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會戈
摘要:制定學校發展規劃,是現代化學校建設的必由之路,學校通過制定學校發展規劃,可以厘清學校發展中的優勢與不足,從而確定學校文化走向,提煉學校教育教學理念,引領學校不斷發展,制定三至五年學校發展規劃,對學校意義重大。
關鍵詞:學校發展規劃 研究 實施
本文從學校發展規劃含義、意義、過程常識性知識等方面進行簡要闡述,對學校規劃操作性重點難點、文本的表達以及組織實施以物探三分校個案為例加以闡述。
一、學校發展規劃的內涵
學校發展規劃是指學校在一定的辦學理念指導下,根據國家和地區教育發展的戰略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未來三至五年發展過程中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和實施策略等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的規約和謀劃。它通過認真設計和全面實施學校改革與發展,強調校本管理的機制,提高社區參與度,并通過充分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和能動性,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目的。它是學校管理方式的一種,也是學校全體成員共同通過調研、分析、討論學校未來三至五年發展的方案,還是探索學校發展策略,改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管理行為。因此,制定學校未來發展規劃,是學校不斷提升教育質量、改進辦學方向的重要路徑。
二、學校發展規劃的意義
學校發展規劃其實就是一種手段,促進學校向更好的未來發展。制定一份既符合教育規律,又彰顯特色的學校發展規劃對學校具有重要意義。
1.分析學校存在問題,確定未來發展方向
制定規劃首先要從診斷和尋找問題入手,找到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規劃要立足于學校存在的問題進行制定。通過對學校現狀的分析,確定學校發展的方向。
2.確立辦學理念
每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都是經過學校多年辦學經驗積淀而形成的,會因本校環境、歷史、變遷而有所變化。辦學理念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也是學校各項工作遵從的原則。
3.提高管理的效率
學校規劃可以優化學校的教育管理,大大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學校發展規劃確立了學校發展的愿景和使命,通過制定學校的發展規劃,可以確定學校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全校所有教職人員、所有部門都要圍繞著這個核心開展工作。學校其他部門可以根據學校總體發展目標確立自己部門的具體發展目標進而制定相應的策略。學校規劃可以促進學校的目標管理,大大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
三、學校發展規劃
1.開展調研
制定學校規劃前必須對學校發展的關鍵要素進行調研,涉及學校管理、課程體系、德育工作、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
2.調研方法
(1)文獻法
分析學校的紙介文本《學校辦學理念》《學校發展歷史》《學校每年的工作計劃》《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規劃》等文件。
(2)問卷法
開展《學校管理研究調查問卷》《學校課程體系調查問卷》《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調查問卷》等問卷調查。
(3)訪談法
通過訪談了解、搜集全校不同人員對學校的文化建設、課程建設、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意見和看法。
3.調研分析
經過文獻的研究、調查問卷、訪談交流、現場觀察等多方面的分析。學校理念符合當前國家教育政策法規,管理民主規范,教育教學質量優秀,人際關系和諧,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各界認可程度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
(1)學校管理
學校教育理念,需要得到全體員工認可并在教育教學中得以貫徹實施。我校文化建設注重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但還需要提高與凝練。目前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比較完備,而且運行良好。但學校管理屬于傳統的管理方式,效率不高,可以采用扁平化管理。學校課程體系已初步建立,但系統性不夠,需要調整和設計。學校考評與績效獎體現了多勞多得,但還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學校各項工作總體安排計劃性強、合理、秩序良好。
(2)課程體系
通過調研分析,我校課程體系已初步建立,并對國家課程進行了一些變革,語文增加了語文主題叢書的閱讀,音樂、體育實施選課制;英語課加入了外教課程;實踐活動課開展了研學旅行課程、人生規劃課程等。目前,校本課程開發還有待加強,需要設置一些提高學生素養的課程,如《修身》《禮儀》《展能》等課程。
(3)德育工作
通過調研分析我校德育目標、德育管理、德育隊伍建設三方面,做到了目標清晰、管理到位、隊伍建設措施得當。但也存在德育管理全員參與度不夠、德育隊伍專業化不夠的問題,還需要進行班主任專業發展規劃。
(4)教師專業化發展情況
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制度健全,青藍工程、閱讀工程、名師工程為教師專業化成長提供了保障。但如果我校要建成保定一流、河北知名、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學校,教師隊伍現狀還遠遠達不到要求。因此,學校在近五年要下大力氣,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
對學校發展規劃以及其編制過程的理解,決定了學校發展規劃編制過程的思路和策略,進而決定著學校發展規劃的文本內容。
四、學校發展規劃個案展示
學校發展規劃一般包括指導思想、目標體系、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但每個學校背景、歷史、區域、文化等都有個性差異。每個學校在制定學校發展規劃時需要根據學校的特點制定出適合本校又充滿個性的規劃。物探三分校發展規劃分五個板塊:現狀分析、目標定位、重點項目與特色項目、實施步驟、保障措施。這里展示一部分內容共享。
1.學校現狀分析
辦學優勢:經過多年的探索與改革實踐,學校辦學理念和總體發展思路已經基本理清。學校文化以陶行知“生活教育”和“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指導,確定了每個人都很重要的核心理念,以打造一個有特色、有文化、有思想、有幸福感的品牌學校為總體目標。音體美學科實施選課制,初中數學、英語實施選課走班,中小學引進外教課,構建了多樣的初中、小學課程,形成了不同年齡段以讀書、英語、體育、藝術為特色的課程體系。實施青藍、讀書兩大工程為學校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學校圍繞學生發展八個一目標,開展了藝術節、讀書節、合唱節、運動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探尋、發現、感受、品味人生,度過幸福的學習時光。
問題剖析:學校特色逐漸凸顯,但“物探教育”的品牌需要不斷提升,在學校文化建設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物探教育”解釋性框架系統的頂層設計還需進一步系統化,在此頂層設計下的“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的文化課程支撐體系也需不斷完善。學校迫切需要建立較為完善的校內外品牌發展機制。
2.目標定位
辦學目標:未來五年,在物探三分校“快樂物探教育人,和諧好團隊”的美好愿景召喚下,我校將一如既往地貫徹“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的辦學理念,努力做好“有文化、有特色、有思想、幸福感品牌學校”。將學校打造成為一所“保定市名校,河北省優質學校,中國有影響力學校”。
學生培養總體目標:成為志存高遠、誠信善良、有責任感、懂得愛、富于創新、健康成長的淑女和君子。八個一目標:學會做一個規范的人,學會做一個有良好習慣的人,學會做一個學習素質高的人,學會一項勞動技能,學會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學會用英語日常用語交流,學會至少一項體育技能,學會至少一項音樂技能,學會至少一項美術技能。
教師總體目標: 成為責任心強、品質高尚、業務精湛、富有愛心、敬業奉獻、素質、高學識、能力多方位、研究高水平的名師。
3.學校扁平化管理研究與實踐
未來五年,我校將學習北京一線城市學校的管理模式,扁平化管理強調高效和高度的責任感,執行力強,實施學校精細管理,進一步提高學校管理效率,形成高質量、高效能、學習型現代學校管理,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小學部與初中部統一管理、統一部署、協調一致、共同發展、共同提高,真正成為一個整體。同時又有分工、按學部不同特色進行管理。學校形成級部主任負責制、學校機構協同制、領導班子服務制。形成管理兩層級,兩級商量處理。學校各職能處室負責服務,嘗試成立教師發展中心主要負責教師的服務、幫助,讓教師有更大發展。教師發展中心根據工作內容可分為,課程部主要負責學校課程的研發,服務對象是教師,與教師溝通架構課程及科研課題的建設。發展部主要負責教師培訓、青藍工程、專業發展、學校骨干教師評選、名師推薦等工作。事務部主要是教務處日常工作:招生、學籍、入學、轉學,常規檢查教案、作業、巡課等工作。學生發展中心主要負責學生的工作。德育部主要負責學生立德樹人,開展有意義德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常規部主要配合級部進行學生管理、宿舍管理、課間操管理、校服管理,同時進行班主任管理等,發展部主要負責學生音體美各種活動、研學旅行等活動。行政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學校辦公室和總務的工作,重點要有服務意識。勞資部主要負責工資、獎金各種資金的發放。黨群部負責黨、團、工會的工作。總務負責學校辦公用品、維修等工作。
六、學校發展規劃組織實施
1.組織實施
第一,統一學校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一種價值觀,強化學校核心價值觀“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具體分解:德才兼備德為先,智慧的啟迪與開發重于知識的傳授,教師的發展優于學生的發展,只有教師發展了,學生的發展才有可能,只看重分數的學校文化是畸形的,沒有分數的學校文化是空洞的,通過提升人的品質和生命的質量而獲得分數的學校才是令人向往的學校。
第二,構建全員參與的環境化生活德育模式。以德育文化建設為抓手,通過學科教學滲透、實踐活動課程來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拓寬德育實施渠道,建設德育隊伍,完善工作管理體系。
第三,教師隊伍建設。根據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不同要求,為每個職工量身定做個性化職業發展方案,打造一支師德高尚、結構合理、充滿智慧、富有愛心的教師隊伍。
2.保障措施
健全和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學校、家長、社區組成的學校發展規劃小組,對學校五年規劃具體實施實行監控、調整,對學校發展規劃階段性目標達成進行評估與驗收。
總之,學校發展規劃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校長管理學校的重要工具,是校長辦學理念轉化為實踐的橋梁,是全體師生的行動綱領。因此制定一個好的學校發展規劃,既要有理論的高度還要有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楚江亭.校長如何規劃學校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陳建華.中小學發展規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黃燦明.學校發展規劃個案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