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孝國
【摘? ?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要求中,對于學生創新創造意識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促進學生創新創造意識養成的關鍵。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針對歷史史實提出建設性問題是教師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具體表現,但是如何才能夠讓學生在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有效地挖掘歷史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師所在積極探求的問題。本文將就筆者的歷史教學經驗來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策略的分析。
【關鍵詞】高中歷史? 問題意識? 創新能力?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6.048
傳統的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更多的是引導學生來以旁觀者的身份回憶歷史史實,但是在當下社會和家長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出如此高要求的情況下,歷史教師應當順應時代,改變和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積極做出回應,幫助學生融入歷史情景,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問題,并能夠根據所學習的歷史史實以及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法來以史為鑒針對現代社會現狀提出相應的建設性問題,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成效,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們的創新創造意識。
一、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根本意義
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而是學習的主導者。歷史教師應該要讓學生能夠真切地認識和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生活中找到自己尋求的方向,引導學生從已經學習的知識來進行實際遷移,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形。要完成這一目標,歷史教師就應當培養學生建立起基本的問題意識,根據社會現實提出問題是學生應用知識的前提,如果學生只是盲目的學習而沒有基本的敏感性,不能夠在遇到生活實際問題時及時地發現,那么進一步的應用與探討便不復存在了。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理解歷史、應用歷史的好方法。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本策略
1.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需要學生能夠在恰當的時機提出問題,要讓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參與深度思考并積極活躍提出問題,就需要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們的課堂參與度,只有讓學生跟上教師的教學思維,認識和理解到教師所講授的歷史知識和相關歷史史實,學生才能夠掌握基本的提問方向。針對這一問題,歷史教師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好教學工作:第一是歷史教師應當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并且可以設立一定的獎勵機制來讓學生們在提出問題時更具競爭性,在學生提出問題與課堂教學內容相差較遠時,歷史教師應當為學生解答并友善提醒他注意好提問方向,結合教學內容來提出具有建設意義的問題。第二是教師應當注重與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在課下努力了解學生們的喜好,與學生們打成一片,形成良好的朋友關系能夠最大程度地打消學生們的提問顧慮,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與教師保持平等的關系。
2.重視學生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要想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或在實際生活中提出與歷史史實相關的問題,就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能夠在特定的時間或地點及時回憶起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因此,基礎歷史知識是學生們提出問題的根基。只有學生們掌握了課本中所學的基礎歷史知識才能夠讓學生在提出問題時更加具有建設意義,才能夠不斷正向反饋地促使學生愛上提問,進而有效促進學生提問意識的養成。
3.增設并不斷改善師生評價機制。評價機制包括了學生對于教師的教學評價和教師針對個別學生的學習評價,讓教師能夠在每一次教學后立即得到相應的教學反饋,進而來完善自己教學方案的制定、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學課堂的把握。同時,教師也可以針對個別學生進行一些友好善意的教學評價,針對一些表現不佳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教師可以在評價系統中表示關心和鼓勵,讓學生們認識到歷史教師對于自己的重視,同時在針對一些積極提出建設性意見或問題的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感謝,通常情況下,教師的低姿態主動示好都能夠收獲到一定的效果,拉近師生距離,有效提高學生們的課堂參與度。
評價機制的設立是為了讓學生們在不與教師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做出評價,這樣能夠讓學生們愿意提問、敢于提問。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的關系都較為生疏,難以融入課堂,同時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課堂提問的時間也較為匱乏,加之部分學生盲目聽信“教師權威”,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錯誤的。在評價機制的推廣過程中,歷史教師應當放低姿態,表明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錯誤,同時鼓勵學生們勇于提問,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或同學產生意見分歧時做出理性判斷,切不可盲目從眾,進而來培養學生養成基本的問題意識。
4.教授學生提問技巧。部分學生具備基本的提問能力以后卻還是不能夠提出較好的問題,往往所提出的問題不能夠切合自己的實際想法或者不能夠在恰當的時機提出相應的問題,這都是學生們缺乏一定的提問技巧所產生的問題。教師應當督促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及時總結歸納所學的知識,建立起一定的歷史知識體系,通過不斷吸納優秀的歷史提問方式來完善自己的歷史知識體系,進而促使其能夠快速地掌握基本的提問形式,再根據提問形式并結合自己的歷史思想來提出建設性問題。而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要想在短時間內學會提問可能難度較大,但是教師可以鼓勵這部分學生從簡單的提問方式學起,仿照課本中每一章節最后的章末問題,試圖從這些問題中尋找問題的共性,并解決這些課本中的問題,進而不斷地學習基礎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為以后提出更好的問題打下基礎。
高中生已經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在問題意識的培養上,教師不應當過分地強制,要學會用更靈活的方法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試圖通過開展多種教學活動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在課堂中建立起與教師平等的關系,打消學生的提問顧慮,鼓勵學生踴躍提問。同時,針對歷史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要保持同樣的態度,讓學生們都能夠在教師的關懷下更好地學習。評價機制的建立可以讓學生和教師更加充分地進行交流,便于教師及時地根據一些較好的建設性意見來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完善,能夠更好地增進師生關系,提高課堂參與度,進而為學生參與深入問題思考提供可能,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提問意識得到有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覃福善.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4(10):161-161.
[2]李敏.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問題意識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