學;針對民航專業學生講《民用航空法》,針對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講授《旅游政策與法規》等,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學習打下基礎。法律部分知識以案例教學為主,教師課前積極收集相關案例并在分類后納入到各個章節之中;同時估算案例所需時間及課堂效果,案例太長的要縮減,避免影響具體知識的講解。通過富有社會性與時效性引導案例的安排,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深化學生對法律知識重要性、實用性的認識,進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總之,職業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它將就適用性和實用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秉持這一原則的同時要考慮中職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其學習的自覺性。
因此,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提高教學水平,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深化個性化教學改革的方式方法,使法律課程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法制觀,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羅國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韓裕慶,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教授教學與案例教學的耦合[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6):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