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正艷
摘 要 2014 年“慕課”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正式進入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領域。但是從近幾年的實踐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日漸凸顯。本文對“慕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科學的探究、理性的思考,并提出了解決相關問題的有效路徑,努力推進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創新。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慕課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5.048
Abstract In 2014, the new teaching model of "MOOC" officially entered the teaching field of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owever, from the practice of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s in the MOOC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paper makes a scientific inquiry into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in the teaching of "MOOC", and puts forward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s, so a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MOOC; dilemma; countermeasure
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慕課”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在2014 年正式進入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領域。近幾年,全國各高校也在積極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平臺,積極推進思政課“慕課”教學改革。雖然慕課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尤其是在2017年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年的大背景下,全國各高校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也在如火如荼進行著。但是從近幾年的實踐來看,慕課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發揮其優勢的同時,不足之處也日漸凸顯。“慕課”并不能否定傳統課堂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而只能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個重要補充。本文旨在剖析慕課背景下思政課教學面臨的新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效性的對策。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學習成效欠佳,慕課教學流于形式
翻轉課堂先驅亞倫和伯格曼認為,翻轉學習的本質,不是如何使用微視頻,而是如何充分使用好課堂學習的時間,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進而創造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境。[1]由于慕課是一種無約束無監督的學習方式,學習的效果也主要取決于學習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這就造成思政課教師無法對學生課下的“慕課”學習進度和學習進行有效性監管,致使慕課教學過程變得不可控,因此,學習的效果也因人而異。對于那些渴望知識、自律性強的學生而言,這種教學設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對于那些管控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而言,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都只是被動的參與其中,對于老師讓觀看的慕課教學視頻內容,他們大多只是點開視頻而已,并沒有認真學習,不少人是一邊上其他課一邊刷慕課,學生的學習成效低,對慕課的認同感不強;而對于老師在慕課平臺上布置的作業,有可能通過復制、粘貼別的同學的答案或找同學代寫來完成。總之,他們通過種種途徑來應付老師在慕課平臺上布置的任務,對于這部分同學而言,平臺上的學習任務必將流于形式,各行其是,最終導致慕課平臺中的思政課學習只是一種“裝飾品”。有些大學生沉迷于“手機”,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面對面的精彩講授,也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那么人機交流又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呢?而且現在高校幾乎各門課程都在踐行慕課教學,學生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最終導致慕課教學流于形式化。
1.2 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不足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的核心任務是講透理論、以理服人,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準確解讀使內容變得更具說服力、感染力和引導力,真正喚起學生的共鳴,讓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們知道在慕課的教學實踐中,平臺上的“微視頻”“小測試”等資源基本上都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教學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知識的傳授上面,改革出現了過于重視方法和手段,忽略了思政課本質與性質的本末倒置的現象。思政課作為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戰場”,它與專業課相比,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課程,讓學習者“知不知”的問題,最重要的它還是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有一個讓學習者“信不信”的問題。[2]它肩負著一定的政治功能和道德作用,它不僅需要學生的自主感受與學習,更需要潛移默化的教育,必須是實打實的思想教育和言傳身教。
于傳統課堂而言,教學具有面對面的直接性特點,教師優于計算機的地方就是運用語言與學生直接面對面交流并在此過程中發散出自己的人格魅力,[3]而慕課則弱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慕課教學實踐中重學輕教,忽視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接受程度,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減少,由于師生之間面對面交流的嚴重缺失,教師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心理狀態,也無法及時向學生傳遞最新社會信息,自然就無法確保思政課教學的科學性和導向性,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作用。思政課旨在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在潛移默化中才能實現“入腦”與“入心”。
作為高校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其首要特點是“思想”。“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影響在意識領域是永遠不能被替代的,“學思政課、看思政事、信思政人”的信念……這些都是“慕課”所無法達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單純的知識課,我們不能簡單的將其知識化,更不能去思想化,而要強化其思想和價值引領。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知識的傳授就是為了讓學生形成了一種正確的思想政治品德認知,這種品德認知只有參與到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才能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品德行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才能可能發揮其價值引領作用。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政治”。人是社會人,也是政治人,每個人都持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只有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才能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增強大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又一重要特點是“理論課”。所以思政課老師要在回答深層次的重大理論問題上下功夫,做到以理服人。要注重課程的系統性、邏輯性,防止教學中可能出現的碎片化,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講深、講透、講清。總之,在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和建設中,要不忘初心,堅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和目標,保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正確方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1.3 教學內容完整性和系統性不夠
從學科分類上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門課程屬于人文社科類,其教材、教學內容以及課程設置都是由國家統一規定的,具有完整性和系統性。在思政課慕課教學中,其教學內容是根據教材每個章節的知識點,提煉出主要的問題制作成微視頻,每一段微視頻都著重解決一個問題。但教學內容的碎片化,使知識無法呈現系統性、全面性,使95后大學生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每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性,從而影響知識的重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是與時俱進的,必須與世情、國情、社情密切相關,其教材也在不斷地修訂,思政課的知識點和案例等更新速度較快,其內涵需要不斷豐富與完善,課程內容以及授課方式也需要隨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然而對于慕課來說,由于成本和精力所限,錄制好的微視頻在慕課平臺上循環使用,其內容是基本上不會變的,因此,其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平臺內容與思政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知識需求不匹配,無法適應思政課更新速度快的要求,而且思政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共性教學內容,很少依據學科和專業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2 走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慕課教學困境的有效路徑
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通知中規定:網絡教學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輔助手段,不得擠占課堂教學時數。基于此,“慕課”背景下的思政課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要結合院校實際,探索構建適合本院校實際的教學模式。
2.1 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有機結合
就目前中國教育的現狀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而言,我們首先要明晰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的定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占據主體地位,而慕課歸根到底只能起到輔助作用,線上教學不能等同于課堂教學,更不能取代課堂教學,無論何時都要“敬畏講臺”。具體來說,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及時的進行情感教育和價值引導;通過慕課平臺,充分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提升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我們要合理分配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的課時,明確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的任務。課前教師安排學生在線上完成預習任務,課堂教學中除了幫助學生梳理知識,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外,還要幫助學生解決在線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選擇合適的社會熱點問題組織討論等,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主動性,由此來實現教學任務的合理分工。
2.2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推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規定:“從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2個學分、從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現有學分中劃出1個學分,開展本專科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我國的教育歷來重視知行統一、理論聯系實際。為此思政課必須深化教學改革,探索構建“5+1”的“理論課堂+實踐課堂”的實踐教學模式。在思政課教學中,要想真正地使所學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必須通過社會實踐,鼓勵學生“以知踐行,以行促知”,在實踐課堂,教師根據理論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并結合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及學生關注的問題設計實踐主題,組織學生在假期實施主題實踐活動,有效解決當今大學生缺乏社會體驗和認知的問題,使學生對所學理論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終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讓學生充分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價值所在,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
2.3 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
從教學過程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十分看重課程的考核方式,因此創新成績構成比例,優化考核體系,對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有著積極的意義。為此,要創新多元化的教學評價理念,從評價考核的主體、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入手完善考核評價機制。首先完善評價考核的主體。要把教師評價、計算機自動評閱、學生自評以及學生互評充分地結合起來,不僅促進了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而且也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使考核方式更具科學性。其次,豐富評價考核手段。“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于一體、學習能力評價與創新能力評價于一體、理論知識水平評價與日常行為評價于一體、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于一體、權威評價與民主評價于一體的綜合評價原則”,[4]給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客觀公正的評價。(下轉第149頁)(上接第100頁)再次,要保證評價內容的全面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把這些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與行。評價內容要堅持多元化原則,以及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的知、情、意、信、行等共同納入評價范疇,充分保證評價內容的全面性,促進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真正體現評價的價值性。
總之,在“慕課”風行的今天,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其所隱含的諸多風險,理清“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傳統實體課堂還是虛擬的慕課教學,都不能偏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標與方向。
基金項目:2017“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慕課”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2017BKJGLX064;2017“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大學生“問題意識”匱乏研究》2017BKJGLX063
參考文獻
[1] 汪倩倩.慕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改革芻議[J].高教探索,2015(7):83-86.
[2] 陳豪.“慕課”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14(4):70-73.
[3] 蘇升乾,王溪.“慕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對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03-105.
[4] 錢翠玉.高校思政課“多元一體”學業綜合評價體系[J].教學研究,2016(0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