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輝
摘 要:鑒于數學學科嚴謹的理性和邏輯性,其一直是初中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科目。近年來,伴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新課程標準改革在初中教學階段的落實,如何對數學課堂教學弊端加以改善,進一步提高教學實際效果和效率成為廣大初中數學教師的研究方向。針對這一現狀,文章立足教學經驗,淺談問題導學法這種新型教學方法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教學設計,對其應用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導學法;教學設計;策略分析
問題導學法作為一種創新教學模式,其實施始終圍繞著教學活動中產生的問題而進行。在此模式下,教師的主要任務變“教”為“引”、變“教”為“導”,促使學生主動發現并提出問題、積極分析和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是初中數學教師按照科學的數學教育理論、數學教學原則和積累的數學教學經驗,圍繞新課標改革規定的數學教學目標而設計的一種可以根據實際條件和課堂容量控制和靈活操作的結構性流程。其在初中數學課堂的合理實施可以有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激發思維發散,提升學習效果,有不俗的實用價值。
一、 問題導學設置情景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熱情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要課堂任務可以概括為“教”,即圍繞既定教學目標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在其實踐過程中,很容易為了追求效率將教學活動簡化為單向的信息傳輸。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對于何種科目的教學來說,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探究意識都是難以長時間保持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時,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取問題到學法設置情景,將刻板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推動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的產生。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一知識點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在課堂上虛構如下情景:你的家里有一件三角形的木質工藝品(具體形狀未知),但其中一個邊損壞了,其余兩邊的長度分別是10cm、12cm,現在你需要去商店買木質材料修復工藝品,那么請問你至多和至少需要買多長的原材料?同時為學生提供邊長為10cm、12cm的教具和尺子,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操作擺放三角形探究問題答案。接下來,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由發言交流探究結果,再由教師經過教材內容的講解引出知識點“三角形是由同一平面上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組成的封閉圖形,其三邊關系為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最后,作為鞏固,讓學生思考:針對上述情景,如果只能購買到1.5cm的原材料,能夠修復這件工藝品嗎?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若兩條較短邊的和小于最長邊,則不能構成三角形的結論。
又如,在學習“平面坐標軸與坐標系”相關知識點時,初中數學教師可能會發現學生對于理論基礎理解相對迅速,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概念混淆、邏輯混亂的問題。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創設情景,開展課堂小游戲,將學生座位排布模擬為坐標系,確定原點和坐標軸,將其投影在PPT上。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抽簽的方式逐個確定坐標系中的具體點位,被點到的同學要及時起立,依次類推。這樣進行課堂游戲,可以結合圖像幫助學生結合班級具體座位明確坐標軸和坐標系的概念,增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彌補部分學生數學知識結構欠缺、數學想象能力不強的短處,發揮以學生需要為中心的問題情景導學法優勢,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
二、 問題導學設置梯度面向全體學生學習需求
不同的學生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會有不同的表現和需求,但在既往教學模式中,為了擴充課堂容量和教學內容,教師往往會結合大部分學生的水平需要開展教學,這就導致了處于兩極分化兩端的學生難以完美利用課堂時間,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習效率和課堂參與度的下降。而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課堂的引入可以對這種情況進行極大改善,在以問題為鑰匙進行串聯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班級不同學生的水平和學習需求設置一系列的梯度型問題進行導學,尊重學生的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難度各異的問題,在全面滿足學習需要的同時達到以點帶面,全面啟發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相關知識點時,學生們都明白各類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且對特殊三角形(等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計算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在題目實戰練習中,很多學生會忽視已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度數求其他的問題中分類討論的情況,針對這一知識薄弱點,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問題導學設計:問題1:有一等腰三角形,其頂角為70°,求兩底角度數;問題2:有一等腰三角形,其底角為70°,求頂角度數;問題3:有一等腰三角形,其頂角為70°,求兩底角度數;問題4:有一等腰三角形,其中一個內角為70°,求其余兩個內角度數;問題5:有一等腰三角形,其中一個內角為110°,求其余兩個內角度數;問題6:綜上,請學生展開聯想,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為m°,求另外兩個內角度數,m取值范圍是多少?什么情況下需要分類討論?什么情況下不需要?這樣進行一系列的問題串聯導學,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從單一情況到復雜情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確定內角性質及度數時,基本所有學生都能夠解題;涉及不定內角的情況時,中等層次的學生能夠思考所有情況;最后的綜合歸納主要針對高層次學生,通過個性問題推導出共性結論。
又例如,在學習“多邊形的內角和”這一章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摒棄傳統教學中教師講解公式然后由學生死記硬背的僵化模式,利用問題導學法結合教具及實際操作引導學生自行推斷結論。首先,教師為學生發放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六邊形、不規則多邊形、量角器等教具,接下來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進行內角和的測量,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問題1: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封閉圖形的內角和分別是多少?你是如何測量的?問題2:這些圖形的內角和與180°及邊的數量成什么樣關系?問題3:你能否結合上述問題推導出封閉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如此一來,教師既可以滿足各類學生的階梯型學習需要,又能夠促進學生達成對知識的內化,促使學生在動手實踐操作的過程中主動探究知識點相關內容,形成系統的數學思維邏輯,激發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探究數學規律的教學活動中。
三、 問題導學設置關聯培養舉一反三思維邏輯
初中數學教材內容中,很多問題和知識點都是承上啟下,相互關聯的。對于初中數學教師來說,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新的數學知識,更要引起學生已有數學思維邏輯的共鳴,將新的知識點納入現存數學邏輯思維基礎中去,通過對已掌握知識點的復習和引申,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而非僅僅將新舊知識分割孤立。問題導學對于這種新舊知識關聯教學大有益俾,初中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為什么”“依據什么”,促使學生構建數學思維體系,由“學會數學”變為“會學數學”。
例如,在學習“有理數的乘方”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聯立學生已具備的乘法計算知識進行問題設計。在課程開始時,教師為學生設置問題導學:通過課前預習,大家對有理數的乘方都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那么請學生舉出一個乘方的例子。接下來引導學生思考,乘方和乘法之間有什么關系?請學生結合之前的例子加以解釋說明。之后教師引入乘方的概念,結合課件講解教材內容,在進行基礎概念解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an這個乘方怎么讀?a代表什么?n代表什么?能不能把這個乘方轉化為乘法的書寫模式?再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思維發散,由上面的教學我們可以得知,乘方就是同一有理數的多次乘積,其本質就是乘法,那么它的計算是否也遵循乘法的相應規則?這樣進行問題導學,可以有效將有理數的乘法與乘方知識結合,在知識點間搭建數學思維的橋梁,促使學生用熟悉的知識點探究未知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啟迪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網絡構架。
四、 問題導學設置合作教學引起學生開放思考
初中數學問題中有很多問題的解法并不唯一,教師在面臨這些問題是要注意不要限制的學生的思維廣度,避免學生形成封閉的思維模式。針對這類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導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開放學生思維,為學生創造開放思考的場所和條件,促進學生小組內和組間交流合作,提升數學關鍵能力。
例如,針對例題“有兩個連續奇數,其乘積是323,求兩個數具體值是多少?”,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啟發學生思考,連續奇數的通式有哪幾種不同的寫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設置未知數、列式進行計算結果。接下來,讓學生進行組內討論,交流計算結果,看看自己和別的同學列式有無異同,如果有,差別在哪里。然后讓學生按組進行結果匯報,總結全班同學一共列出了幾種不同的算式,再由教師結合學生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查漏補缺:設x分別為較小奇數、任意自然數、較大奇數可以得出列式分別是x(x+2)=323;(2x-1)(2x+1)=323或(x-1)(x+1)=323;x-323/x=323,求得兩個值為17、19或-17、-19。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看看哪種方法計算更加簡便,這樣進行教學可以充分啟迪學生開發思考的廣度,避免學習的盲目性。
總而言之,問題導學法作為素質教育理念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結合的創新模式,能夠在保證教學實效的同時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更深、更廣思考,進而催生學生的數學邏輯核心素養和思維關鍵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用多種形式、多種難度階梯的問題開展導學教學,讓課堂教學更有溫度,更有活力。
參考文獻:
[1]林坤城.初中數學問題導學法的有效應用研究[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48):225.
[2]岳代穩.初中數學問題導學法的應用與教學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2018,340(6):128-129.
[3]宋明康.初中數學“問題導學法”教學模式的問題設置[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6(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