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四新青年在五四運動中發揮著先鋒作用,在中華民族救亡與復興的各個歷史時期中,青年特性與時代特征相交融,形成了五四青年鮮明的歷史特質,這些特質生成了中國新青年的群體基因。中國新青年正是繼承了這些特質的合理內核,新時期青年運動才成為了民族復興的有生力量,五四青年的歷史特質彰顯著時代價值。
【關鍵詞】 五四青年;歷史特質; 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K2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1-0060-02
五四運動是推動中國歷史進步的豐碑,形成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孕育了五四青年。經過中華民族救亡與復興歷史征程的世代洗禮,五四青年具有鮮明的歷史特質,這些特質在與時代的交融和積淀中形成了中國新青年的基因,引領著百年來中國青年運動的基本走向。
一、“五四精神”認識的形成與發展
對“五四精神”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早在五四運動爆發后不久,學生運動領袖羅家倫就在《“五四運動”的精神》中指出,“五四精神”是三種精神,即學生犧牲的精神、社會裁判的精神和民族自決的精神 ① ;陳獨秀在“五·四”一周年后刊文認為,“五四運動重要的精神”就是“(一)直接行動;(二)犧牲精神” ②;李大釗把五四精神則概括為“愛國”“直接行動”“人類自由”。
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人們對“五四精神”的認識更加深刻和豐滿,“五四運動”更具時代意義的精神內涵被不斷挖掘。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大會上的演講中認為,五四運動“表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進到一個轉變點了……不是再來一次失敗,而是要轉變到勝利的方面去了” ③。1942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特別提到了五四運動的“科學和民主”精神 ④。在五四運動100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
二、五四青年的歷史特質
五四精神引領中國青年成長,在一代代中國青年的接續奮斗中,形成了中國青年“責任擔當、喚醒啟蒙、勇立潮頭、開放自覺、科學理性、實踐行動”的歷史特質。
(一)責任擔當。“五四運動提出的愛國主義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超過了此前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運動”,他們強調“犧牲精神”和“民眾自決” ⑤。毛澤東同志認為“在‘五四’時期,英勇地出現于運動先頭的有數十萬的學生。這是五四運動比較辛亥革命進了一步的地方” ⑥,他對青年學生在中國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中所表現出的先鋒作用和社會擔當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二)喚醒啟蒙。近代以來,壘卵中的中國從各個層面探索出路,最早是器物層面的洋務運動、接著是制度層面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還有太平天國、義和團等舊式農民抗爭,幾乎所有社會變革的可能都進行了嘗試,失敗后,人們將視野轉向了文化層面。“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五四運動正是從文化層面進行反思,求新求變的偉大運動。在各種新思潮的激蕩中,五四一代青年的中堅力量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開始從愛國主義者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
(三)勇立潮頭。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五四運動的開創性毋庸置疑。運動中的青年“直接行動”,勇立潮頭,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五四青年的作用,他說“‘五四’以來,中國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種先鋒隊的作用……什么叫做先鋒隊的作用?就是帶頭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隊伍的前頭” ⑦。五四青年這種勇立潮頭,勇于開創的精神對后世青年影響深遠。抗戰中的“一二九”運動,解放戰爭時期的“一二一”“反饑餓、反內戰”運動等,青年學生都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打頭陣、當先鋒,被毛澤東稱為是解放戰爭的“第二條戰線”。
(四)開放自覺。五四時期,先進青年知識分子,放眼全球,將開放與思想文化革新結合了起來,把“賽先生”和“德先生”請進了中國,并最先提出“科學與人權并重”的思想。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須要“民族自知”與“民族自覺”。幾千年的封建桎梏,一旦找到出口,便呈井噴式爆發。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倡導者們對舊文化幾乎徹底發生了懷疑,傳統中國似乎 “老舊”得只剩下了小腳、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家族文化,“全盤西化”曾一度一呼百應。但針對新文學過分年輕、稚拙,魯迅提出了“拿來主義”,并認為這種拿是有選擇的拿,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離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根基,簡單模仿西方文化只能是牙牙學語。
(五)科學理性。堅持科學理性,是五四精神鐫刻在近現代中國青年身上的又一特質。愛國激憤背后的治制尋思是理性的。就在五四運動席卷全國之際,一場關于五四示威游行事件涉及的法律與道德的辯論掀起了。梁漱溟在《論學生事件》中,指出“縱然曹章罪大惡極,在罪名為成立時……縱然是愛國急公的行為也不能加暴行于他”,不能“借著國民意思四個大字不受法律的制裁” ⑧。這個主張當時看似荒唐迂腐,但卻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強調了法治精神,體現了一個思想家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理性思考。
(六)實踐品格。五四運動孕育了青年的實踐品格。五四青年們不再坐而論道,而是振臂高呼,并始終站在運動的前頭,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聯系在一起,表現出英勇無畏的斗爭氣概,在救國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踐與行動是近代以來中國新青年人格模式轉變的關鍵因素。實踐中,五四青年們打破了封建禮教下保守、依附工具型人格模式,實現了向開拓、追求民主型人格模式的轉型。
三、五四青年歷史特質的時代價值
五四青年的歷史特質在五四運動后100年的青年運動中延續升華。改革開放一代青年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改革建設精神是這一代青年人對五四精神的繼承,是這一代年輕人的時代品質。五四青年的歷史特質是中國新青年的基因,是民族復興時期青年運動發展的基本因素。理性愛國、肩擔大義、積極行動和堅定自信是復興一代青年運動的時代內容。
(一)理性愛國。愛國是理性和具體的。改革開放之初,有人鼓吹所謂“藍色文明”,與真正的愛國背道而馳;我們要將狹隘民族主義與理性愛國主義區分開來,一方面,既要反對借“理性”,把愛國指責為“狹隘民族主義”,也要防止以愛國之名,行“狹隘民族主義”之實。
(二)肩擔大義。今天的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改革進入深水區,正處在一個矛盾多發、變動加劇的發展階段。當前局勢,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發生社會危機。面對時代的召喚,歷史的要求,廣大青年更要認清時代賦予“復興一代”的使命,毅然擔起民族復興的重擔。
(三)積極行動。弘揚五四青年“直接行動”的精神,行動起來,不空談。首先要有正確的勞動觀,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其次是要找準實踐的方向,要積極利用各種志愿服務的機會,到群眾中去,向群眾學習,向社會學習,提高觀察社會和服務社會的能力,萌生群眾感情。
(四)堅定自信。五四青年通過不懈的探索,尋求到了共產主義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則是當代青年追隨的真理。我們沒有理由籍借時代變遷,而改變被歷史證實了的選擇。回首這些年,正是始終堅持這一道路、理論和制度,我們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堅定四個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偉大征程上青年運動的根本遵循。
四、結論
五四運動及其所孕育的五四精神的內涵與性質決定了五四青年是中國發展進步的中堅力量,這與五四青年在五四運動中發揮的先鋒作用緊密相連,也與青年特性、時代特征和民族發展進步要求相契合。這種契合與交融滋長出了中國新青年“責任擔當、喚醒啟蒙、勇立潮頭、開放自覺、科學理性、實踐品格”的歷史特質,這些特質厚實而凝重,漸成為中國新青年的群體基因。因循這樣的基因,在實現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歷史時期,五四青年的歷史特質更具時代價值,理性愛國、肩擔大義、積極行動和堅定自信是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要方向。
注釋:
①袁偉時:《告別中世紀——五四文獻選粹與解讀》,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8頁。
②袁偉時:《告別中世紀——五四文獻選粹與解讀》,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80頁。
③毛澤東:《五四運動》,發表于1939年5月1日。
④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于1942年2月8日。
⑤倪邦文:《五四精神與青年發展》,《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⑥毛澤東:《五四運動》,發表于1939年5月1日。
⑦毛澤東:《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在延安五四運動2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發表于1939年5月4日。
⑧袁偉時:《告別中世紀——五四文獻選粹與解讀》,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53頁。
參考文獻:
[1]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周策縱.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M].宿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3]彭明.五四運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袁偉時.告別中世紀——五四文獻選粹與解讀[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5]王東.五四精神新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9.
[6]郭貴儒.青年運動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7]張玉虎.馬克思主義的青年運動觀[J].廣西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3.
作者簡介:
陳詩淼,男,福建南安人,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教育、青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