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嬋
【摘 ? ?要】在當今新的教育形勢下,父母和學校教育不再側重于成績,而是更加注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從小學漢語的角度出發,在核心素養的要求下,我們更加注重學生的語言建設和使用、思維發展與完善、文化底蘊與發展、審美欣賞與創造力。簡而言之,漢語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漢語中實現具體價值的綜合能力,也反映了學生運用漢語的能力和漢語教學效果的體現。在此基礎上,本文重點研究了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8.160
素質教育反映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學科必須專注于培養學生的中文核心素養。作為小學學生成長過程的基石,及早培養他們的核心語言素養更為重要。因此,了解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現狀,將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培養未來社會的高素質人才,有利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多維度解析
第一,語言建構與運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其他維度的基礎,語言作為載體,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第二,思維發展與提升。小學階段的語文思維主要包括語文遷移思維、語文分析思維、語文常規思維;第三,文化傳承與發展。小學語文的重點在于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注入學生心中,一方面使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不斷傳承,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培養深厚的文化底蘊,加深其對文字、文學的理解;第四,審美鑒賞與創造。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對不同文學作品所帶來的不同情感體驗進行甄別,在甄別過程中加強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
二、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創新途徑
(一)轉變課堂主體,倡導自主學習
語文課堂中的核心素養培養,最終是要落實于小學生本身,而從以往語文課堂學生被動吸收的狀況來看,核心素養培養無從談起,為此,深化語文課堂學生核心素養,首要任務為轉變課堂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此,可從下述兩個方面進行:
第一,養成自主學習意識。活潑、好動是小學生所處年齡段的天性之一,而相對枯燥的語文課堂則顯然與其天性相悖,故而較多小學生都不具備自主學習的意識,這也是阻礙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關鍵所在。對此,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手段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比如說,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可以提前提出疑問,讓學生周圍同學組成小組,自行討論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老師也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故意露出“破綻”,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對多提問的學生要提出表揚,在全班營造積極學習語文的氛圍。
第二,營造自主學習環境。除了需要通過一定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之外,教師還應營造一個和諧的自主學習環境。“孟母三遷”的根本目的在于母親要為孟子尋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可見環境對于學習的重要性。只有當學生處于自主學習的環境中時,其才能更好的靜心,也才能更好地對學習內容進行理解。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則主要應從問題出發,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等等。
(二)打造課堂情境,提升學生鑒賞能力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下,應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學科的特點是既具備工具性,又具備人文性。學生的審美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人生觀,所以通過語文教學,在課堂中創建審美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促使學生心靈受到更好的塑造。
例如在講解“山居秋暝”這首古詩時,詩中通過“明月”、“清泉”、“松間”等景物意象,描繪出景物的特點。經過教師的講解,學生腦海中就會形成皎潔的明月掛在空中,萬物處于沉寂的狀態,只有松樹間的溪水在流淌。通過對詩中內容的分析,學生對自然景物展現出的寧靜之感有更直觀的體會,從而領悟詩人描述自然環境的寧靜之美。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可將美好事物記錄在腦海當中,經過時間的沉淀,形成對美好事物全新的認識,利用自己的語言將其應用到實際學習當中。通過課堂情境的創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鍛煉學生創造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轉變課堂模式,構建開放課堂
當今語文核心素養與傳統語文教學的目的存在本質差異,強調的是學生對于語文內容的具體實踐以及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教室之中,教師應對已有條件進行最大化利用。如在教學魯迅的文章時,不免要涉及魯迅的生平及其生活的年代背景。對此,身處紹興的學校則可組織學生至魯迅故居進行參觀,通過實地考察、探索,再結合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學生對魯迅的認識不斷增加,對文章內容、內涵的理解自然也就更加深刻。在這種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才能真正具備語文核心素養。
(四)提升課堂深度,發展思維能力
從核心素養視角下展開小學語文教學,可將文章作為載體,以互動交流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散思維,從而形成自己觀點,掌握文章表達內涵,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例如在講解“美麗小興安嶺”這一課程內容時,可為學生設計如下教學目標:第一,流利朗讀文章,正確掌握字詞讀音;第二,掌握各個段落主要內容,知曉小興安嶺的四季變化以及具有哪些豐富的物產;第三,了解景物的特點,掌握作者主要表達的情感。通過為學生設計循序漸進的學習目標,可培養學生思維,提高聯想能力。教學時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互動交流,表達自己觀點,同時聆聽他人想法,在討論的過程中掌握更多思考問題的思路。針對學生討論過程遇到的問題,教師可適當進行點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差異特點,形成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通過課文載體,逐漸培養學生思維,提高閱讀分析和鑒賞能力,進而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完成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三、結語
從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小學生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都具有積極的價值。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小學語文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使用能力和發展他們的創造力思維,這要求我們在改變課堂中心的同時創新教學策略和模型,這也需要通過課堂教學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毛海燕.聚焦核心素養構建高效課堂[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2):21-23.
[2]林愛珠.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智慧課堂閱讀教學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2):24-26.
[3]周麗娜.小學語文如何針對核心素養教學[J].中國農村教育,2018(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