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密
【摘? ? 要】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專業化幼兒教師,要求教師具備基礎的教育教學素養,美術色彩能力的培養是重要的任務之一。美術色彩能力包括發現色彩、鑒賞色彩、創造色彩的能力,要求培養學生的個性化色彩意識和創新素質。
【關鍵詞】學前教育? 美術色彩能力? 培養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6.019
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深入推進,學前教育理念也與時俱進,更關注對專業學生綜合化、專業化、實踐化方向的培養[1]。以往對于人才培養傾向于學前教育理論知識的研究挖掘,但是隨著社會和生活對幼兒教師綜合素養要求的不斷提高,美術色彩能力成為一項重要的衡量人才綜合素質的標準。
眾所周知,美術色彩能力,是屬于藝術素養,對人才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之提高產生直接影響。而近幾年,隨著教育機制和理念的完善,幼兒教育中,越來越重視美術色彩在幼兒整體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現代心理學研究顯示,幼兒的思維受到外界事物顏色、形狀的影響,視覺的感官刺激激發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而美術借助于色彩的變化可以給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世界,就等于美術教育為學前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能夠為幼兒提供不同的材料去接觸世界、了解世界,促進其活動和思維的發展。教學實踐也證明,美術色彩的教育功能遠遠要超出我們的預想,可以提高幼兒教育的層次與水平,對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大有裨益。
因此,務必重視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展開美術色彩能力的專業化教學,培養具有高水平業務能力的幼師,研究完善美術色彩能力教學過程,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要、滿足學前教育市場的專業人才。經過美術色彩教學,筆者總結出重要的教學思路,研究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活動,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別是美術色彩基礎素養的建構、美術色彩審美鑒賞能力的培育、個性化美術色彩創造素質的提升[2]。以下,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現狀與相關措施作簡要論述,希望對當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美術色彩能力的培養研究有一定借鑒意義。
首先,美術色彩能力的培養要以建構學生基礎素養為出發點,打好基礎,掌握美術色彩教學的基礎理論,形成基礎的色彩辨別力、觀察能力,掌握色彩的使用規律,具備基礎教學的能力素質。在進行基礎素養建構的教學時,需要明確一個前提,基礎的素養是學前教育專業每個學生都能培養的,要絕對避免教學的隨機化,錯誤以為有的學生藝術感覺能力低,對色彩感受理解的天分不足,實際上不存在這種情況。基礎的藝術素養可以通過情感化、實踐化的體驗教學來逐步建立,本身就不是與生俱來的。這是教學中經常容易出現的一個誤區。美術色彩本身就與人的情感體驗緊密相關,色彩構筑的圖畫可以調動激發人的感情,在感性的體悟上提高基礎的色彩素養,是建構基礎素養的捷徑。
第一,我們不僅需要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在課堂上進行專業化的教學與訓練,還需要學生自身對外界事物的色彩有切身感受。學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才能真正學會觀察色彩,對色彩的冷感與暖感有強烈的辨析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寫生訓練,走進大自然,以輕松的方式讓學生投入進來,對色彩中明暗對比、色彩純度、色相對比、冷暖對比等有基本的感受認知,積累豐富的經歷。通過在寫生中真實觀察事物,了解物體不同側面的明暗對比,明確理論所學黑白灰顏色變化與相互關系;在不同的位置,色彩純度又是如何變化;在不同時間段,色彩的冷暖變化等。這種直觀性的教育研究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打破傳統過于注重課堂理論的單一教學模式[3],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會色彩各個維度的變化,強化色彩辨析能力。
第二,基礎素養的夯實要避免藝術色彩教學的純專業化。不少教育者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色彩能力培養的時候,傾向于嚴苛的技能培養,如準確使用色彩、對不同畫作色彩進行分析觀察等,忽略學前教育專業的特殊性,培養學生綜合化的色彩基礎能力,而不是專業化的美術人才。因此,以上教學問題經常導致學生對美術色彩學習產生抗拒心理,對自己的基礎能力素養也產生懷疑,不利于整體推進幼兒教育領域的良性發展。因此,教師要適當在專業性上降低難度,更加注重以學生的基礎感受為出發點,引導他們在了解理論的前提下,感官上形成認識,進而總結色彩使用規律,能夠在今后生活中、工作中熟練運用,強化色彩辨析觀察能力即可。例如,要求學生對日出日落時分不同色彩進行捕捉,以顏料繪畫的方式表現自己內心的感受,并能運用恰當的語言加以準確表述,很好地訓練學生對色彩觀察和表現的能力,對色彩運用的內在規律形成基本認識。這樣的教學過程更加貼合生活實際,還降低美術教育的學習難度,有效對學生進行實際的訓練,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對色彩的審美鑒賞能力是學前教育美術色彩能力的核心,在掌握色彩基礎知識和運用規律之后,如何使色彩與學生的內在情感形成契合,使其自身具備一定的審美鑒賞意識和能力,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師的色彩審美鑒賞力直接會影響對幼兒的教育,一位對色彩敏感、善于運用色彩的幼兒教師可以直接豐富教學的手段,開拓教學的空間,促使教師充分調動一切可以運用的有利因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思維,對其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產生直接影響。而審美鑒賞能力的培養要從情感、想象思維能力兩個角度入手。
第一,注重激發學生藝術審美情感,陶冶審美鑒賞的情操,使其在心理上對色彩審美產生認同感甚至情感共鳴,從而提高色彩的審美鑒賞能力。以往教師注重對色彩的效果進行理性分析,沒有發揮美術色彩教學的藝術特色優勢,導致學生對色彩的理解分析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內心的審美感受和色彩引起的變化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缺少這樣的鑒賞經驗,在進入教育工作崗位之后,也難以從情感激發的角度來發揮色彩審美的效果,不利于幼兒教育的完善。例如,采取對比教學的方式,對同樣題材的不同色彩畫作進行感受的表述,側重色彩引起的視覺沖擊感,以情感調動為基礎展開審美鑒賞,提高鑒賞力。
第二,色彩審美鑒賞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色彩作為藝術作品的表達形式之一,本身就具有激發想象,開拓思維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通過色彩讓學生大膽想象,可以發現,每個人對同一色彩的理解和聯想內容都不相同,從而使色彩的鑒賞活動具有更多的教育教學價值。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明確美術色彩教學的潛在挖掘價值,在今后的色彩鑒賞活動中具備發散性思維意識,自運用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對色彩或藝術品進行鑒賞,增強自主鑒賞能力。
最后,美術色彩能力的培養要落實在個性化色彩創造活動上,這是培養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必然要求,進入工作崗位之后,幼兒教師要能夠按照教學需求和幼兒活動形式成功進行藝術創作活動,自然不需要像專業美術生一樣具有高超的專業創作技巧,但是能夠在作品的創作、色彩的使用上具有個性化和創新性,滿足教學的需求,豐富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形式,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第一,個性化的色彩創作活動,要有具體的藝術創作形式作為依托,如繪畫、手工制作、實物改造等,要引導學生盡可能發掘可以利用的教學要素,作為色彩創作的對象,從而豐富創作的內容,使個性化創作更有現實實踐意義。
第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作成果。學生創作的評價重點不是優勝劣汰,而是鼓勵學生的日常色彩創作。因此,教師對學生的作品要給予中肯的評價,發現亮點,還要給出合理的建議,讓色彩的運用成為常態,學生在日常的觀察感受中,自然會敢于創作實踐,其個性化審美創作能力逐步會得到提升。
第三,要開展多樣化的色彩創作活動,不限于專門的訓練和教學,每月舉辦一次色彩創作展覽活動,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消化課堂所學,還能在生活中捕捉創作靈感。或者組織學生就近到美術展覽館進行參觀學習,對喜歡的畫作色彩進行分析,以文字的形式進行創作,也是體現學生個性化的有效途徑。或者邀請專業的美術愛好者、創作者到學校進行創作經驗座談,讓學生接觸身邊的創作者,了解個性化創作的要求、過程以及注意事項,激發他們內在的創作需求,進一步深化個性化創作意識。個性化創作實際上就是尊重學生的自主創新成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色彩的調配和表達上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能夠熟練運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總而言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美術色彩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連續過程,既要關注美術色彩基礎理論的掌握,還要避免過度專業化的偏離,兼顧到學前教育專業的實用性和綜合性,對學生進行色彩審美鑒賞和個性化創作活動的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創新意識,最終使學生學以致用,成為具有高度綜合素養的專業化教育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星麗.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8(18).
[2]董曉芳,劉秋紅,張學英.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技能的工匠精神培養探究[J].藝術科技.2017(08).
[3]李彥.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探討[J].才智.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