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禮梅
【摘 ? ?要】小學英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要以核心素養教學追求為基本前提,核心素養下的學習能力培養側重語言、思維和文化三方面。在學習能力的發展中構建優質的小學英語教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英語 ?核心素養 ?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8.025
《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素質教育下,我們的教學理念是要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突出學生的主體能力,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性,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1]。這與當前新課改之后,對學生核心素養建設的要求不謀而合。核心素養下,小學英語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文化品格和學習的能力。
在語言方面,要力求學生通過英語語言來理解和表達自己;思維方面,核心素養下,學生要具備運用英語進行思維活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文化品格方面,要求學生初步理解文化差異,形成科學的文化觀,尊重不同的文化。學習能力方面,要具備獲得和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v觀核心素養下,小學英語教學的能力培養方向,四者之中,學習能力是關鍵,也是其他能力發展的基礎。因此,筆者認為,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英語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忽視語言、思維和文化三方面的能力建構。一線教師在教學中理應把三者的素養提升與學習能力并駕齊驅,融合為一體,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核心素養下的英語教學改革[2]。
首先,教師要善于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促進英語思維的積極活躍。情境的創設可以為英語課堂教學營造豐富多樣的學習氛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工具手段,結合英語學科的實踐性,創設多種不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課堂學習積極性,營造濃厚的學習環境。
第一,教師要善于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現在的小學生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熟悉且富有興趣。英語學科由于學習內容的開放性、語言的廣闊性,允許教師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教學的發揮空間很大,教師可以利用相關圖片或者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創設虛擬的仿真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言理解上更加容易,同時,新型的教學手段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隨著圖片和教學資源的轉換,學生的思維逐步深入,具有邏輯性,加深理解。同時,豐富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輕松積極的學習氛圍,打消小學生羞于表達的顧慮,在課上積極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逐步實現語言能力的提高。第二,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手段,也是來源于生活的一門藝術。雖然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使用英語語言的現象比較少,但是語言歸根結底來自于生活。因此,當語言和生活聯系起來,回歸生活的時候,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情境設計就更加豐富多彩、趣味無窮了。因此,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在英語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更加愿意自主積極運用生活積累來學習新的知識,同時也樹立英語與生活不可分割的意識,學會把英語語言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增強自主運用語言表達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在學習飲食類單詞和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情境教學中,先為學生展示西方的廚房設置和物品,再讓學生結合自己家中的飲食,對了解的內容進行小組內的交流介紹,學生的參與感非常強,還會在回到家中之后,自覺回憶英語課堂所學,提高無意識的自主學習,增強英語學習興趣。
其次,組織英語學習的交流活動,在實際應用中,讓學生的英語思維和語言交流能力得到訓練提升。語言本身就具有雙向性,要在交流互動中才能實現真正的語言學習價值。傳統小學英語教學側重課堂的重復訓練,記憶默寫單詞句式等,雖然也能起到一定的基礎理解作用,但是學生在實際的交流中能力明顯弱化,不利于核心素養下,學生英語思維能力的迅速發展,阻礙學生語言運用實踐能力的提升。
第一,課堂上,教師要多設計教學互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個體差異性,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實際的互動中有所收獲。活躍課堂學習氛圍,豐富課堂學習的形式,讓學生的思維積極運轉起來。例如,在學習行走路線表述的時候,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互動,學生繪制校園的路線,老師作答;教師選擇路線,學生進行英語表述。教師的參與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互動熱情,并且,教師在用英語表達的時候,學生也會跟著學習,捋順思維,強化良好的思維習慣。
第二,除卻課堂上的教學活動,還要積極組織課下以英語為核心的課外活動,可以和其他學科或者活動融合起來,也可以組建英語小話劇社等,豐富課外英語活動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充分的個性化自主發展。
最后,核心素養下的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注意文化差異的融入。教師要通過創新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英語學習意識,拓寬其學科視野,以此更新小學生英語學習思維,提高語言理解與運用的能力。成功掌握一門語言,并不只是記憶其基本的詞匯、語法、句式,還要對語言背后的文化有基本認知,這樣在學習和理解的時候會更加深刻,在實踐應用的時候不會出現誤用現象。小學生也要初步具備一定的英語文化品格,了解各國文化差異,對西方的文化形成客觀科學的認知。
第一,現在我們很多的文化節日實際上已經受到西方文化很大的影響,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導學生對這種文化現象進行評價。進而考慮到文化對于語言的影響,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循序漸進對學生進行熏陶教育,不需要開設文化學習專題,把文化的教學滲透到日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健康的文化品格。例如,在學習西方圣誕節相關的知識時,圣誕節的來源以及背后具有的西方文化精神、民族特點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納入小學英語課堂,拓展學生的文化積累,對語言背后的文化現象有更多的認知,從而增強英語學習的獨特思維能力。第二,盡可能組織學生參加實際的文化交流活動,學校發揮本地教學資源,與社會相關對外交流部門協會配合,組織小學生文化語言交流會,在真實的社會參與中,強化學生的文化思維品格,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同時能夠在英語的交流中,產生中華民族文化自豪感,豐富學生的整體學習素養。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核心素養的建構下完成的。如果單純只是注重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那么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不完整的。筆者認為,小學英語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階段性特征,結合學生的具體基礎情況,在思維、文化和語言和學習能力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訓練。
參考文獻
[1]王敏.小學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14).
[2]任麗麗.小學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中華少年.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