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老子》“道”的哲學思想入手,解析“道”的哲學架構以及現實意義。并且就“自然”、“小國寡民”等論點與孟子及盧梭等的相關觀點進行比較,發現《老子》一書雖有時代局限性,但是其在對于世界認知、社會思考等方面具有不可置疑的先進性。
【關鍵詞】 《老子》;道;比較;孟子;盧梭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6-0036-02
在先秦古籍中,《老子》的思想體系最為特別。從對世界的認知入手, 以“道”為核心,建立起以實存的“道”為隱的脈絡,以規律的“道”和作為生活準則的“道”為顯的線索的哲學體系以及處事框架。企圖突破個我的界限,將個我從現實世界中脫拔出來,并為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規律找到一個理論根基,或者說是哲學根據,即為道。
一、實存意義的“道”
老子的宇宙觀認為宇宙的根源是一種動力。所以六章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是說一種實存的“道”。“道”雖然沒有固定的實體,可是它并非空有,它是不斷變化的,“周行而不殆”,它的本身的不斷變化,于是產生了天地萬物。
《老子》中有幾章提到了“道”是天地萬物創造的本源: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②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④
用“有”“無”來解釋“道”,是因為“道”“不見其形”,又能產生萬物。“道法自然”實際上是說,即使“道”這一最高范疇要生效或實現,也必須遵循事物自身。
從實存的“道”的角度出發,老子介紹了他的世界觀,有廣而大的事物,具體起來又細而微,主導著世界的發展,一切依照“自然”屬性推進。
二、規律性的“道”
不論是自然界還是老子所提及的“道”之“自然”,事物都有其變化發展的規律,老子用“反者道之動”來表達這一觀點。
這句話一般有兩個解釋:
(一)用作“相反”,表達相反對立
老子認為事物在相反對立狀態下形成: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且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相反對立的狀態經常相互轉化: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孟子 · 告子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不一樣的是,老子站在對立轉化的角度,落點在于要更好的把握尺度;孟子以說理的方式,表達要奮發圖強,不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
這兩種不一樣的解析角度與兩家思想的邏輯不同有關。在解釋“自然”與“性”的關系方面,孟子的“自然”觀念具有“私”的特點,這與老子有相通之處。孟子所說的良能、良知 ⑤是人天生的本領,老子所講的“自然”是一種先驗的存在,這是二者“私”的共性。作為先驗存在的“自然”,在孟子這里直接指向了“性”,并提出味、色、聲、嗅屬于“生物性自然”,仁、義、禮、智屬于“社會性自然”;同時,孟子認為“自然”之“性”是通過“心”來呈現的,這也就是孟子“即心言性”的論證思路。這一點也是老子所沒有提及的。
(二)用作“返回”,表達返本復初
這一點是說“道”的運動是循環的,循環是“道”所表達的一種規律。老子在第十六章寫到“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鼓勵我們“知常”,在“知常”的前提下萬物都要回歸本根,即虛靜。在仔細分析老子關于“虛”“靜”的描述,可以看到這兩者皆具針對性:老子用“上德若谷”來表揚心境上達到“虛懷若谷”境界的人,這是對個人的要求;再結合老子著重在政治方面立論談“靜”,如“清靜為天下正” ⑥,“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⑦等,我們可以把“虛”“靜”理解成,這是對于上位者的政治指南以及上位者本身的素質要求。
考慮到《老子》成書的背景,老子在此批評的是在民權不發達時代,有權利操控一國事務卻沒有足夠能力承擔責任的少數貴族群體。
在這樣的情況下,第八十章提出了“小國寡民”的理想化的民間生活情景。“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道家并不反對物質的進步,然而在結構并不合理的社會中,物質的發達并不會提高民眾的幸福感。于是有了返“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初”。
“初”是事物最開始的“自然”狀態,在老子所經歷的發展中,“小國寡民”式的知其文明、守其素樸的烏托邦的小村落即為初始,不存在上位者對于民眾的盤剝。關于社會主權與主權者、國家與公民關系的解讀,盧梭在幾個世紀之后的《社會契約論》中有了具體的理想化社會模式。
在比較老子與盧梭對理想社會的表述時,我們發現,在社會混亂的定量下,由于思維模式不同進而出現了對社會構想的分歧。首先,老子以村落作為社會單位;盧梭以家庭作為社會單位。其次,關于管理者的權利。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也就是說少數集體管理其中的少數民眾;盧梭主張每個小的社會單位保留個性,在集體中即在保留獨立屬性的基礎上受到保護。這與兩個大陸板塊在組建社會之初采用的體制有關:東方社會自由聚居,土地是控制民眾的主要手段;西方社會的奴隸制從開始就具有強烈的私人所屬的性質,當然,矛盾也更為尖銳,所以直到資本社會國家體制形成時仍有種族矛盾,且以種族為單位而非以國家為單位兼并。
老子用“小國寡民”的希望,來解釋返本復初。其實這與“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內涵類似,也與落葉歸根,春來再生是一樣的。區別在于,老子對于看起來相似的事物簡單歸類于“初”,并定義屬性為“虛靜”。但實際上,在看不見的地方一切都在變化,當然,這也可以用老子“道”在不斷運動,很好的解釋。
三、生活準則的“道”
在形而上的“道”與規律性的“道”落實到現實現象界就成為了生活準則的“道”。作為行為的指標,成為人類的生活方式與處事方式。形而上的“道”,落實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稱它為“德”。也就是說“道”是指未經滲入一絲一毫人為的自然狀態,“德”是指參與了人為的因素而仍然返回到自然的狀態。這與儒家的“德”觀有所不同,以孟子為例,孟子關于“德”有“德之自然”的觀點,孟子更希望“生”得“中禮”,“成”得“合德”。否則“舍生而取義” ⑧。
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致虛守靜,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柔弱,不爭,居下,取后,慈,儉樸等觀念都是“德”的基本特性與精神。
自然無為的意思是指順應事物自身的狀況去自由發展,而不以外在的強制力量去約束。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中提出這樣的觀點:“《老子》全書之旨,可以兩言括之:(一)曰治國于無為,(一)曰求勝敵當以卑弱自處而已。” ⑨這樣的觀點就是“德”在正式生活中的運用。“無為”思想是充分自由的思想,老子認為統治階層的自我膨脹,威脅了民眾的自由與安寧,因而提出“無為”,以圖消解統治者的強制性與干預性。至于勝敵以卑弱,是建立于循環發展的規律之上,認為盛后繼以衰,強后必流于弱。這與《周易》的太極卦圖相同,彼此對立轉化,相克相生。
四、總結
老子“道”的預設破除了神造說,《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提出,在這一解釋下,古代原始宗教的殘渣滌蕩的一干二凈,中國才出現了由合理思維所構成的形而上的宇宙論。在“道”落實在生活中成為的“德”的特性,輔以對立轉化規律,抱虛守靜為途徑,目的是減損人類占有的沖動。這一點上看,老子具有積極救世的情懷。
老子作為中國哲學的里程碑式人物,有著完整的哲學架構以及適配的邏輯,作為早期的認知具有很大的突破性,在解讀宇宙,解讀社會中有獨特的見解,不同于儒家明晃晃的積極入世以展抱負的指導思想,老子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用短短文字將為人、為政、治國的要求,甚至社會體制與生活樣式都做了介紹并適當的做出例證。這些語言中又能析出如“虛懷若谷”之類精華的成語,《老子》一書當之無愧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
注釋:
①《老子 · 第一章》。
②《老子 · 第四章》。
③《老子 · 第四十章》。
④《老子 · 第四十二章》。
⑤《孟子 · 盡心上》。
⑥《老子 · 第四十五章》。
⑦《老子 · 三十七章》。
⑧《孟子 · 告子上》。
⑨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岳麓書社,2010年版,第228頁。
參考文獻:
[1]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M].長沙:岳麓書社,2010.
[2]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M].北京:三聯書店,2009.
[4]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8.
[5]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6]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7]張恒.另一種自然之道——儒家哲學“德性自然”發微[J].煙臺大學學報,2019.
作者簡介:
宋博,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南寧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獻、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