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國
【摘 ? ?要】獨立思考能力是自主學習的基礎,對于學生長遠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此階段的學生,在學習上依賴心理比較重。因此,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達不到此階段的學習要求。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必不可少。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過程 ?獨立思考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8.192
在教學中,很多教師懼怕學生不能透徹的理解知識,恨不得自己將知識磨細了然后喂給學生。這種模式下,學生只能一遍一遍地復制教師腦海里的知識。在遇到新的問題時,往往就喪失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作為基礎教育階段,正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良好時機。那么,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哪些方法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呢?
一、激趣學習,誘導思考
興趣是讓學生熱愛學習的根本。不難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數學學習都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然而教師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抽象的知識講解,都讓許多學生知難而退。慢慢對數學學習感到疲倦和麻木。更不要說讓學生能夠有自己的思考。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給學生制造在學習過程中的“驚喜”,要讓他們意識到數學知識是多么繽紛有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讓他們感受到,課堂的時間不是限制他們自由,強迫他們學習的時候,而是能夠帶他們去探索神奇的數學世界,收獲有趣而有用知識的歡樂之旅。
很多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候,基本是都是通過舊知導入新知。導入的方式有許多,如創設情趣導入、故事導入、圖片導入、活動導入等等。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變化。不同的方式,都要牢牢鎖住學生的吸引力,讓他們對于新的問題產生一探究竟的迫切心理。教師則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注重思維的培養,最終達到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目的。例如,較為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在一個籠子里,有六個頭,十六條腿。教師既可以用角色扮演法來引導學生,讓一些學生來扮演“雞”,另一些學生扮演“兔”,然后用假設法,分別假設出全是兔子,然后發現腿的數量多了,說明應該至少有一只雞,繼續依次類推,最終算出正確答案。當然,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用畫圖的形式,來推算答案。在無形之中,學生又獲得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此過程中,收獲了獨立思考的樂趣。
二、以問啟思
課堂提問是促進學生思考的常見方式。但在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進行的無意義的提問,要么設計的問題和知識關聯不緊密,要么設計的問題過于簡單,或者設計的問題太難讓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好的問題設計,應該是層層深入,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并且在教師的協助下,完成問題的解決。要讓學生在逐個解決問題后,有種游戲通關的喜悅感。當然,提問也要具有一定的語言藝術。要樹立起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和熱情。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時候,如果直接講三角形的定義以及三角形的類別的話,就讓學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過程,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沒有獨立思考的過程。而巧妙的設置問題,如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有哪些特殊的三角形?三角形不同類別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讓他們根據已經學過的圖形知識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在過程中收獲新知。在問題的引導下,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故設疑問,引導思考
設置疑問,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設置看似有矛盾的問題,然后引發學生的質疑,讓學生處在一種想要揭開謎底的急迫心理中。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非,不啟不發”,而質疑能力的提升是獨立思考能力形成的標志。讓學生學會質疑,善于質疑,不迷信權威,形成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看法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就能在學習中不會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不過度依賴教師,在面對問題時,有獨立解決的勇氣。例如,在小學有關“路程、速度、速度”的問題上,許多學生因為概念的理解,往往導致解題思路的偏差。小船順流而下時速度是30千米每小時,而小船逆流而上時,速度是20千米每小時,求解小船往返的平均速度。很多學生都會用速度相加然后除以二來解此題,教師也可以順勢夸獎他們解法是正確的,但是有些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就能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后在他們的相互討論,互相質疑中,教師才揭曉最終的謎底。平均速度要等于路程除以時間,而不是簡單的將速度相除。所以正確的解題思路是,假設路程為一公里,分別除以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時間,然后用總路程除以這個時間,最終就得到了平均速度。通過“試錯”的嘗試,讓學生對于這些易混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將這些概念牢牢的記住。
四、科學鼓勵,樂于思考
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之后,往往在心理上想要得到教師的肯定。有些教師忽略了這一點,他們只是注重評價學生的結果,如果做對了,則大肆夸獎,如果做錯了,就簡單的評價,然后馬上糾正他們的答案。這樣的評價方式是不科學的,沒有注重對過程的評價。久而久之,也會讓學生養成這樣的心理習慣,只會因為成功而感到喜悅,而失敗之后,往往會沮喪失落,失去學習的動機,還有可能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愿意主動的思考。教師應該明白,學生每一次的獨立解決問題,都是學生思想上的探險,也是他們能力上的突破,不論結果如何,都應該采取鼓勵的方式。要對他們的態度、勇氣表示認可和嘉獎。要讓學生慢慢覺得思考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是能讓他們被教師認可的事情。并且在評價時,要具體,不能總是用“真不錯”、“你真棒”這類的語言,要針對學生的具體表現做出評價。如“你的解題思路很清晰,雖然計算結果有誤,但是還是要為你的態度點贊”,這樣能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做對了,哪里需要改正。有助于學生的自我改正。
五、教授學生自主學習方法,鍛煉獨立思考能力
自主學習方法的教授,就好比讓學生有了解決問題的工具。比如在預習時,學生有不會的問題,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參考資料,或者觀看教學視頻來解決疑惑。對于自己做錯的習題,可以向同學和教師請教。在主動探尋答案的過程中,就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獨立思考能力,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長遠發展的動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多樣的方式,多層次,多方面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畢竟教師只是將學生引入知識的大門,而在最后,都是學生自己在知識的海洋里面遨游。
參考文獻
[1]卜冬梅.激趣樂學探究——小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初探[J].考試周刊,2009(48).
[2]余曉虹.小學數學“激勵式階梯教學”的嘗試[J].教育教學論壇,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