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義化
【摘? ? 要】語文是一門伴隨我們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學語文教學是小學教育的基礎,如何在有限的40分鐘內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是所有小學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問題,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讓課堂充滿活力,從課堂的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出發,隨著文章的內容,師生投入的感情,一起發展,一起了解,一起學習,讓學生在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并掌握知識。
【關鍵詞】充滿活力? 小學教育? 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6.089
教師的最高藝術,乃是通過激勵、喚醒、啟迪,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使學生得到知識、情感、意志、信心等素質的發展。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教學的創造空間是不可估量的。在語文教學中,只要我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張揚他們的個性,以切實有效的方法為他們顯揚潛能創造機會,他們的生命之河一定會躍起燦爛而美麗的浪花。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求欲,開啟學生智慧,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情境創設,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有動力和追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要想使學生上好課,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之火。”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明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由此可見,要想上好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十分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自控能力差、有意注意時間較短、缺乏良好學習習慣的低年級小朋友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的學習內容就要有不同的情境創設:在教學漢語拼音的六個單韻母時,我采用根據情境圖講故事這樣的教學方法,比如教學單韻母u,根據情境圖講故事:一天,小螞蟻想要過一條河,但它不會游泳,過不了河。它心里急呀,不知道怎么辦才好。這時,正好烏龜伯伯經過這里,看到小螞蟻著急的樣子,馬上停下來,馱小螞蟻過河。小魚看見了,直夸獎烏龜伯伯樂于助人。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出示u,既鞏固了知識,又滲透了思想教育;在教學音節的課堂上,我采用自主學習記拼音的方法,因為低年級兒童對記憶字形是以視覺捕捉為主,即主要是以看來進行記憶,所有學生是喜歡生動直觀的圖畫和鮮明的色彩。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常設計這樣的環節,讓學生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給聲母和整體認讀音節涂色,給前鼻韻母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號變成一個個美麗的彩色記號,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色的筆來書寫:紅色代表聲母,藍色代表韻母,黃色代表整體認讀音節,這種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認讀我想可能比老師直接把知識灌輸給他們要深刻得多。
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組成中的重要一環,也就是說,組織教學是一種藝術,要搞好教學,教師就必須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要有駕馭整個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師必須把握學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把學生帶進教學佳境之中。
二、參與合作,品嘗學習樂趣
學會合作是新世紀教育發展的主題之一,所以,在實施新課標后的課堂上,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合作、討論,形成學生讀、學生說、學生議、學生寫的教學新局面,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被落實,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老師只是學生的同行者、領路人,引導學生去體驗,去參與,去品嘗探索的樂趣,去感受與人交流的樂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最常用的合作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且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動性學習。比如小組內應該有分工:領導者、記錄者、聯絡者、檢查者等,而且應該輪流擔任,增進角色的互換性,以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應有步驟,即:1.學生獨立思考階段;2.小組內相互討論階段;3.組際間交流階段;4.全班總結階段。關注每個學生的有效參與合作學習,不允許任何學生游離于集體活動之外“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都是不行的。同學之間積極的相互依賴意味著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啟發中共同學習,而不是消極的依靠某個學生或某一部分學生解決全組的問題,而另一些人在小組掩護下逃避責任。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應該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合作規則,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決不能把小組合作學習當成“優生講,差生聽”的局面。
好勝心強、愛表現自己是低年級小朋友重要的心理特點。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在教學中可適當地設計一些競賽活動。如:比一比,看哪一位小導游最吸引游客;猜一猜,看誰說得對、猜得準;賽一賽,看看哪個小組讀得好,聽得清等,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總之,小組合作學習在促進學生間情感交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縮小優差生間的差距等方面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三、媒體應用,感受現代課堂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這一高科技已經以全新的速度迅速地滲透到教育領域,語文課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訓練學生記憶力,從不同方面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形成學生大腦皮層多個興奮中心,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在自學的感知思維中培養了記憶能力。如:《翠鳥》一文中有一段描寫翠鳥的外形。為了便于學生觀察,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一個放大的翠鳥鏡頭,讓學生從翠鳥的爪、羽毛、眼睛、嘴等方面進行細致的觀察就能很快地說出翠鳥的外形特點,對翠鳥的認識更直觀、更準確,記憶也更為深刻了。
作文教學過程就是讓學生把收集的零散素材通過生動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一篇習作語言的運用與表達的精彩與否也是形成好習作的關鍵,我們可以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寫出通順優美的語言。如: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讓學生對著畫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說出來,學生在說時往往是語言不連貫,這時可通過組織學生討論,你一言,我一句糾正補充,互換交流,取長補短,最后就會很快形成較為連貫的語言。在課堂中,我們利用多媒體,將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身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響;使純語言文字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從而平添了無窮的趣味,刺激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動筆繪畫,豐富閱讀情感
小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他們的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他們容易感受具體形象的事物,喜愛圖文并茂的課文。圖畫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表象,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繪畫是情趣教學的特色之一,用兒童的筆觸描繪世界,充滿了童真童趣,很受學生喜愛,有利于指導學生在朗讀、觀察、想象、美讀的過程中,感受語言優美,獲得閱讀的樂趣與美的熏陶。因此,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角色換位,把自己想象成一群快樂的小鳥,在藍天上遨游,在白云間穿梭,使文字還原為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游戲、玩耍中觀察、表達、想象,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并讓學生想象云房子還會有哪些形狀,再在輕快的音樂聲中用畫筆畫一幅藍天白云圖,同學間交流一下,欣賞一下,并用優美的語言贊一贊,既可培養學生的想象、說話能力,又能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美的同時感受藝術的美。這正體現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所強調的語文學科要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要求。以畫促讀,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更充滿個性化!
五、拓展延伸,點燃求知火花
孔子說過:“求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教師應在學生心靈中激起求知欲望和點燃熱愛知識的火花,這“欲望”和“火花”就是學習興趣與動機的激發。學生一旦有了興趣,所產生的自主學習的動力則是無窮的。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社會、家庭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運用,在運用中提高。教師應將語文課程根植于現實生活,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去觀察、發現,去創新,由此來增加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真正把語文課堂與生活“鏈接”。一篇課文提供給學生的只是一個范例,一堂課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又一個起點。教師要讓學生帶著喜悅與滿足離開課堂,懷著激情與好奇投入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樣,教師才是真正實現了從一個“灌輸者”到一個“點火者”的角色蛻變;學生,才有可能從一個“接受者”轉變為一個“發現者”。讓語文與美術,與生活有機整合,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口語交際、動手操作、信息搜集處理等能力,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達到知識能力與情感的綜合,讓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讓語文的課堂內外同樣充滿活力!
六、結束語
課堂要充滿活力,離不開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離不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新課標給老師們的啟示是無窮的,教師的探索是無盡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立足課堂教學,不斷審視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繼續創造性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