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軍
【摘 ? ?要】自主探究是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一種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以教師為輔助引導的教學模式,發揮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也是一次打破了傳統教學桎梏的教學嘗試。如今,初中語文教學也正走在教育改革的前端,自主探究學習模式更是走入了課堂,成為了教師實施教育的主要手段。
【關鍵詞】初中語文 ?自主學習能力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8.155
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被大家廣泛的關注和認可,然而師生互動依然被限制在了“傳授——接受”的模式之內,滿堂灌依然充斥著我們的課堂,“高投入低產出”仍然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現象,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提高我們的課堂學習效率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努力探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利于促進我們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一、鼓勵自發收集資料,鍛煉學生信息分析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里,教師為了在規定的時間之內講完繁重的教學內容,經常會直接講授課文重點,讓學生快速的了解知識點。但是這會使得學生沒有自主思考的機會,學生的自己學習的能力得不到鍛煉。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鍛煉,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們在課堂開始之前進行獨立的思考,通過各種方法收集與下堂課所要講述的知識點有關的資料。學生之間可以在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過程之中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學習,相互探討所收集到的資料中不懂的地方,還可以相互交流收集資料的經驗。例如,在講授《列夫·托爾斯泰》這一篇文章的時候,初中語文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提前去搜集相關資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查閱或者書本等渠道獲取與列夫·托爾斯泰相關的資料,了解他的基礎信息。讓學生去了解托爾斯泰的生平經歷,還有他的基本信息以及文學成就等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知道列夫·托爾斯泰的生平成就與經歷之后,就會對他有一些初步的印象,對他產生某些情感,這就更有利于學習《列夫·托爾斯泰》這一篇文章。教師在上課前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在全班同學的面前進行分享,讓所有學生都對托爾斯泰有更多的了解。學生在對托爾斯泰有了基礎的認識之后,再學習這篇課文,就會有更深刻的印象,更能夠感受到這篇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新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地發展,而終生學習的愿望是人不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成功的教育,就應該是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只有那些喚起學生學習探究欲、驚訝感的教學,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所以教師要放開手腳,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要善于創設各種機會,幫助學生去發現和去探索知識的奧秘,用心去營造一種學習氛圍,充分培植學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從而讓學生以活躍、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狀態去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學習給學生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自主學習的魅力、成功的體驗,這也是初中語文虛擬情境教學的創設原則。如教學《皇帝的新裝》時,讓學生閱讀了故事以后,我說:“大家看怎樣學習這一篇課文?”“來表演嘛!”沒想到有個學生大聲說,“怎么演?”同學們到來了興致了,有分角色自說自演,有一個人用不同的聲音演,還有一人讀另一個人演……我看這個也不失一種語文學習呀,就同意了。沒想到這節課很成功,同學的參與熱情很高,表演很投入,更沒有想到的是,出現了中外兩個版本的表演形式。
三、營造愉悅氛圍,誘發學生探究動機
相信提起學習,大部分學生的態度都是抵觸的,只有較少一部分學生有著較強的求知欲,是在積極自主的態度下學習的。那么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地開展自主探究,并使全體學生都積極的參與其中呢?這就需要把握好初中學生的性格、心理、行為特點。初中生的可塑性較強,他們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感染,這一點在學習當中也是一樣。如身處濃厚的學習氛圍之中,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自然會被調動起來,此時教師再給予一定的寬松空間,那么探究的動力就將進一步增強。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改變傳統在課堂上向學生施壓的慣例,改變自我教學的習慣和態度,營造出開放、愉悅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自主探究及學習動機被誘發,方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在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時,這門課不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在小組內進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小組完成課文。然后讓每組選出代表到講臺上來講解。這種教學活動沒有灌輸,沒有對教師的嚴格控制,而是一個開放活躍的教學環境,是學生自己的舞臺,這激發了全體學生參與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積極收集相關信息,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共同智力。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小組同學之間的討論非常激烈,同學代表的講解也非常精彩。這樣才能真正地挖掘出全體學生的主體,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點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四、自我評價以及反饋
進行自我評價是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側面表現,所以在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及時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做出客觀的反饋,因為在教學工作中是否有反饋會影響教學的效果。通過教師的反饋,學生會知道自己在自主學習這方面的不足,然后優化自己的學習目標。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自己對學生的反饋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運用自己掌握的學習策略。在我國實行的新課改中,還明確的規劃了教學評價的標準,教學評價應當注重學生興趣方面的激發,進而提高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當有一個有效的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可以全面的發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總而言之,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而且要促進學生終身學習意識的培養,在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借著素質教育的東風,積極創新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真正地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與內涵,努力為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豐銳.賞識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48):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