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零陵漁鼓由于反映了當時社會底層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生活狀態,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以及思想道德背景,所以有著非常高的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價值和人類學、社會學以及民俗學等學術價值。再加之零陵漁鼓通過有機融合戲曲腔、小調、漁鼓腔等形成了自己多元的唱腔,從而使得其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為了更好地保護與利用好零陵漁鼓,本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就其保護與利用展開探討研究,并提出具體的保護與利用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零陵漁鼓;保護;利用
【中圖分類號】J82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5-0064-02
基金項目: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科研成果(項目編號18C1077)。
作為湖南省傳統戲曲劇種之一,零陵漁鼓屬于湘南漁鼓其中一個流派。零陵漁鼓由于演唱方式多樣、演唱內容豐富等優勢,從而受到了當時當地群眾的深切喜愛。伴隨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喪失了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而逐漸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所以和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文簡稱非遺)一樣,零陵漁鼓如今也面臨著失傳的威脅,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損失。因此在非遺視野下研究分析零陵漁鼓的保護與利用對策具有尤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零陵漁鼓及其發展現狀
(一)零陵漁鼓介紹。漁鼓既是伴奏樂器名,又是藝術稱謂。湖南永州獨特的人文環境和自然條件,在過去為零陵漁鼓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誕生于明末時期的零陵漁鼓流布于湖南永州以及周邊地區,是永州境內全部漁鼓的統稱。零陵漁鼓有三種基本表現形式:一是說、唱、表演結合;二是說唱結合;三是僅有唱。始終以地方語音為基礎是零陵漁鼓的語言特色,其唱腔在最開始的時候是一種單曲體,反復演唱一種曲調,發展至后來通過有機融合戲曲腔、小調、漁鼓腔等形成了自己多元的唱腔。隨著人物性格的不同以及曲目情節的發展變化,唱腔也隨之產生變化,其旋律升騰跌宕,尤其是行腔非常具有跳躍性,至高腔部分的時候,演唱者會使用真假聲結合或者假嗓,在其他漁鼓中這種技巧的運用是比較少見的,也使得零陵漁鼓有著特有的藝術價值。
(二)零陵漁鼓發展現狀。誕生于明末時期的零陵漁鼓到了清朝發展至了鼎盛階段,隨后到了近代以后,僅有少數幾個零陵漁鼓藝人存留了下來,但是就是這少數幾個零陵漁鼓藝人在“文革”中卻受到了批斗從而產生了心理陰影,對零陵漁鼓徹底失去了信心,從而不愿意將零陵漁鼓傳授給后人。“文革”后零陵漁鼓幸存的也是僅有的傳承人是唐天寶老先生,其他會唱上幾句的老人年齡達到了65歲以上,伴隨年齡的不斷增加,身體素質卻不斷下降,并不上心零陵漁鼓的保護與傳承。再加之在如今這個時代背景下,質樸和古老的漁鼓唱腔顯得如此格格不入,不再被人們所喜愛,對于缺少市場需求的零陵漁鼓而言,現有的零陵漁鼓藝人也沒有信念和信心可以將其搞好。如今零陵漁鼓正以驚人的速度淡出人們的視野,可謂是已經走到了徹底失傳的邊緣,這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損失,積極采取有效對策措施來保護和利用好零陵漁鼓勢在必行。
二、非遺視野下零陵漁鼓的保護對策
(一)健全法制,依法保護。在非遺的保護方面,我國目前還沒有正式出臺相關法律,從而使得永州的零陵漁鼓目前的保護工作還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況。再加之零陵漁鼓原本就具有無法確定其所有權主體的情況,而在零陵漁鼓的保護中,傳承人是整個保護工作的關鍵所在,但是在相關政策及文件中對于這方面并沒有什么明確的規定,無法有效保障零陵漁鼓傳承人的相關權益,自然難以將零陵漁鼓傳承人參與零陵漁鼓的保護與利用的積極性有效調動起來。由此可見,除了建議國家應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來規范非遺的保護工作開展之外,永州也應該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出臺本地區的零陵漁鼓保護實施細則、規章,讓永州零陵漁鼓保護工作自此擺脫無法無規可依的局面。比如為了更好地保護好非遺項目,福州市市人大常委會會議的初審和二審中,委員們就如何活化非遺項目、推進“非遺進古厝”、破解非遺社會化傳承難題、對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抓緊立法保護等提出了意見建議。并于2020年7月向社會公開征求各界對《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草案修改二稿)》的意見。
(二)專家指導,科學保護。零陵漁鼓保護工作的開展離不開專家的指導,需要在專家指導下實施科學保護,才能夠更好地確保零陵漁鼓的保護效果,促進零陵漁鼓在保護中實現創新和發展。為了更好地推進非遺保護工作,目前許多城市都成立了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在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眾多委員的科學指導下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大大提高了非遺保護工作成效。比如早在2017年,洛陽市就通過成立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邀請了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參與到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中來擔任委員,這些委員主要負責洛陽市非遺項目保護傳承方案的論證及指導、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的評審、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的推薦、非遺保護規劃的論證等工作。廊坊市也于2019年成立了廊坊市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邀請了民間文學類、傳統音樂類、傳統舞蹈類、傳統戲劇類、曲藝類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擔任委員,指導非遺保護工作。為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事,讓零陵漁鼓在提高中保護,因此建議永州市應積極學習其他地區的先進做法,組織成立零陵漁鼓保護專家委員會,指導零陵漁鼓保護工作的開展,為零陵漁鼓保護工作保駕護航,開零陵漁鼓保護工作新局面,助推零陵漁鼓乘風破浪,高歌而行。
(三)重人傳承,繼續發展。首先,建議政府應提供優惠政策和條件,提高零陵漁鼓傳承人的榮譽感和社會地位,在摸清零陵漁鼓傳承人現狀的基礎上,提高零陵漁鼓傳承人補貼標準,擴大補貼覆蓋范圍,資助零陵漁鼓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對于生活上存在困難的零陵漁鼓傳承人也要及時給予一定的幫助和照顧。而對于自愿學習零陵漁鼓和傳承零陵漁鼓的人員也應當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和生活補貼,創造良好的零陵漁鼓學習氛圍,吸引更多人員前來學習零陵漁鼓。其次,建議應對零陵漁鼓傳承人進行非遺領域的相關文化內涵培訓,引導其對提高對零陵漁鼓的認識并實現理論升華,幫助其實現傳承理念和思路的更新,增強其對零陵漁鼓傳承與發展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最后,建議加強與職業類學校、高校等的合作力度,創立零陵漁鼓課程,進行零陵漁鼓的專業化人才培養。提高零陵漁鼓藝人的收入,吸引更多年輕人在學校學習零陵漁鼓,激發他們參與零陵漁鼓傳承的動力。比如在韓國對于非遺傳承人會直接提供養老和醫療保險,解決非遺傳承人的后顧之憂,使其能夠將主要精力用于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上面。而對于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日本甚至會授予“人間國寶”這樣的稱號,以彰顯非遺傳承人的社會地位。這些都是永州政府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四)經費支持,全力保障。零陵漁鼓各類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保存以及保護活動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都是需要必要的資金才能夠進行下去。因此針對零陵漁鼓保護工作政府應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全力給予相應保障。比如在地區年度財政經費預算中考慮到零陵漁鼓保護資金,并出臺相關制度確保資金能夠真正用于零陵漁鼓保護工作上面。同時還可以考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和吸引其他社會組織參與到零陵漁鼓保護工作中來,推進零陵漁鼓保護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嚴格貫徹落實相關文化經濟扶持政策,貫徹國家、省支持文化改革發展的相關優惠政策及措施,以及探索風險投資運行機制的建立,吸引和鼓勵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參與到零陵漁鼓保護工作中來,最終形成以政府投入為輔,民間力量廣泛參與為主的零陵漁鼓保護工作開展經費支持機制,全力保障零陵漁鼓保護工作。
三、非遺視野下零陵漁鼓的開發利用對策
(一)繁榮文化,打造品牌,強化申遺,擴大影響。一是應深入廣大農村地區,開展零陵漁鼓普查,尋找線索,挖掘資源,通過盡可能搜集整理零陵漁鼓相關資料,對現有的零陵漁鼓資料進行補充、修改、整理和總結,強化申遺,并將所有零陵漁鼓文字資料、視頻資料等錄入《永州市非物資文化遺產檔案庫》,為零陵漁鼓的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對零陵漁鼓進行加工整理,形成相應的符號、文本,通過各種數字化平臺進行宣傳,打造零陵漁鼓品牌,擴大零陵漁鼓的影響,使零陵漁鼓得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傳播。比如可以建立零陵漁鼓微信公眾號,后臺數據中存儲零陵漁鼓相關資料,使想要了解零陵漁鼓和學習零陵漁鼓的人通過關注微信公眾號就能夠了解到零陵漁鼓相關信息以及通過怎樣的途徑可以學習零陵漁鼓。還可以搭建零陵漁鼓微社區,吸引更多零陵漁鼓藝人和愛好者等共同參與進來,就零陵漁鼓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進行交流溝通,集眾人之智,更好地推動零陵漁鼓保護和開發利用事業的發展。
(二)整合資源,發展旅游,培育產業,發展經濟。城市旅游是整個旅游產業的重要增長點,在國家目前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的大環境下,永州市可利用零陵漁鼓這一地方特色非遺,通過對各個方面資源的整合,將零陵漁鼓有機地融合進游、購、娛、食、住、行等環節,打造一批具有地域鮮明特色、高創新性,集紀念性、實用性、藝術性等功能為一體的,擁有一定市場開拓價值的零陵漁鼓旅游產品,使零陵漁鼓成為永州旅游線路中別具一格的特色內容,來更好地滿足前來永州旅游的游客的個性化消費體驗需求,形成“零陵漁鼓+旅游”的產業模式,既發展了經濟,又實現了對零陵漁鼓的更好的保護與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劉蓓.零陵漁鼓的發展歷程與傳承現狀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06):1-2.
[2]劉蓓.讓非遺之花在地區綻放——淺談湖南零陵漁鼓的傳承策略[J].中國民族博覽,2020,(04):28-29.
[3]譚雅鈺.零陵漁鼓的傳播現狀調查及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3):15-16.
[4]徐曙紅.繼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保護與利用[J].大眾文藝,2019,(22):3-4.
[5]黃耀斌.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5):169-170.
[6]黃永林.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文化遺產,2015,(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