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初中德育培養的基礎學科,也是糾正不良習慣、樹立健康觀念的重要課程。然而,通過作者在新疆支教的經歷和體驗中,發現大多數教師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如“手法運用不足”“主體發揮不充分”“學習意識淡薄”等,嚴重影響學生主體的健康成長。因此,本文作者結合實際情況,結合當地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特點,對如何加強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提升認知能力展開研究。
關鍵詞:初中教育;道德與法治;新疆支教;課堂教學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德育類學科,其教育內容偏向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方式、認知習慣等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發展觀念,增強學生的綜合實力。同時,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應注重當地的教育情況和學情變化,因地制宜,實現其德育滲透的目標。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和主體效益呢?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實際環境、具體學情、施教策略三個方面出發對此進行探究。
一、從實際出發,加強學生學習意識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貼近生活實際的德育學科,相較于傳統的言語講授,將生活中的點滴故事或實際案例引入其中,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加強學生的學習意識,更易于學生主體的認知與理解,還能使學生體會到道德與法治在日常生活重點的具體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素養。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以生活化的視角去展開講授,使學生更為真切、真實的感受知識,保證其德育的滲透效果和學習效益。如在八年級上冊“在社會中成長”的教學中,本節主要引導學生親近社會、服務社會,了解到社會對個人成長的具體作用,為使學生能夠更為積極的參與課堂活動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對此,我利用多媒體工具,將生活中的一些具體事例引入其中,如“狼孩的故事”“山村教師支月英的故事”“白芳禮老人的故事”“公益活動”等故事,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人與社會之間的重要性,并樹立謙讓、分享、助人等社會行為意識。同時,借助生活事例的引入和學習,不僅能使學生更為直觀的掌握課堂知識,還使學生在學習意識和價值導向方面得到加強。
二、從學情出發,滿足學生主體需求
眾所周知,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加強學生的主體培養,深入了解學生的主體需求,運用多樣化的組織形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打牢學生的認知基礎。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學情出發,及時把握學生的發展規律和學習情況,采取針對性、個性化的施教方法,保證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如在“遵守規則”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化問題,無法實現其共同發展的目標,對此,我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采取小組合作、問題探究的方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活動。同時,為保證各小組之間的學習效益和合作質量,我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配原則,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保持有效的互動關系和幫扶作用。此外,我還針對各組的學習情況,對其設立不同的探究問題,如“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自覺遵守規則?”“談一談社會規則的重要性”“你如何看待‘候車室大聲喧嘩、影響他人’一事?”等問題,以此提升學生整體的學習質量。
三、從策略出發,優化學生認知形式
對于正處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是非觀念,但在思考方式和認知形式方面存在不足。基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育特點,教師應從策略出發,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去引導、培養、優化學生的認知行為,幫助學生樹立理性、公正、和諧的價值觀念,這對學生的素質培養起到促進效果。同時,在策略的選用和實施過程中,教師還應考慮到學生的發展性和學習性,從而保證學生主體的健康成長。如在“預防犯罪”的教學中,本節是第五課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小節的內容,為使學生能夠準確判斷犯罪行為,對違法范圍行為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并增強法治觀念,對此,我采取話題討論的形式,將一些熱點話題引入其中,組織學生進行話題討論,如“打架行為是否違法?”“講義氣是否需要動手解決?”等話題。通過話題討論的方式,不僅能優化學生的認知形式,改善傳統的授教模式,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導向,使其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結合新疆當地的施教情況和區域文化,從學生的主體學情入手,采取多樣化、多元化的發展思路,不僅能加強學生的學習意識,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還使學生在認知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主體的全面、健康、有效的發展。同時,把握學生基礎,充分認清教育本質,及時了解學生的內在所需,給予學生更多、更大、更加自由的發展空間,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其主體發展的目標。此外,通過在新疆支教的工作,體會到教師責任、學生為本的重要性,希望廣大教師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秉承“孺子牛”的精神,不斷優化教學策略、創新課堂形式,為學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王月嫦.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35):52-53.
[2]韋有多,劉若楠.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途徑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7):58-59.
安徽省毫州市利辛縣西潘樓學區中心校 安徽 毫州?張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